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大國競爭的方式—「太空競賽」,戰爭和競爭讓科技爆發式發展

2020-10-27 前線哨位


美國和蘇聯在太空競賽中必須表現出了超群的熱情,這有利於科學進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之間的太空競賽是人類歷史上的轉折點。這場超級大國的對抗加劇了冷戰的競爭,因為人類第一次尋求在太空領域競爭。在太空上的統治地位和超越對手的競賽成為美國和蘇聯的驕傲。

徵服太空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於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幾乎每年都設定新的基準。在太空競賽中有很多「第一」。1957年,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 1957年,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 1); 第一枚太陽能衛星,第一枚通信衛星等。

太空競賽不僅對太空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還在技術領域留下了更廣泛的影響。統治空間的技術優勢被認為是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並且是意識形態優勢的象徵。太空競賽催生了發射人造衛星的開創性努力。它促使競爭性國家向月球,金星和火星發送無人太空探測器。這也使得人類可以在低地球軌道和月球上進行太空飛行。

美國和蘇聯必須表現出卓越的熱情,這對科學的進步非常有利。兩家超級大國的工作文化截然不同,但為了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兩者都試圖超越對方。蘇聯擁有高度集中的機構,這影響了其太空計劃的投資來源,而另一方面,美國卻讓私人企業對其太空計劃進行投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首屈一指的太空研究機構,也是在1958年的太空競賽中建立的,目的是對付蘇聯在外太空的早期成功。

太空競賽始於1957年的蘇聯發射人造衛星1號,此舉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看到人類朝著進步邁出又一躍而感到興奮。當人類冒險進入太空時,這是一個「範式轉變」時刻。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登上月球仍然被視為歷史上的轉折點之一,他的話「對人類來說是一小步,對人類而言是一次巨大飛躍」,現在已成為文學中引用最多的短語之一。

1961年5月,甘迺迪總統在向國會發表演講時說,「這是不平凡的時代,我們面臨著不平凡的挑戰。我們的力量和信念使這個國家在自由事業中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

「如果我們要贏得現在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自由與暴政之間的鬥爭,那麼最近的幾周在太空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應該使我們所有人都清楚,就像1957年的人造衛星一樣,冒險正在各地的人們的頭腦中進行,他們試圖確定應該走的路。現在,是時候邁出更大的步伐了-這是一個偉大的美國新企業的時候-這個國家在太空成就中扮演明顯領導角色的時間,在許多方面,這可能是我們地球未來的關鍵。

這兩個超級大國的空間計劃不僅是為了民用目的。軍事太空計劃同樣重要。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想法是通過顯示力量而實際上不必打一場實際的戰爭來與對手作戰。那時,聯合國必須介入以確保外層空間不會成為超級大國的戰場。

那是《外層空間條約》生效的時候。《外層空間條約》代表了國際空間法的基本法律框架。該條約正式被稱為《國家在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活動方面的原則條約》,該條約禁止該條約的締約國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放置在地球軌道上,並將其安裝在地球上。月球或任何其他天體,或以其他方式將它們固定在太空中。

它專門限制將月球和其他天體用於和平目的,並明確禁止將其用於測試任何類型的武器,進行軍事演習或建立軍事基地,設施和防禦工事。蘇維埃不願籤署該條約,因為他們認為該條約將限制他們在太空競賽中對美國的統治。後來他們在1967年開放供籤署的條約上簽字。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個國家籤署了該條約。

太空競賽沒有結束日期,而且在許多方面,競賽仍在繼續。但是,「太空競爭」於1975年在美國和蘇聯之間結束,當時由阿波羅-聯盟(Apollo-Soyuz)聯合測試任務發起的第一個跨國人員團隊進入太空。在這次飛行任務中,三名美國太空人和兩名蘇聯太空人成為美蘇首次聯合飛行的一部分。

太空競賽留下了遺留在現場的空間研究全球。作為太空任務的先驅,美國和蘇聯都通過培訓科學家和工程師,技術轉讓以及允許其他研究人員訪問其太空實驗室來幫助其盟友建立太空任務。這樣,兩個超級大國都可以學習和改善與太空研究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時代周刊

當太空競賽達到頂峰時,印度的太空任務還處於起步階段。印度航天計劃的發展和擴展得益於美國和蘇聯的援助與幫助,因為印度航天科學家和工程師被派往這兩個國家訓練。作為一個不結盟國家,印度在與兩個超級大國保持良好關係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特別是在空間合作領域。結果,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空間研究機構之一。

