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2020-12-03 人民網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中國的外交呈現出哪些新的變化和特徵?

閻學通:自2013年以來,中國崛起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迅猛且不可阻擋的。國家的政治目標由經濟建設轉向民族復興,政治治理由維持穩定轉向反腐敗,社會變化的動力由積累財富轉為改革創新,經濟增長點由出口導向轉為內需消費,外交戰略由韜光養晦轉為奮發有為。道德觀念的變化相對較小,但出現了轉變的跡象,講道義的聲音開始出現,物質主義雖然仍佔有主導地位但開始弱化。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中國外交的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轉變,它涉及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布局、工作思想、實施方案等領域。習近平外交思維中有很多古代的思想,我將之總結為「道義現實主義」。中國以往韜光養晦的策略反映的是弱國外交,中國變大變強之後,採取道義現實主義的理論和政策應是一個主流趨勢。從宏觀上來說,允許中小國家搭中國的便車,展現了大國對自己實力的自信和君子與人方便的大度風範。具體而言,中國今年年底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中國從哪個國家多進口一些東西,哪國就能得到免費開發的市場,這是中國允許別國「搭便車」的一個微觀體現。從宏觀上講,中國可以提供公共產品,比如,中國維護地區和平,所有相關國家均可享受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外交政策的「親、誠、惠、容」原則都是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體現。

「中國崛起」意味著中國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安全責任

人民論壇:從學理角度看,您認為「中國崛起、中國威脅、世界和平」這三者應是怎樣的邏輯關係?

閻學通:「中國崛起」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實力向美國接近,中國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安全責任。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安全責任是指為中國自己、友邦及合作者提供安全保護,中國不會為敵手和對抗者提供安全保障。這就是說,面對中國崛起的客觀趨勢,願意與中國合作的國家就會感到安全威脅減少,而與中國對抗的國家,特別是從軍事上與中國對抗的國家,則會感到安全威脅增加。

「世界和平」有許多的定義,至少可以定義為「沒有世界大戰」和「世界上沒有戰爭」兩種含義非常不同的解釋。以前者為標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保持了總體和平,今後十年,世界大戰的危險會越來越小。二戰後的世界和平與核武器及核威懾戰略是並存的,因此一般認為,在核威懾功能被廢除前,世界大戰不會發生。這意味著,中國崛起和中國威脅都不會引發世界大戰。以後者為標準,自有國家以來世界上每天都在進行戰爭,也就是說從來沒有過世界和平,中國崛起也不可能創造出沒有戰爭的世界。現在看不出中國崛起可以消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無論與中國對抗的國家是否感到中國威脅,這對創造無戰爭的世界都沒有影響。現在世界上每年有30起左右的大規模軍事衝突,增加幾次和減少幾起,都改變不了世界上每天都有戰爭在進行的現象。

解決崛起帶來的「兩難」,基本策略有兩類

人民論壇:就當前國際形勢而言,中國的崛起對世界上的哪些國家或地區影響最大?是否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衝突?如何化解?

閻學通:大國崛起是一個過程,崛起國的影響力也是由近及遠地延伸。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崛起國影響最大的地區仍是其周邊國家。然而,由於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有正面和負面兩種性質不同的影響,因此中國崛起對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從經濟角度講,中國崛起幾乎使全世界所有國家受益,甚至與中國對抗的國家都會受益於中國進口、出口、投資和技術發明。從安全上講,俄羅斯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受益中國崛起最多,因為中國軍事力量越強大,為上合成員提供安全支持的力量就越大。然而,日本和菲律賓侵佔中國島嶼的安全則不會受益於中國崛起,他們會認為中國崛起對他們構成安全威脅。中日戰略矛盾不是因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導致的。沒有美國的介入,中日之間的戰略矛盾依然存在,因此靠美國不介入來解決中日矛盾是做不到的。

任何大國崛起都必然形成戰略衝突,因為霸主國不願任何國家強大到與其平起平坐,其他大國也不願別國比自己強大。「崛起困境」原理就是解釋為什麼大國崛起過程伴隨著國際體系壓力越來越大的現象。中國崛起也擺脫不了這個規律。崛起帶來衝突是正常的,我們不應恐懼引發衝突,而是要考慮如何克服衝突,實現崛起。克服衝突的策略非常多,需要結合具體問題決定如何克服這些衝突。抽象地講,克服衝突的基本策略有兩類:一類是向衝突的對方讓利,使其看到放棄對抗政策獲得的好處比進行對抗的好處多;另一類是給對方造成損失,使其看到放棄對抗的損失比堅持對抗的損失小。不能只看到「讓利」可以解決衝突,而忽視了製造損失也能解決衝突的策略,因此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從來不分析和解與對抗哪種方法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和平崛起比武力崛起更困難

