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困境: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市場

2020-12-03 第一財經

美國是冷戰後單極體系中的唯一一極,在所有領域都擁有史無先例的巨大實力優勢,卻似乎仍然對安全現狀強烈不滿:不斷加強和擴大軍事同盟體系,推進飛彈防禦計劃。

而處於美國軍事同盟體系之外的中俄等崛起國(或潛在崛起國),卻似乎對自己的安全現狀比較滿意,以至於面對美國的戰略壓縮,始終沒有建立針對性的軍事同盟。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實力地位如此優越的美國反而會對現狀如此不滿,而又為什麼中俄這樣不斷遭到壓制的崛起國反而會甘於現狀?為什麼冷戰後對一家獨大的美國缺乏制衡呢?

最主流的解釋認為,單極結構下,美國與一般大國的實力差距非常懸殊,從而形成了很高的制衡「門檻」。但問題是,實力差距懸殊,弱勢一方就會因此而置自己的生存安全於不顧了嗎?

歷史上許多案例都說明,即使在實力差距異常懸殊的情況下,弱勢一方仍然會做出積極的努力制衡強勢一方。例如戰國後期,自齊國於公元前284年敗於反齊聯軍後,秦國就確立了單極霸權。但直至公元前247年和241年,依然接連出現了合縱聯盟。又如在二戰剛結束美國尚未對西歐提供安全保障的情況下,英法等5個與蘇聯實力有著等級差距的西歐國家於1948年3月毅然建立「西方聯盟」,以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

美國不斷加強軍事同盟,是不是出於對未來損失的考慮,因而才會在當下搶先採取行動呢?如果美國真是如此,那麼問題是,這條損失厭惡原理應該適用於所有行為體。為什麼中國俄羅斯這些想崛起的大國就不擔心自己未來的損失呢?它們難道沒有考慮到,如果現在不積極採取行動而任由美國打壓,那麼未來實現崛起的成本和難度都會更高?

總之,現有的這些可能的解釋,都難以完滿地解釋冷戰後霸權國和崛起國之間的戰略互動。

「大國無戰爭」時代

我認為,國際政治在近幾十年裡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大約自1945年起,大國與大國之間很難再有戰爭,特別是不再會有全面戰爭。

如果1950年剛剛建國百廢待興的中國和1962年的印度勉強能被視作大國的話,那麼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國際體系內至多也不過發生過兩次大國間戰爭——韓戰和中印邊境衝突。

一項統計研究顯示,1816~1945年,大國間由衝突升級為戰爭的概率為0.346。1946~1992年這一概率驟降至0.077。1816~1945年,所有國家間衝突升級為戰爭的概率為0.296,1946~1992年這一概率降為0.089。這一結果突顯了1945年之後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困難。

不僅回顧歷史如此,而且展望未來,我們甚至也看不到大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任何可能性。

大國無戰爭,從根本上是國際政治進化的結果,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最重要的催化劑和直接原因是1945年核武器的出現,而經濟聯繫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輔助作用。

我們不妨將1945年以後的時代稱為大國無戰爭時代,而將此前的時代稱為戰爭頻發時代。

在大國無戰爭時代,大國獲取國際影響力的最主要的途徑,已經由武力和武力脅迫,變為了利益交換。在大國無戰爭時代,大國要想獲取更大的國際影響力,就需要儘可能多地為其他國家提供好處,以此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支持。

國際安全市場上的寡頭競爭

霸權國和崛起國以利益交換的方式爭奪利益和地位,與微觀經濟世界中寡頭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相似。

對於某一市場中的寡頭企業而言,誰的商品能夠擁有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市場份額),誰就對市場擁有更大的控制能力,誰就能在寡頭競爭中佔據優勢。如果某個寡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足夠大,那麼它甚至有可能將其他的寡頭企業擠出該市場,從而形成壟斷。因此,寡頭企業總是會尋找一切機會,儘可能地擴大其市場份額,同時擠佔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

第一種情況是,市場中同時出現了兩個寡頭企業。這兩個寡頭企業都想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因此它們的選擇都是,儘可能擴大生產,從而佔據儘可能多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企業都不敢做太多的等待和觀望,因為一旦自己行動遲緩而對手行動迅速,那麼對手就有機會搶先佔據更多的市場,自己再想參與競爭就會陷入被動。因此,這兩個寡頭企業會同時擴大產量,直到兩個企業的產量相等並且等於一個定值時,兩個企業才會滿足於現狀,停止擴大產量。

