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奇松 | 太空領域競爭的實質是大國競爭

2020-09-28 人民智庫

太空治理屬於全球治理的範疇,全球治理的本質就是國際規則的競爭,爭奪國際規制的制定權也是大國較量的領域。因此,太空規則倡議競爭說到底也就是大國競爭,當下,迫切需要航天大(強)國(集團)坐下來商定限制太空軍備競賽等太空治理規則。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何奇松教授認為,太空領域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大國競爭的表現,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也是軍備的較量與經濟總量的競爭。在全球化背景下,產業政策也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之一。

更多精彩觀點

01 太空科學與探索競爭

太空科學與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學的「新邊疆」,二者不僅使我們增加了關於人類、地球、太陽系及宇宙的知識和理解,提供了科學觀測和實驗的新機遇,也為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等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的實踐機會,還是原創基礎性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與途徑,更是技術革新、經濟發展、應對全球挑戰的新手段。

因此,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為此展開了激烈競爭,突出表現為眾多(非)國家行為體發射包括太空望遠鏡在內的太空飛行器對宇宙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對月球與火星進行探測。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科學應用領域出現了空間站的競爭,包括國際空間站、國際月球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美國私人商業空間站之間的競爭。

雖然國際空間站包括16個國家,但卻把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排除在外,只是一個封閉的「小群」。在2011年和2015年「天宮」1號和「天宮」2號基礎上,中國計劃於2022年前後建成「天宮」空間站,並向全球開放。2019年6月,中國與聯合國共同宣布,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

在中國穩步推進空間站建設之際,川普政府急忙宣布希望私人公司加快商業空間站建設,並且力爭在中國建成空間站之前組建成功。與此同時,川普政府於2018年專門為此設計了預算,希望把國際空間站私有化。川普政府此舉意在鼓勵商業空間站建設,搶在中國之前建成空間站,顯示「美國偉大」:我國的一家私人太空公司都可以建設空間站,而且還先於國家行為體建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等國又在建立自己的「小群」——建設月球空間站,即深空門戶。該門戶已經改為「月球軌道平臺——門戶」計劃。美國只邀請俄羅斯、日本等少數國家參與,並繼續排斥中國,企圖建立月球版的國際空間站。該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建成,考慮到中國空間站建成時間,美國宣布這個時間點建成月球空間站,似乎不難發覺其與中國競爭的濃厚意味。

02 太空商業競爭

太空商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成為了國際太空競爭的一個新領域。所謂太空商業,就是採用市場化手段、運用市場機制或按市場規律開展的航天活動,具有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太空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太空商業是有別於國家行為體主導的太空軍事、太空民事活動,相對於所謂的「舊太空」(「太空1.0」),而被稱為「新太空」,或者說是「太空2.0」。太空商業起始於美國,目前逐漸向全球擴散,形成新業態。美國在扶持太空商業方面走得更遠,主要採用兩個方法:

其一,公私結成夥伴關係;

其二,用法律與行政命令鼓勵太空商業發展。

就整個太空商業而言,競爭涉及到太空各個領域,除了傳統的商業發射、遙感與通信外,還呈現出新業態。

首先,太空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方興未艾。太空網際網路,簡單地說就是把網際網路搬到太空,讓太空與地面的網絡互相結合起來。太空物聯網就是地面物聯網技術的擴大與延伸。建設太空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目的就是提高天地之間的網路速度,讓偏遠的地區都能享受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便利。

其次,太空旅遊業興起。太空旅行是基於人們遨遊太空的夢想而開發的商業,其最為新奇和刺激的是觀賞太空風光,同時享受失重的樂趣。這是地球旅行所無法提供的。一般來說,太空旅遊包括高空飛行、亞軌道太空旅遊、低地球軌道旅遊和低地球軌道以遠太空旅遊(環月旅遊、繞月飛行)。

再次,太空採礦現象正在出現。太空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貴重金屬以及豐富的能源資源。「太空採礦的主要意義有兩點,一是從太空上開採稀缺、貴重資源,拿回來供地球上的人使用;二是為未來的太空旅行、太空探索和太空移民提供更便宜、更靈活的運輸、設施以及生命支持等。比如有些小行星上可能富含豐富的水資源,可以就地利用水分解出的氧氣和氫氣製造燃料,供宇宙飛船使用。」

