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低軌道爭奪日趨激烈 衛星網際網路競爭一觸即發

2020-12-15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裴昱 北京報導

「嫦娥」探月行動的「繞、落、回」正在穩步推進,被命名為「天問」的探測器,業已飛向火星。不過,飛向「深空」只是中國航天的一面,對於習慣了「舉國體制」的中國航天而言,在世界範圍內,還有一個未來更激烈的競爭在那裡等待。

這個領域,就是衛星網際網路。作為可以登記註冊低軌道衛星通信頻段、「星座」的國際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以下簡稱「ITU」)正在成為很多企業的「去處」,它們通過申報「星座」位置、頻段等,佔有低軌道衛星資源,通常一家申報的衛星數量便以萬顆計。

中國也在其中,代號為GW。不同於人們熟知的通信衛星,衛星網際網路的軌道高度更低,數量規模更為龐大,其提供的服務亦是網際網路信息數據傳輸,是為「天網」。這個領域被視為一個新興的競爭領域,中國作為航天工業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居於領先的國家,自然在這場潛在的競爭中不會缺席。

「踏破」ITU

「我們得先研究研究ITU的有關流程。」12月13日晚間,一位從事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經理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他現在手上有幾個從事衛星網際網路業務的公司項目,等待他的評估。「我自己要先搞清楚規則,才能知道哪個公司有投資潛力。」他說。

儘管外界知曉的熱度不高,但是在風險投資圈裡,衛星網際網路已經算是新興的、較有熱度的投資領域。各種公司、項目繁多,水平參差不齊。用上述投資經理的話說,就是「不少項目一看就是騙子,就是那麼幾個PPT」。

但是,他所要「好好研究」的ITU,卻是貨真價實的存在。近一年來,ITU被全球多家企業趨之若鶩,因為ITU掌握著低軌道衛星星座的位置、衛星頻段的註冊、備案權。包括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星鏈項目,都已經在ITU註冊了「很多衛星」。

衛星網際網路與傳統的通信衛星不同,其衛星數量更多,軌道相較於通信衛星、導航衛星、資源衛星等傳統衛星,也更低。另外一家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在仔細研究過註冊規則後發現,網際網路衛星在ITU註冊,「經常一註冊就是以萬顆衛星為單位」。

記者查閱ITU的相關註冊資料,馬斯克的星鏈項目向ITU申報的衛星數量,已經高達4.9萬顆。「發不發再說,先排隊把』坑』佔上。」一位衛星行業國有企業的人士向本報記者如此評價。

ITU是聯合國的一個下設機構,其職能是專門管理無線電頻率和衛星軌道。多位航天工業界人士都向記者介紹,ITU對於申報的規則是「先到先得」,也就是,「誰申報註冊得早,某個軌道位置,頻率就歸誰」。

這直接導致了踏破ITU的情況。

低軌道也稀缺

在讀懂了ITU「先到先得」的申報註冊原則之後,衛星網際網路所在的「低軌道」區域,便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

前述衛星行業國有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網際網路衛星不可能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同步軌道3.5萬公裡,對於連接網際網路來說,延時太長了。」她說,「網際網路衛星的主要軌道高度,是在低軌道,即距離地面400~2000公裡的這個高度上,當然,相比於同步軌道衛星,因為軌道高度低,衛星的壽命也短,需要不斷發,不斷補。」

於是,距離地面200~4000公裡的軌道高度,就成為了爭奪的焦點。這其中,走得最快的自然是馬斯克。美國媒體報導的信息顯示,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目前已經發射了904顆衛星,並在北美地區進行了衛星網際網路的測試性服務。英國企業ONEWeb公司,也已經發射了74顆衛星。

前述衛星行業國有企業的人士向記者解釋,相比於地球同步軌道,低軌道的資源原來並不稀缺,但是低軌道衛星網際網路的需求很大,出於網絡信號數據傳輸的目的,對布網的密度也有要求,所以「都來打(發射衛星),低軌道也就快成為稀缺資源了」。她同時還強調:「同步軌道的資源基本上已經沒有了。」

因此,衛星網際網路的競爭,首先是軌道資源的競爭,其次才是商用規模的競爭。前述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經理告訴記者,與同步軌道衛星的商用門檻很高不一樣,衛星網際網路的門檻相對「要低一些」,應用場景也更多一些,所以「預期當中的競爭,也就更激烈一些」。

他還告訴記者,衛星網際網路在投資領域,還有6G的概念,有很多觀點都認為,運用6G技術之後,應該是「天地一張網」,「這就更有想像力了」。

中國扮演什麼角色?