第二種情況是,市場中原來只有一個壟斷企業。此時有一個競爭企業意圖進入該市場與該壟斷企業展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該壟斷企業的理性選擇依然是,搶在該競爭企業之前率先擴大產量。這樣會使得商品的市場價格下降。此時競爭企業再進入該市場,就不得不將自己的產量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原壟斷企業因為有這個先發優勢,從而可以在與競爭企業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通過類比寡頭企業的競爭機制,我們可以推出大國無戰爭時代大國權力競爭的機制:

在大國無戰爭時代,霸權國和崛起國為了爭奪權力,會儘可能多地為其他國家提供諸如安全保障這樣的「服務」。誰擁有更多的「消費者」(即接受其安全保障的小國),誰就擁有更多的國際支持,誰也就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權力。而兩國所擁有的「消費者」的相對數量,則取決於霸權國是否有機會率先擴大和加強其安全同盟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機會,那麼兩國所擁有的「消費者」的數量會大致持平。而如果霸權國有這個機會,那麼霸權國一定會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而只留給崛起國很小的消費群體。

蘇聯解體後,由於只剩下一個超級大國,這使得美國擁有了巨大的「先發優勢」。美國有充足的時間,能夠在其他競爭者湧現之前,籠絡儘可能多的安全「消費者」。事實上,美國也正是這麼做的。在蘇聯解體後不久,美國就開始迅速加強其與西歐、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的同盟關係。隨後又不斷擴大北約成員範圍,同時努力推進飛彈防禦計劃。為了堅持這些計劃和戰略,美國甚至不惜付出加深中俄等國疑懼這樣的政治成本。美國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它必須搶在崛起國有能力與之競爭之前,佔據儘可能大的安全「市場份額」。

對於目前的中國(和俄羅斯)而言,其相對實力固然尚未達到當年蘇聯那樣的等級,而更為關鍵的是,由於美國搶先擴大安全供給的「產量」,使得可供中國結盟的國家已經變得越來越有限。例如,隨著美國「重返亞洲」,即使中國現在改變政策願意提供安全保障,東南亞許多國家也不可能再接受中國的安全保障了。再如,去年美國主動與越南接近,兩國還開展了聯合軍事演習,這又是美國擠壓中國潛在盟友的一個跡象。

也就是說,美國之所以在冷戰後會不斷加強與其盟友的關係,不斷擴大其盟友數量,既不是因為擔心中國和俄羅斯會主動威脅和侵犯其安全,也不是為了在未來對中國和俄羅斯發動預防性戰爭,而是為了在自己的「買家」(盟友)那裡樹立良好的信譽度,讓它們安心於接受自己的安全保障,同時也搶奪了中俄兩國潛在的「買家」,從而確保自己擁有絕對多數的國際支持。

中國的崛起困境

由此可見,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問題,不是如何預防和避免體系戰爭,而是如何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這個「消費市場」的「市場份額」,如何以後入者的身份,擠佔儘可能大的「市場份額」。

在微觀經濟世界中,一個企業如果選擇不參與某市場的競爭,那麼它的收益固然為零,可它的成本也為零,即不賠不賺。

但在國際政治世界中,一個一流大國如果不參與國際安全這個「消費市場」的競爭,換言之,它如果不積極為其他國家提供安全保障,那麼它的淨利潤甚至可能為負數,即非但不賺錢,反而會賠錢。

這是因為國際政治世界中存在「安全困境」效應。國家的物質實力,除了有保衛本國安全、獲取利益等積極作用之外,還有引發其他國家恐懼的消極作用。如果一個大國只一味發展和積累物質實力,而不願用其強大的實力為國際社會做積極貢獻,那麼很難避免其他國家,尤其是其鄰國,對它的猜疑和恐懼。出現這種情況,不僅會惡化這個大國的外部安全環境,而且會進一步削弱其國際影響力。最近一段時期中國外交已經出現了上述這種問題。去年東南亞國家主動邀請美國「重返亞洲」制衡中國,根源就在於中國在地區安全保障問題上的不作為所引發的周邊小國的安全恐懼。