最後,其他類型的新太空業務。這些新太空業務包括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數據的雲存儲,太空態勢感知,在軌檢測,天文照片,紅外成像,氣象,射頻頻譜監測,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太空商業的領域會進一步擴大。

商業太空競爭有三大特點:

一是從近地空間邁向深空拓展。二是出現商業載人航天項目。三是商業太空軍事化傾向明顯。

03 太空軍備競賽

太空軍備競賽的出現,本身就是美蘇核軍備競賽的產物。隨著衛星功能的發展與改善,雙方賦予了太空軍事功能,補充核威懾能力。於是,雙方開始競相研製軍事衛星,並逐漸將太空武器化。冷戰結束後,美軍充分利用衛星所帶來的各種優勢,迅速贏得了幾場局部戰爭的軍事勝利。戰爭實踐證明衛星是軍力「倍增器」與「賦能器」,美軍對制天權理論更加深信不疑,認為太空是取得軍事勝利的「終極高地」。於是,冷戰結束後,美軍又開始研發與部署太空軍備,引發其他國家的連鎖回應,逐漸形成了新太空軍備競賽。

美國發展太空軍備與衛星,目的不僅僅是顯示其在太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謀取太空支配地位,也就是太空霸權。

因此,美國反對任何限制太空軍備的倡議,導致裁軍談判大會就限制太空軍備的談判一直陷於僵局。美國推動太空軍備研發,以及拒絕限制太空軍備的立場,嚴重威脅了許多國家的安全,也嚴重威脅著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

為了維護本國安全與國際戰略穩定,有些國家不得不從最壞的情況出發,研發或試驗太空軍備。近年來,俄羅斯明顯加大了反衛星的武器系統研發力度。此外,美國經常散布「中國太空威脅」論,無中生有或者誇大中國的反衛星能力。經此宣傳,再加上自我實現的預言,美俄中之間出現了太空軍備競賽,美國深切地感到了來自中俄快速增長的太空威脅。

實際上,不僅美俄中三國擁有太空武器,還有多國擁有太空武器。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哀嘆包括太空多極化、反太空能力多樣化與多中心而形成的「太空民主化對美國構成了挑戰」,並對此憂心忡忡,感嘆「太空不再是專屬於美國的領域」。這就進一步刺激了美國太空霸權的敏感神經。川普政府組建太空軍就是這種本能的反應,而這又必將進一步拉升太空軍備競賽的激烈程度。

04 太空治理規則競爭

上述的太空科學與太空探索競爭、太空商業競爭(包括開採月球等天體)、太空軍備競賽等,無疑給太空治理帶來巨大挑戰,因為冷戰時代確立的包括《外層空間條約》等在內的太空治理機制,無法適應冷戰結束後太空領域出現的新競爭態勢。於是,有關行為體提出了有關治理規則倡議。

聯合國系統提出了太空透明與信任建設機制倡議和太空可持續利用倡議。遺憾的是,聯合國的這個倡議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太空透明與信任建設機制需要具體的措施落實,於是有關行為體提出相應倡議,在此領域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較量。在國家(集團)行為體提出太空治理規則的同時,非國家行為體也在此領域發聲,提出有關倡議,直接為國家(集團)行為體提供了借鑑。隨著商業太空的發展,太空資源利用進一步發展,無疑給現有的國際太空治理機制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05 太空競爭實質是大國競爭

上述太空領域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大國競爭的表現。隨著美國反恐戰爭的推進,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呈現減緩趨勢,美國政府開始重新定位與大國的關係,明顯表現出開始應對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的崛起。川普政府認為世界重新回到大國競爭時代,應對中國、俄羅斯對世界秩序的挑戰成為其內政外交的重點,力圖通過實力尋求和平,實際上就是維持美國霸權或者盡力延緩美國霸權的衰落。

