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可 受訪者供圖
羊城晚報記者譚錚張璐瑤
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澳門將發射一顆測量地球磁場的衛星。這顆衛星日前被正式定名為「澳科一號衛星」。它是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由澳門科技大學聯合內地與國外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共同研發。同時,它也是全世界首顆低傾角、低軌道地磁測量衛星。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澳科一號衛星」的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教授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向記者講述了這顆衛星背後的故事。
項目進展體現「中國速度」
2018年,在國外學習工作36年的張可可回國,在澳門科技大學任教。對於為什麼把回國工作的第一站選在澳門,張可可表示,澳門有非常合適的「土壤」,架起內地與國際交流的「橋梁」,「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之下,澳門有著地緣與政策上的優勢。它背靠內地,面向國際,作為一座橋梁,可把國內外的科研團隊聯合起來。」
1982年,張可可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去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專業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1987年,他開始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他任教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直到去年,他才回國工作,擔任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座教授與主任,主持了「澳科一號衛星」的研發工作。
張可可介紹,該項目在內地獲得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以及南京大學等多個科技機構的支持,衛星當中的零部件不少是內地製造。同時,由於該項目對於全球天文學研究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研發團隊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義大利、丹麥、瑞士、德國等科學家與工程師。「我們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團隊。」張可可說,通過澳門這座橋梁,我們做到了東西方融合。
「澳科一號衛星」項目於2018年啟動,現如今,其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計劃於2021年發射。張可可表示,該項目研發難度巨大,但進展之順利超乎他的想像。「我們團隊中的外國專家也詫異於項目的推進速度,我告訴他們,這就是『Chinaspeed』,中國速度。」
科研成果或將國際共享
「澳科一號衛星」作為全世界首顆低傾角、低軌道地磁測量衛星,在其發射太空後,捕獲的數據對科學研究及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家可能對地球磁場是怎樣起源的沒有什麼概念。其實關於地球磁場起源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我們科學家把它稱作『地球發電機』。但是對於這臺『發電機』如何在地球深部磁場維持變化,在看不見的地方,它真正的強度,我們還看不清楚。這是一個重要科學問題、還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張可可說,「通過它的數據,科學家可以通過計算與反演理論,去認識、理解地球深外3000公裡以下的神秘世界。」
地球磁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張可可介紹,有了地球磁場,空氣、大氣、海洋才能存在下來,人類才能活下去。「大家熟悉的手機導航、航天、航海、礦產開發等產業都離不開地球磁場。」他說。
張可可透露,研發團隊計劃發射一個星座,大概有3到4個衛星組成,覆蓋全球。「通過這個星座,我們把整個地球的磁場圖測量出來,再把其中的變化給預報出來,獲得這些數據將為澳門的產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據介紹,張可可團隊還將在澳門建立世界地球磁場研究與數據中心,向世界輸送科研成果,讓全人類都能受益於澳門的科學發展。
在張可可看來,一個城市的發展,不需要有各種各樣的亮點。「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把它做好,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對於澳門來說,『澳科一號衛星』就是一個亮點。」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