一方面,如果中國只積累物質實力,而不積極為其他國家提供安全保障,那麼就會引發安全困境,這樣會惡化中國的外部安全環境,同時削弱中國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如果中國選擇積極為其他國家提供安全保障,那就意味著與美國展開「市場競爭」。由於相對實力的差距,更由於美國的「先發優勢」,中國在這場競爭中很難佔據優勢,而且還有可能因為競爭而付出超過其收益的成本。

總之,中國的崛起雖然不再有遭遇體系戰爭之虞,但所面臨的新的困境和挑戰,同樣非常困難和艱巨。如何化解這種全新的「崛起困境」,是戰略學家們有待研究的新問題。

(作者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生,本文選編自中國社科院亞太所「中國的崛起戰略:理論與歷史」研討會遞交論文)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美國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人文等各領域對華進行全面施壓。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崛起困境」的討論再度興起。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認為,中國跟美國的衝突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是實力接近帶來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崛起困境」,想讓實力越接近,雙方矛盾還要越來越少,這一情況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這違背了客觀規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所謂「崛起困境」,通俗地講,就是崛起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體系影響力需求同其他國家對其制衡不斷加強之間的矛盾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美國雖然是19世紀末的崛起國,但它自建國以來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原則而遠離歐洲國際社會的紛爭。二戰爆發前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都沒有深度捲入到以歐洲體系為核心的安全競爭之中。鑑於獨特的地緣政治空間――遠離國際政治核心的歐洲大陸且周圍沒有其他陸上強鄰存在――美國可以被看成為「相對亞歐大陸板塊而存在的超大型離岸海權國」。因此,美國也不屬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
  • 解碼中國大國崛起短板 《羊圈困境》探索物流出路
    中新網2月18日電 由中國財富出版社推出的暢銷書、現代物流報副主編楊達卿的專著《羊圈困境——中國大國崛起的物流「短腿」》(下稱《羊圈困境》),2013年1月底已正式發行。該書剖析了中國在大國崛起中面臨的交通物流業短板,並結合物流業在荷蘭、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等大國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橫向比較了歐美國家的獅式企業模式,日韓國家的狼式企業模式。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具體而言,中國今年年底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中國從哪個國家多進口一些東西,哪國就能得到免費開發的市場,這是中國允許別國「搭便車」的一個微觀體現。從宏觀上講,中國可以提供公共產品,比如,中國維護地區和平,所有相關國家均可享受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外交政策的「親、誠、惠、容」原則都是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體現。
  •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研究發現,不同安全秩序下有效緩解崛起困境的核心挑戰和戰略選擇各具特點。均勢秩序下的核心挑戰是兩線或多線同時遭遇制衡,主動維持均勢不但可以規避這一核心約束,而且有助於崛起國利用均勢瓦解塑造權威秩序,走出崛起困境。霸權秩序下的核心挑戰在於主導國強制能力突出,緩解崛起困境的關鍵是崛起國根據自身實力應邀推動地區均勢。權威秩序下,主導國實力和規範優勢的雙重約束導致緩解崛起困境更為困難。
  • 中國安全困境劇變 若與美競賽或陷冷戰
    到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貿易國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戰略(無論是地緣政治意義上的還是軍事意義上的)處於次要低位。在改革早期,中國強調軍事現代化要為經濟發展服務,外交也要為經濟服務。這些年來,儘管隨著經濟崛起,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也在加快,但經濟現代化仍然是主題。從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再次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原則來看,這個主題還會繼續。
  • 黃仁偉:「新安全觀」為中國解決安全困境提供思路
    人民網北京6月22日電 (記者 楊牧)國際關係學院21日在京舉行「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學者圍繞相關話題展開討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在發言人中指出,中國面臨安全困境,解決得不好將走上與守成大國對抗的老路,而中國「新安全觀」則致力於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
  • 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突破安全困境
    (原標題:中國應如何突破「安全困境」)2014 年7 月15 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出席會晤的巴西總統羅塞夫、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南非總統祖馬合影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當前,中美戰略競爭趨向全面展開。作為守成國,美國十分擔心日益崛起的中國將不斷挑戰現行國際秩序。作為崛起國,中國在各種場合聲稱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秩序,要做現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無意將現行國際秩序推倒重來;同時批駁稱,國際秩序絕非由美國一方來定義。