大國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國家實力之間的競爭,除了領土面積、人力資源外,最直觀的表現為經濟、科技與軍事實力。高新尖技術無疑是增強經濟、軍事與科技實力的不二選擇。其中,太空領域絕對是首選,

太空科學不僅能夠促進重大科學發展,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同時太空技術是雙用技術,既可以民用也可以軍用,促進經濟與軍事實力的發展。

如果說大國之間為了太空科學、探索而競爭,目標是為了鞏固或爭取太空科學與探索的領導地位,追求的是太空中的「軟實力」地位,那麼太空軍備競賽則是追求太空中的「硬實力」地位,並以此增強本國(集團)的軍事實力。核武器對於提升一國國際地位與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國家尤其是受美國威脅的國家努力研發核武器的原因。在核武器門檻被突破後,能顯示軍事實力的就是在太空領域取得突破,尤其是在太空軍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如同在海陸空領域一樣,太空軍備一定要多樣化,才能顯示太空軍力的強大,從而顯示一國軍事實力。

美國希望將太空軍力作為維持其軍事霸權或延緩其軍事霸權的終極工具或手段,不遺餘力地推進太空武器化,而且也拒絕限制太空軍備的任何倡議。

此外,大國競爭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也是軍備的較量與經濟總量的競爭。但全球化重塑了全球產業結構,改變了大國之間的關係,使得保護本國產業安全成為一個重點,故在全球化背景下,產業政策也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說明了產業空心化所產生的消極影響,進一步說明了產業安全的重要性。

太空商業無疑是促進一國產業安全的重要領域。太空商業貫穿整個航天領域的產業鏈,從低端到高端,即從地面設備,延伸到火箭、衛星及其運用。有關國家發展太空商業,一方面,旨在保持或促進太空技術領先,另一方面,則意在進一步充實國內製造業,或者「再工業化」,促進經濟繁榮,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總之,太空商業的競爭,是大國競爭在產業競爭的表現。當然,作為「雙用性質」的太空,太空商業又進一步促進太空軍事實力的增強。

眾所周知,太空治理屬於全球治理的範疇,全球治理的本質就是國際規則的競爭,爭奪國際規制的制定權也是大國較量的領域。因此,太空規則倡議競爭說到底也就是大國競爭,就是為本國(集團)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謀取最好的有利規則。當然,從所有國家與全人類利益出發,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所提出的倡議,無論是太空透明與信任建設機制倡議,還是太空長期可持續發展倡議,都具有無可辯駁的「中立性」,儘管這些倡議是妥協的產物,而且還不一定能夠得到有效貫徹執行。

國際智庫所提出的規則倡議,雖然可能也有「中立」的傾向,但是從其參與文本起草的專家組成來看,基本上是以來自美、歐、澳等國家的專業人士為主,更何況歐美企業或政府還提供了部分資金資助,

儘管有來自中國或俄羅斯專家參與,但不能主導文本的起草,因此通過的文本或即將形成的文本,都會更有利於歐美國家。

06

結語

毋庸置疑,太空對於人類的發展及未來具有無比的重要性。然而,正是因為太空具有如此重要作用,在冷戰結束後,重要行為體在太空科學與探索、太空商業、太空軍備、太空規則等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是典型的大國競爭。

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數十萬人死亡,上千萬人因此失業,全球經濟也受到了嚴重衝擊。在此情況下,全球理應合作,加強太空應用科學,努力研製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效藥與疫苗,確保全人類的生命安全與經濟繁榮。可是,美國卻反其道而行之,竟然連續頒布行政令與公布所謂的《月球協定》,企圖謀求包括月球在內的天體主權,刺激而不是降低大國在太空領域競爭的烈度。因此,未來不排除大國在太空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當下,迫切需要航天大(強)國(集團)坐下來商定限制太空軍備競賽等太空治理規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國際太空競爭及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YJAGJW004;同時也是華東政法大學「新時代政治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學術前沿》雜誌2020年8月下(微信有刪節)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何奇松