與歐美國家的情況不盡相同,中國的航天工業以及與之相關的衛星產業,基本上是舉國體制的產物,因此,面對更加商業化的「衛星網際網路」市場,中國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和面對競爭,就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

「中國現在的策略,是該去ITU申請註冊就先註冊,先把星座位置和頻段資源拿下來,同步再研究商用的問題。」前述投資經理告訴記者。而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上半年有關推進新基建的相關文件中,也把衛星網際網路列入了「新基建」的範疇。

其時,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釋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礎設施時表示,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記者查閱ITU的註冊材料顯示,中國也已經向ITU申報註冊了相關衛星星座和頻率。根據ITU的註冊信息顯示,中國已經申請了兩個低軌道衛星星座,有12992顆衛星,名稱為GW。「我們理解,GW就是個代號,具體的意思往後看發展就明白了。」

所謂衛星星座是發射入軌能正常工作的衛星的集合,通常是由一些衛星環按一定的方式配置組成的一個衛星網。

「衛星網際網路也是資本密集型的項目,至少是百億量級,這個要看』國家隊』怎麼搞了。」前述投資經理說。而現在,包括雷軍、李書福等在內的中國商業企業和人物,也已經以各種方式,將資本投入到衛星網際網路領域。

這裡能誕生中國的馬斯克嗎?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仲晶 | 太空戰略競爭與博弈日趨激烈
    世界強國都非常重視太空力量的發展,太空戰略競爭和戰略博弈日趨激烈,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仲晶教授認為,太空戰略的競爭結果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當前,某些國家藉口空間脆弱性並樹立「假想敵」,大力發展太空軍事力量,旨在控制太空和獲取太空主導權。這股潛藏的暗流將給太空安全蒙上陰影,如何確保太空安全已經成為新時代國際社會爭論的熱點。
  • 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
    楊民青   當前,全球「太空網際網路」建設競爭激烈,美國和俄羅斯長期居於領先之勢,中國暫處於落後位置。2020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 半月談|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
    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楊民青當前,全球「太空網際網路」建設競爭激烈,美國和俄羅斯長期居於領先之勢,中國暫處於落後位置。2020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 4.2萬顆衛星背後,一場被忽視的太空資源競爭
    此前,SpaceX的星鏈計劃在2019年10月16日將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萬顆衛星。這些衛星,將打造天基網際網路,實現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通信。這就是圍繞衛星頻率資源——這一衛星上天的「通行證」——的爭奪。本文,「甲子光年」採訪了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九天微星副總裁李源,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技術總監朱太平等業內從業者,看馬斯克如何實現他的太空大版圖,以及中國在太空競爭中的差距與機會。
  • 德興匯Samtrade平臺官網: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
    德興匯Samtrade平臺官網報導,當前,全球「太空網際網路」建設競爭激烈,2020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 巨頭們虎視眈眈的「低軌道衛星」究竟有何魔力?
    其他諸如波音、加拿大運營商Telesat、Facebook、中國銀河航天等企業都在「搶著上天」,共同推動了「太空網際網路」這一風口的波瀾湧動。低軌道衛星通訊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商業密碼?又為何會在今時今日成為科技巨頭們爭搶的籌碼? 我們嘗試通過一篇文章來共同仰望星空,釐清其中的真相和未來。
  • 衛星網際網路軌道資源稀缺,中國航天如何與國際衛星界大亨競爭?
    SpaceX 公司將在未來七年內往太空發射 11943 顆通信衛星,這些通信衛星將覆蓋整個地球,為全球幾十億人提供高網速、低延遲、價格便宜的網絡服務。目前為止,人類總共發射了約 8000 多顆衛星,但在軌運行的也就不到 2000 顆,如果星鏈計劃能夠如期完成,那麼 SpaceX一家公司擁有的衛星數量將是其餘衛星數量總和的 6 倍。其實,有關衛星網際網路的競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美國摩託羅拉公司在汽車電子和通信電子領域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就如現在的華為,是通信工程師心中認定的殿堂級公司。
  • 低軌道衛星產業
    低軌道衛星系統    近日,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成功發射了第三批60顆太空網際網路項目Starlink衛星。