  • 中國崛起正面臨「安全困境」
    ,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變得空前緊密。日本利用美國戰線過長、財力、軍力不足的困境,借船出海,以協助美國和防範中國為名,加快了走向軍事和政治大國的步伐。日本的政治動向具有很大的不可預見性,對亞太地緣政治版圖的衝擊不可低估。與此同時,以「伊斯蘭國」和伊波拉疫情為代表的各種非傳統安全挑戰,對整個國際社會形成了新的威脅。
  • 大國崛起的「安全困境」:以國家建設為首要目標
    經30餘年改革開放,中國國力日漸強盛,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處在變化中:原來確定的關係,現在變得不確定起來;原先沒有利害關係的地方,現在變得非常重要;原來可以擱置的問題,現在卻充斥著爭議。在當前諸大國中,中國的戰略境遇是最為嚴峻的,需要兼顧海陸,照應南北。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穎琦)11月21日,「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 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缺少機制使得「安全困境」惡化亞洲的這種局面已經惡化了國際關係文獻中人們通常所說的「安全困境」,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自私安全行為,導致了另一個國家的更大的不安全。具體地說,這個安全困境表現在兩個互相關聯但又可相對區分開來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中美兩國關係,即兩國之間存在著的安全利益的衝突。第二個層面是小國和中、美兩大國之間的關係。
  • 化解「崛起困境」 堅持「復興之路」
    原標題:化解「崛起困境」 堅持「復興之路」王泰平過去我們研究國際形勢,總是分析外國戰略和政策對我們的影響。現在談國際形勢,不能不把中國自己擺進去,如果不談中國的變化對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就說不清楚,這就有力地證明中國的實力、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中國變量的影響顯著擴大了,這從去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就不難看出。
  • 爭鳴| 「地板」、「天花板」與中國糧食安全困境
    糧食出口國,一般是是數百畝、數千畝、甚至數萬畝以上的連片規模經營,而中國一直是10畝左右的細碎化、逆規模經營。兩種經營方式的制度成本差距立即顯現出來。由於有成本優勢,出口國完全可以通過近乎傾銷的降價方式佔領國際糧食市場,以提高市場份額。從而將中國這樣的國家擠壓成為一個布朗節奏的糧食進口國(這是美國的戰略目標)。所以,中國在農地經營制度上的確沒有競爭優勢。其次、補貼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延伸閱讀】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強起來的關鍵一仗新興國家挑戰老牌強國時產生的困境,被外國學者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地區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激烈衝突,多數時候將以戰爭告終。
  • 自由主義陷入困境,中國開出新藥方
    今天,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似乎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俄羅斯總統普京宣稱,自由主義已經過時;美國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認為:「冷戰後形成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政治在2019年正走向崩潰」。那麼國際政治是否要退回到現實國際政治的叢林狀態?川普是一個具有高度現實主義特徵的政治家,但是川普國際戰略的困境,恰恰也體現了現實主義理論在處理21世紀的複雜性上的困境。
  • 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陷入困境 無序競爭待破解
    同時,還要加強政策引導,讓國內大豆蛋白產業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大豆食品蛋白是我國大豆加工利用的新方向,近年來不斷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不過,國內大豆蛋白產業存在產能過剩、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產業陷入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的怪圈,導致企業經營十分艱難。
  • 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和安全環境的新變化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經濟實力快速上升,是一種群體性崛起,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國際社會經歷了三次國家崛起的高潮:第一次從15世紀開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西歐國家相繼崛起;第二次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先後崛起;而今天,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是第三次。與前兩次不同,這次崛起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是群體性崛起。
  • 安全困境VS螺旋模型的解釋維度:無政府狀態、攻防平衡、人工智慧、聯盟困境
    安全困境以及螺旋模型已經被用來理解二戰的起源、冷戰的起源、冷戰的結束、以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前南斯拉夫和非洲種族衝突的爆發。安全困境理論和螺旋模型已經被用來為諸多國際政治提供政策處方,如軍備競賽的管控、化解種族衝突、規避崛起大國與霸權守城國的結構性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