原文責編:馬冰瑩

新媒體責編:李思琪

視覺:王洋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改變大國競爭的方式—「太空競賽」,戰爭和競爭讓科技爆發式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之間的太空競賽是人類歷史上的轉折點。這場超級大國的對抗加劇了冷戰的競爭,因為人類第一次尋求在太空領域競爭。在太空上的統治地位和超越對手的競賽成為美國和蘇聯的驕傲。徵服太空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於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幾乎每年都設定新的基準。在太空競賽中有很多「第一」。
  • 海洋生物製品的研究,已成為海洋大國爭相競爭的熱點領域
    海洋藥物和海洋生物製品的研究與產業化現已成為海洋大國爭相競爭的熱點領域,近年來,藉助國家「藍色經濟」戰略,中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是近十年來海洋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2020海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生物技術的不斷提高,未來海洋醫藥市場將迎來較快發展,行業競爭將趨於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拓展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對於企業來說將有利於其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目前中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數量龐大,對醫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同時對醫藥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大國太空競爭拉開序幕,各國都將做好準備
    預計今年將會有不少國家在最近幾個月進行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為首的三個大國都已經摩拳擦掌了,看起來新一輪的太空競賽已經拉開了序幕,究竟誰會拔得頭籌?俄羅斯放出豪言稱:美國若是錯過這次機會,將會淪為二流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 太空成為競爭領域,中國回收太空飛行器,類似於美國最神秘航天項目
    隨著科技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在航天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代化的戰爭已經由海、陸、空領域的競爭正向太空領域邁進。當1957年蘇聯將第一枚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的那時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目光轉向我們頭頂那深不可測的太空。緊接著,眾多衛星太空飛行器被送上天,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息。然而,有的國家卻為了實施霸權主義的目光轉向太空,太空逐漸被軍事化。
  • 仲晶 | 太空戰略競爭與博弈日趨激烈
    世界強國都非常重視太空力量的發展,太空戰略競爭和戰略博弈日趨激烈,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仲晶教授認為,太空戰略的競爭結果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當前,某些國家藉口空間脆弱性並樹立「假想敵」,大力發展太空軍事力量,旨在控制太空和獲取太空主導權。這股潛藏的暗流將給太空安全蒙上陰影,如何確保太空安全已經成為新時代國際社會爭論的熱點。
  • 中國的太空雄心:增強綜合國力,競爭的新興維度
    嫦娥四號美國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於8月19日主持了一個網絡研討會,題為「中國的太空雄心:競爭的新興維度會上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計劃與綜合國力的中心概念有關。美國專家指出,中國認識到軍事力量很重要,但這不是成為大國的唯一因素。前蘇聯僅憑軍事力量並不能確保大國生存,其他綜合的國家力量因素是政治統一,經濟力量,外交力量,科學技術甚至文化。太空在綜合國家力量中觸及到了每一個方面,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認為太空如此重要的一部分。」
  • 港媒:外空海底資源競爭神九蛟龍開啟新局面
    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太空實驗室成功以人手控制交會對接,再度合體,首次實現地面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和物資輸送與補給,為構建太空站長期運作確立技術基礎。在深海方面,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天下潛超過七千米,破了歷史紀錄,意味中國可到全球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海洋深處作業,標誌了中國海洋科學考察和研究,可以覆蓋絕大部分大洋海底。
  • 「世界知識」應對大國科技競爭的美國《無限邊疆法案》
    該法案旨在通過增加對未來技術領域的發明、創造和商業化投資,鞏固美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兩黨立法的目標是提供支持,確保新的研究投資轉化為新的美國公司並應用於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使全國各地都有新興技術產業的中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加大科學技術投入。2020年11月9日,美國製藥巨頭輝瑞公司公布疫苗試驗後期數據,稱疫苗阻止了90%的新冠感染。
