【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2020-07-03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字體:

語音播報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迎來了最新研究成果。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揭曉「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過去兩年多,科學家利用「張衡一號」開展不少科學研究,如今的Pc1地磁脈動則是最新成果。

  所謂Pc1地磁脈動,是指頻率在0.2—5赫茲的低頻波動,與地磁活動密切相關,最易發生在磁暴恢復相期間,與空間的電磁離子迴旋波(EMIC)相對應。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李磊說,自1936年在地磁數據中發現Pc1脈動以來,科學家對Pc1脈動的起源和傳播途徑已進行大量觀測研究,但受限於空間觀測位置,以及EMIC波動傳播過程中在電離層波腔內的極化反轉、頻率反射以及迴旋吸收等作用,磁層中激發的EMIC波動是如何傳播到地面的這一疑問,目前尚無定論。

  在2018年8月27日磁暴恢復相期間,「張衡一號」衛星在電離層內依次飛越南北共軛區域時,觀測到Pc1波動。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張衡一號」高精度磁強計、電場儀數據,並結合蜂群衛星和地磁臺站觀測,對波動的特性和產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結果表明,「張衡一號」衛星觀測的Pc1波動位於注入源區附近,以阿爾芬波的形式在南北電離層傳播,呈混合偏振。比對等離子體層頂的位置,科研團隊推測,磁暴恢復相期間,等離子體層頂向外移動,赤道環電流中能離子注入,引起冷等離子體不穩定性而激發EMIC波動。該波動沿磁力線向南北高緯區域到達電離層,在電離層波腔內傳播並被多個地面臺站所觀測到。

  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學年鑑》上。李磊表示,這項研究為Pc1傳播理論提供了直接的觀測證據。未來,「張衡一號」將為地球空間環境研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數據。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迎來了最新研究成果。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揭曉「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過去兩年多,科學家利用「張衡一號」開展不少科學研究,如今的Pc1地磁脈動則是最新成果。
  所謂Pc1地磁脈動,是指頻率在0.2—5赫茲的低頻波動,與地磁活動密切相關,最易發生在磁暴恢復相期間,與空間的電磁離子迴旋波(EMIC)相對應。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李磊說,自1936年在地磁數據中發現Pc1脈動以來,科學家對Pc1脈動的起源和傳播途徑已進行大量觀測研究,但受限於空間觀測位置,以及EMIC波動傳播過程中在電離層波腔內的極化反轉、頻率反射以及迴旋吸收等作用,磁層中激發的EMIC波動是如何傳播到地面的這一疑問,目前尚無定論。
  在2018年8月27日磁暴恢復相期間,「張衡一號」衛星在電離層內依次飛越南北共軛區域時,觀測到Pc1波動。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張衡一號」高精度磁強計、電場儀數據,並結合蜂群衛星和地磁臺站觀測,對波動的特性和產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結果表明,「張衡一號」衛星觀測的Pc1波動位於注入源區附近,以阿爾芬波的形式在南北電離層傳播,呈混合偏振。比對等離子體層頂的位置,科研團隊推測,磁暴恢復相期間,等離子體層頂向外移動,赤道環電流中能離子注入,引起冷等離子體不穩定性而激發EMIC波動。該波動沿磁力線向南北高緯區域到達電離層,在電離層波腔內傳播並被多個地面臺站所觀測到。
  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學年鑑》上。李磊表示,這項研究為Pc1傳播理論提供了直接的觀測證據。未來,「張衡一號」將為地球空間環境研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數據。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2020-07-02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初步揭曉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018年8月如何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進行南北共軛觀測。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包括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內的7顆衛星送入太空。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張衡一號」衛星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第一,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張衡一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
    2018年2月2日下午,張衡一號衛星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介紹說,「張衡一號」是我國全新研製的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用於地球物理場探測和研究。 申旭輝介紹說,「張衡一號」衛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旨在建造全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平臺,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開展電離層多種物理量動態準實時監測;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徵及其機理,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它相關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向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相關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服務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集「黑科技」於一身的「張衡一號」
    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作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  「『張衡一號』有6根超高收納比的伸杆機構,2根鉸鏈式4根捲筒式。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後4米多。如此一來,就讓原本擠在一起的各種載荷散開隊形,互不幹擾,各取所需。」衛星機械總體設計師劉江說。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因此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空間等離子體變化與地震活動的關聯規律,來探索地震預測新方法。「張衡一號」衛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用我國古代探索地震的偉大科學家張衡的名字來命名,表達了我國科學家用空間技術手段來研究地震的努力。趙堅告訴記者,「國外利用衛星進行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經有多年歷史。」
  • 「張衡一號」:高科技打造地震立體觀測天基平臺—新聞—科學網
    由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先於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約1800年,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 張衡對地震科學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少年星一號」、NewSat-4/5等六顆國內外的微小衛星。
  • 中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科研成果發布
  • 中國「太極一號」衛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 成果超出預期
    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已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成果超出預期,衛星將轉入拓展實驗階段。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當天在北京組織召開「太極一號」衛星在軌測試實驗總結評審會。
  • 中國衛星攜帶「地震天眼」衝向太空!預測地震終於不遠了
    今天(2日)15時51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一飛沖天,上面一次性成功發射了7顆衛星,這是今年中國航天的第六次發射。在這7顆人造衛星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成功發射升空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2020-01-21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該期刊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共同支持、發起創立,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中國青年報】10億特斯拉!中國「慧眼」衛星測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
    【中國青年報】10億特斯拉!中國「慧眼」衛星測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 2020-09-07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字體:大 中 小】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號主要的作用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 【中國青年報】2020大國科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沒有阻擋中國的科技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彰顯我國科技力量、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測量隊成功登頂再測珠穆朗瑪峰、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奔向火星、奮鬥者號刷新載人深潛紀錄、嫦娥五號攜帶月壤成功返回……捷報頻傳、喜報不斷。  今天,我們推出專題,盤點2020的大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