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2020-07-02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揭曉「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張衡一號」衛星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第一,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張衡一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
2018年2月2日下午,張衡一號衛星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將包括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內的7顆衛星送入太空。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集「黑科技」於一身的「張衡一號」
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作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 「『張衡一號』有6根超高收納比的伸杆機構,2根鉸鏈式4根捲筒式。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後4米多。如此一來,就讓原本擠在一起的各種載荷散開隊形,互不幹擾,各取所需。」衛星機械總體設計師劉江說。
-
「張衡一號」:高科技打造地震立體觀測天基平臺—新聞—科學網
由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先於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約1800年,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 張衡對地震科學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少年星一號」、NewSat-4/5等六顆國內外的微小衛星。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首次從天上「看」地震「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懷柔一號」成功發射
此外,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投入使用後,「懷柔一號」衛星的探測數據將下傳到位於懷柔科學城的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懷柔一號」衛星還有一個萌萌的暱稱——「極目」,兩顆小衛星「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猶如二「目」觀測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開展觀測。
-
地磁北極「異常快速」移動去往俄羅斯
此外,數據顯示,由於地磁北極的移動,地球磁場的強度將繼續減弱,大約每100年減弱5%。 據CNN報導,外界普遍認為,磁場減弱可能是地球磁極即將逆轉的一個信號。當地球磁場減弱到全部磁性的10%左右時,磁場方向將發生約180度的翻轉,隨後磁性將沿翻轉後的方向再度加強。 地磁北極和地磁南極歷史上曾發生過無數次翻轉。
-
澳門即將全球首發 低傾角低軌道地磁測量衛星
這顆衛星日前被正式定名為「澳科一號衛星」。它是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由澳門科技大學聯合內地與國外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共同研發。同時,它也是全世界首顆低傾角、低軌道地磁測量衛星。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澳科一號衛星」的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教授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向記者講述了這顆衛星背後的故事。
-
地磁北極「離家出走」去俄羅斯,英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解密
世界地球磁場模型(WMM)作為現代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慣例每5年更新一次,現有模型的有效期原本應到2020年,但由於地磁北極移動速度過快,地磁專家們在今年1月就提前更新。 不過,地磁的「發電機理論」可以推測出可能的原因。北極附近有兩塊大的磁場,分別在加拿大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之下。位於加拿大地區下面的液態鐵流體噴射,導致加拿大附近的磁場變弱,於是地磁北極被「拉向」磁場更強的西伯利亞。隨著加拿大的磁場持續減弱,地磁北極將繼續向俄羅斯移動。不過,影響地球磁場的因素很多,「發電機理論」還需要進一步觀測和研究。
-
地磁北極「異常快速」移動赴俄 已穿越本初子午線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顯示,最近一次地球磁場翻轉的整個過程至少持續了22000年,比人們預期得更久。釋疑1地磁北極為何加速移動?事實上,地磁場包括地磁極和磁力線等一直處於非線性運動變化之中,但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地磁北極的移動速度突然加快,從之前的每年15公裡加速到現在的每年55公裡。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此外,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揭秘2為何命名「懷柔一號」此次發射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該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