  • 西媒文章:數字競爭成超級大國新戰場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月3日發表題為《歐洲:世界超級大國數字大棋局的戰場》一文,作者為何塞·伊格納西奧·託雷夫蘭卡。全文摘編如下:技術不僅改變了經濟和社會,而且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引子近年來,新興生物技術與跨領域高新技術快速融合發展,應用前景廣闊,潛在風險突出,生物技術制高點和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成為大國競爭新焦點。新冠疫情凸顯各國生物安全體系的弱點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短板,進一步催化大國競爭,加大全球治理難度。
  • 英國脫歐的第一件事情:在太空中與SpaceX競爭
    根據英國國會太空委員會保守黨主席大衛·莫裡斯的說法,英國的太空計劃旨在使英國成為科技行業的全球領導者。他談到了英國人對英國航天領域的發展可能寄予的期望。莫裡斯先生指出,該領域的巨頭,SpaceX和藍色起源是英國可比較和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 半月談|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
    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楊民青當前,全球「太空網際網路」建設競爭激烈,美國和俄羅斯長期居於領先之勢,中國暫處於落後位置。2020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 兩個火星探測器先後升空,兩架X37B同時在軌,中美展開太空競爭?
    火星直升機未來我們也可以嘗試下實際上,除了火星探測器之外,此時此刻,正在太空運行的,還有兩架空天飛機,它們分別隸屬於中美兩國,其中一架是大名鼎鼎的X37B,而另一架則是中國的類似飛行器。X37B大家都知道,外形像無人版的迷你太空梭,以超長的太空待機時間見長,一次發射往往可以在太空中待幾百天,遠遠超過了此前的太空梭和載人飛船。而每次在軌的幾百天裡,X37B到底幹了什麼,美國一反常態概不公布,足以說明其絕對機密的核心地位。
  •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發布《新的大國競爭:對國防的影響》報告
    報告指出,防止中國利用大西洋兩岸的分歧來發揮自身優勢是民主國家的共同目標,為此,應確定民主國家的利益高度融合領域、有限融合領域以及融合和分歧並存領域。報告還建議專門成立以北約為代言人的中國問題理事會,並與中國就民主國家共同安全問題進行會談。
  • 歐盟加快太空探索步伐,欲與Space X競爭
    歐洲正在計劃擴大投資太空探索領域,計劃投入上百億歐元,打造一家能夠與美國的SpaceX相媲美的航天企業。但與SpaceX載人任務的目標不同,歐洲的太空計劃將聚焦在降低衛星發射成本,同時還將加速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的部署。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楊原提出今後是一個「大國無戰爭」的時代。當大國之間不能進行霸權戰爭時,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國靠什麼來進行戰略競爭和權力轉移?楊原提出今後大國權力競爭的核心路徑是利益交換,即大國為小國提供某種利益或好處,以此換取小國在政治上對大國的支持和追隨。
  • 包為民院士: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是航天大國競爭新焦點,應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代表時強調:「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創新才能搶佔先機。」面對未來的太空探索,以廉價、快速、可靠、便捷為典型特徵的新型航天運輸模式將成為人類航天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而新型動力及其應用技術的創新性變革將是推動這一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 「星鏈計劃」已經嚇退了,所有的太空競爭對手
    初創企業撼動全球航空領域做一個有夢想的人——馬斯克碾壓所有航空公司,魅力與生俱來哪怕是美國航空局(NASA)在SpaceX面前,也已經沒了曾經的傲氣,此事為當初他們看不起馬斯克在航空領域所做的一切,甚至發出冷嘲熱諷。
  • 中國又一領域傳來捷報!三足鼎立,中美俄競爭1.1萬億美元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商業航天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除了美俄等老牌航天強國之外,中國幾年也開始加入商業航天的競爭中。據悉,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扶持該國企業加入航天領域競爭,最終全球航天進入美俄歐三足鼎立的時代。中國商業航天的起步明顯要晚得多,一直到近幾年,在開放政策的激勵下,民營航天公司才開始出現。
  • 中國崛起困境: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市場
    美國是冷戰後單極體系中的唯一一極,在所有領域都擁有史無先例的巨大實力優勢,卻似乎仍然對安全現狀強烈不滿:不斷加強和擴大軍事同盟體系,推進飛彈防禦計劃。而處於美國軍事同盟體系之外的中俄等崛起國(或潛在崛起國),卻似乎對自己的安全現狀比較滿意,以至於面對美國的戰略壓縮,始終沒有建立針對性的軍事同盟。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