總之,太空競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時刻之一。很難評估其在空間研究和技術領域的全部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太空競賽,那麼太空研究和太空任務的世界肯定會與今天的世界大不相同。所以說戰爭和競爭既在相互損耗,又讓科技可以爆發式發展,有利有弊。

相關焦點

  • 何奇松 | 太空領域競爭的實質是大國競爭
    太空治理屬於全球治理的範疇,全球治理的本質就是國際規則的競爭,爭奪國際規制的制定權也是大國較量的領域。因此,太空規則倡議競爭說到底也就是大國競爭,當下,迫切需要航天大(強)國(集團)坐下來商定限制太空軍備競賽等太空治理規則。
  • 仲晶 | 太空戰略競爭與博弈日趨激烈
    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和風投公司正進入太空領域,其經濟前景十分可觀。太空領域正孕育著顛覆性和革命性的技術創新。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正在大力發展太空網際網路、太空3D列印、太空雷射通信、量子導航技術等,這些技術的發展將顛覆傳統認知,一旦取得突破,將完全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 大國太空競爭拉開序幕,各國都將做好準備
    預計今年將會有不少國家在最近幾個月進行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為首的三個大國都已經摩拳擦掌了,看起來新一輪的太空競賽已經拉開了序幕,究竟誰會拔得頭籌?俄羅斯放出豪言稱:美國若是錯過這次機會,將會淪為二流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引子近年來,新興生物技術與跨領域高新技術快速融合發展,應用前景廣闊,潛在風險突出,生物技術制高點和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成為大國競爭新焦點。新冠疫情凸顯各國生物安全體系的弱點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短板,進一步催化大國競爭,加大全球治理難度。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核武器恐怖的毀傷效應使一切軍事戰略的目的從此前的打贏戰爭轉為防止戰爭,世界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大國無戰爭」時代。由於大國之間無法通過霸權戰爭來決定實力趕超和秩序領導權的轉換,因此崛起國能否在現行國際秩序內實現國際秩序的轉換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945年之後,美蘇冷戰實際上是兩個超級大國首次試圖以非戰爭方式決定國際秩序的轉換。
  • 制腦作戰:未來戰爭競爭新模式
    傳統的戰爭主要是在物理空間進行的,隨著人類對戰爭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由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動構成的認知空間正成為戰爭新的作戰空間。    認知空間逐步成為戰爭雙方爭奪的重要領域。認知空間是指人類認知活動所涉及的範圍和領域,反映的是人的情感、意志、信仰和價值觀等內容的無形空間,存在於鬥爭參與者的思想中。
  • 太空成為競爭領域,中國回收太空飛行器,類似於美國最神秘航天項目
    【編輯/作者 每天十點快報 布星/】進入21世紀,世界軍事發展正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邁進。1991年,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讓世界認識了什麼是現代化戰爭,從那以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現代化強軍之路。隨著科技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在航天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代化的戰爭已經由海、陸、空領域的競爭正向太空領域邁進。
  • 兩個火星探測器先後升空,兩架X37B同時在軌,中美展開太空競爭?
    X37B大家都知道,外形像無人版的迷你太空梭,以超長的太空待機時間見長,一次發射往往可以在太空中待幾百天,遠遠超過了此前的太空梭和載人飛船。而每次在軌的幾百天裡,X37B到底幹了什麼,美國一反常態概不公布,足以說明其絕對機密的核心地位。
  • 中國把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 沒有必要和美國進行太空競賽
    香港《南華早報》8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對現實的關注優先於與美國的「太空競賽」 毫無疑問,7月是2020年的火星探測季節。在人類對火星進行最近一次探測兩年之後,美國和中國都於上個月開展了火星任務,其中中國在7月23日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相關的新聞報導助長了兩個大國之間「太空競賽」的說法,尤其是在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和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關閉後兩國關係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
  • 郭曉兵 | 當前太空競賽呈現多極化戰場化產業化三大新特點
    當前,隨著大國博弈更趨激烈,太空競爭再度成為國際焦點。美軍《太空防禦戰略》提出,太空是當今大國競爭的中心舞臺。美國副總統彭斯則說:「我們今天正處於一場太空競賽之中,就像20世紀60年代我們的處境一樣,而且事情所關係到的得失更為重大。」但與冷戰期間不同的是,當前太空舞臺上的主角已不再僅僅是兩個超級大國,而是日益呈現多極趨勢。