  • 低軌道通信衛星的復興與衛星網際網路的崛起(中)
    上篇回顧了第一次低軌道通信衛星浪潮的失敗不過也不能算完全失敗,像銥星這樣的系統還能提供語音和窄帶通信服務,就是打個電話,發個簡訊什麼的,指望靠他們上網是不行的。可是全球還有很多人(主要是亞非拉不發達地區)上不了網的,怎麼辦?當然可以繼續鋪光纜,但這也不便宜啊,很多地面也沒法鋪。衛星通信仍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 何奇松 | 太空領域競爭的實質是大國競爭
    太空治理屬於全球治理的範疇,全球治理的本質就是國際規則的競爭,爭奪國際規制的制定權也是大國較量的領域。因此,太空規則倡議競爭說到底也就是大國競爭,當下,迫切需要航天大(強)國(集團)坐下來商定限制太空軍備競賽等太空治理規則。
  • 中國低軌道衛星行業運行現狀,低軌道衛星系統將是未來6G技術基礎
    ,衛星通信(系統)可分為低軌道(LEO)衛星通信、中軌道(MEO)衛星通信和高軌道(GEO)同步衛星通信。近年來,隨著衛星小型化、輕量化、低軌道 發射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低軌通信星座迎來了新 的發展高潮。2018年全球低軌通信衛星(LEO)入軌數量達53顆。
  • 中國要搶佔地球低軌道資源和衛星通信頻道資源
    一,地球低軌道資源只有5萬顆衛星數量級的寶貴資源目前馬斯克就計劃發射42000顆。這在五年內就完全能做到。現在他的重型獵鷹火箭馬上啟用,一箭就能發射數百顆衛星,比現在60顆大幾倍。現在他的衛星工廠的每天能夠生產6顆衛星,而且還在不斷擴大產能。
  • 太空「路由器」——為衛星建造的軌道網際網路
    克卜勒通信公司的每顆衛星大約有一塊麵包那麼大,它的工作原理和網際網路路由器很相似——只是它們處於太空中。克卜勒通信公司的首顆衛星於2018年1月發射入軌,以2014年史詩級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的KIPP機器人命名。到2022年全面部署後,克卜勒的網絡將包括140顆衛星,平均分布在7個軌道平面上。
  • 衛星網際網路——太空生意的「新風口」
    除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外,亞馬遜CEO貝佐斯也開始了他的「柯伊伯項目」(Project Kuiper),該項目由3236顆低地軌道衛星組成太空衛星網絡,旨在為全球缺乏高速寬帶網際網路服務的地區提供網絡接入服務。
  • 4.2萬顆衛星,誰給了馬斯克佔領太空的底氣?| 甲子光年
    此前,SpaceX的星鏈計劃在2019年10月16日將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萬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這些衛星,將打造天基網際網路,實現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通信。4月22日,當這一宏偉計劃的第七批60顆衛星上天后,馬斯克進一步宣稱:該衛星網際網路業務「3個月內內測,6個月內公測」。
  • 美國搶先一步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留給我們的軌道資源可能越來越少了
    無論如何,SpaceX要把如此之多的衛星送入太空,讓星鏈計劃最終得以全部完成,很明顯主要依賴於SpaceX的火箭設計、製造與發射能力。又因為星鏈是個商業項目,所以,SpaceX既要確保星鏈的服務質量能夠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又要將星鏈的成本降到儘可能低的水平。如今,SpaceX已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衛星運營商,在軌衛星數量已超400顆。
  • 美國搶先一步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留給我們的軌道資源可能越來越少了
    星鏈的商業應用前景當然是非常美好的,星鏈在軌衛星數量可能是12000顆,也有可能是42000顆。無論如何,SpaceX要把如此之多的衛星送入太空,讓星鏈計劃最終得以全部完成,很明顯主要依賴於SpaceX的火箭設計、製造與發射能力。又因為星鏈是個商業項目,所以,SpaceX既要確保星鏈的服務質量能夠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又要將星鏈的成本降到儘可能低的水平。
  • 「制天權」成人類爭奪的新高地
    進入21世紀,廣袤的太空因蘊含了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科研價值,因而成為當今各國競相爭奪的「新高地」,如美國的「鳳凰計劃」、我國的「騰雲工程」、德國的「桑格爾」……各個國家的外太空角力手段層出不窮,一場奪取「制天權」的國家競爭悄然拉開帷幕。
  • 空間頻率軌道爭奪戰
    要知道,自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以來,人類在63年的時間內總共發射的衛星數量,根據不同的統計數字也就9000顆左右,而目前在天上運行的衛星數量大約只有2000顆。  也就是說,這一輪圍繞低軌通信星座展開的新「太空競賽」,很可能會讓太空中的衛星數量在短時間內暴漲20倍以上。這就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空間頻率和軌道資源的激烈爭奪。
  • 衛星網際網路布局競爭升溫,中國電信開啟太空通信新時代
    在國外,10月底,美國商業航天公司SpaceX正式宣布邀請部分早期用戶參加其星鏈(Starlink)網際網路服務的公開測試版測試,該計劃旨在從太空提供全球網際網路覆蓋。按照SpaceX的測試計劃,2020年的初始服務將針對美國和加拿大。到2021年,將迅速擴大到幾乎覆蓋全球人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