  • 中國崛起困境: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市場
    「大國無戰爭」時代我認為,國際政治在近幾十年裡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大約自1945年起,大國與大國之間很難再有戰爭,特別是不再會有全面戰爭。如果1950年剛剛建國百廢待興的中國和1962年的印度勉強能被視作大國的話,那麼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國際體系內至多也不過發生過兩次大國間戰爭——韓戰和中印邊境衝突。
  • 中美科技競爭白熾化:我國科研深藏危機?
    在中美科技競爭白熾化的今天,小編不禁陷入深深地憂慮! 目前中國的科研看起來很繁榮、很熱鬧,但是你如果靜下心來,把中國的科研放到世界競爭的大格局裡,站在科技發展的大視野上回望,就會發現:不管是基礎研究的理論、還是在重大技術的突破,你能看得見的中國人有誰?似乎很難看見誰。
  • 「世界知識」應對大國科技競爭的美國《無限邊疆法案》
    技術局的職責是:通過關鍵技術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加強美國在關鍵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改善關鍵技術重點領域的教育並吸引更多學生,增強美國在關鍵技術重點領域的競爭力;加快將關鍵技術重點領域的基本進展轉化為國家目標的進程和產品,這些進程和產品與經濟競爭力、國內製造業、國家安全、共同繁榮、能源和環境衛生、教育和勞動力發展以及運輸有關,能夠促進聯邦資助的研究與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
  • 西媒文章:數字競爭成超級大國新戰場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月3日發表題為《歐洲:世界超級大國數字大棋局的戰場》一文,作者為何塞·伊格納西奧·託雷夫蘭卡。全文摘編如下:技術不僅改變了經濟和社會,而且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港媒:外空海底資源競爭神九蛟龍開啟新局面
    很明顯,大國投入龐大資源,開拓太空和深海新邊疆,除了考慮提高國家科技硬實力,並可以利用這些高技術轉化為軍事實力之外,同樣關鍵的推動因素,是著眼於未來資源的供給來源與獲取。外層空間和深海的資源可謂深不可測,迄今仍無法準確量度。
  • 首個目標會是此大國,未來世界格局或因此改變
    當時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為了爭奪世界的霸權,兩國極其盟友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鬥。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矛盾十分嚴重,但雙方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對抗方式通常為局部代理戰、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即相互遏制又不會選擇動用武力的方式,最終結果是蘇聯被冷戰拖垮,最終解體!儘管冷戰不像真槍實彈的戰爭,但對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影響都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
  • 中國「胖五」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太空競賽開始了?
    So……相比於上個世紀在美蘇之間展開的那場太空競賽1.0,除了民族情感和獲得壓制對方的戰略威懾力之外,大國之間,這次又在battle啥?更重要的是,「新太空競賽」和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日常,有干係嘛?所以歸根到底一句話:無論當下的現實還是未來的發展,太空無疑是軍事鬥爭的新高地和戰略制衡的新籌碼。
  • 中國的太空雄心:增強綜合國力,競爭的新興維度
    嫦娥四號美國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於8月19日主持了一個網絡研討會,題為「中國的太空雄心:競爭的新興維度會上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計劃與綜合國力的中心概念有關。美國專家指出,中國認識到軍事力量很重要,但這不是成為大國的唯一因素。前蘇聯僅憑軍事力量並不能確保大國生存,其他綜合的國家力量因素是政治統一,經濟力量,外交力量,科學技術甚至文化。太空在綜合國家力量中觸及到了每一個方面,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認為太空如此重要的一部分。」
  • 中國發射「天問一號」竟成為21世紀太空競賽的開端?
    上一次,「太空競賽」在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超級大國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發生。當時,俄美競相把人類送上月球。但是這次,又有一個主要的超級大國加入進來—中國!我國火星探測器取名於屈原詩裡的「天問一號」,探測器7月23日從我國南部海南島發射升空,我國將與美國的技術差距縮小數十年。
  • 中國「胖五」剛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萬億級太空競賽開始了?
    So……相比於上個世紀在美蘇之間展開的那場太空競賽1.0,除了民族情感和獲得壓制對方的戰略威懾力之外,大國之間,這次又在battle啥?更重要的是,「新太空競賽」和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日常,有干係嘛?另外,根據《當今世界太空戰最新發展》一文的披露,當前,美軍95%的偵察情報、90%的軍事通信、100%的導航定位和100%的氣象信息均來自太空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