人民論壇:您曾經提出「中國要實行和平崛起戰略, 其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不是中國是否應選擇和平崛起的道路, 而是要研究哪些策略能使中國和平崛起」。那麼,您覺得中國的和平崛起首要採取的策略有哪些?

閻學通:有些人提出,和平崛起是目的,如果不能和平崛起,中國就應該放棄崛起。我與他們不同,我討論的是中國如何和平崛起。我認為崛起是目的,和平是手段。當和平手段無法實現目的時,就得改換其他手段,不能因和平崛起的手段不具備就放棄崛起目標。

我認為,和平崛起比武力崛起更困難,因此如果連武力崛起的能力都沒有就不可能實現和平崛起。我堅持認為,和平崛起的基礎是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強大的標準就是達到美國的軍事水平。當中美軍事力量相等時,和平崛起就具備了基礎,當中國軍事實力與美國有巨大差距時,中國就沒有和平崛起的條件。需要強調的是,當今中國國防建設的目標已經有所改變。上世紀50、60年代國防建設的目標是防止外部軍事入侵。但自從世界上有了核武器之後,核國家間就不敢進行直接的大規模戰爭。而對這樣一個大的形勢變化,如果現在仍繼續堅持以往的國防建設目標的話,則是不符合我國實現民族復興這一戰略利益的。在沒有外部軍事入侵可能的條件下,仍以防止外部軍事入侵為國防建設目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是對軍事資源的浪費。在全球化的核時代實現民族復興,中國的國防建設要符合時代的特點;與此相對應,中國現在的國防建設應以維護全球範圍內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為目標。如果我們的國家戰略利益在南美受到侵害,而我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仍局限於中國邊境,這顯然是不利於我民族復興的。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當前,中美關係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關口。美國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人文等各領域對華進行全面施壓。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崛起困境」的討論再度興起。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認為,中國跟美國的衝突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是實力接近帶來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崛起困境」,想讓實力越接近,雙方矛盾還要越來越少,這一情況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這違背了客觀規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所謂「崛起困境」,通俗地講,就是崛起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體系影響力需求同其他國家對其制衡不斷加強之間的矛盾
  • 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環球時報記者白雲怡陸沅芷】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很快,美國對華防範與戒備也日益明顯。在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看來,歷史上所有大國崛起都有一個共同因素,那就是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所以,要想贏得未來中美戰略競賽,中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做到在改革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美國。在當下,中國應避免和美國進行「意識形態之爭」,而是把資源更多投入到科技競爭上。
  • 閻學通:新冠疫情不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根本影響
    近日,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接受人文清華獨家專訪,指出新冠疫情不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根本影響。閻學通:新冠疫情會不會導致世界格局發生改變?「比如疾病,我們中國曾經有燧人氏,他當時就是解決疾病問題的,因為人們吃生的食物會得病,所以他發明了火;我們還有神農氏,遍嘗百草幫大家治病……」這些都是應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所以「非傳統安全問題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以前沒有過的問題,只是由於現在戰爭少了,人們把非傳統安全看得重了。」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訪談嘉賓】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已出版《歷史的慣性》、《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古代中國思想與當代中國力量》(英文)等多部著作。【訪談動機】作為國內知名的國際戰略問題研究學者,閻學通的每一次發言,幾乎都能掀起學術界的一場爭論——從早前倡導的放棄不結盟政策、放棄韜光養晦……到如今公開表示,對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有疑慮。    1月中旬,他在中國記協舉行的新聞茶座上表示,兩年來,中美並未構建起新型大國關係,究其原因在於,美國仍認為中國不能和美國平起平坐。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從外交思維的演進觀察,它顯現出承認強權政治前提條件下,基於弱者的道義取向,以及崛起狀態下,自認大國基點上的強者道義邏輯。這兩者是基於同一邏輯的翻轉。中國外交所展現的深層理念的道義優先特質,讓其難以展現長袖善舞的一面。這是德性因素剛性主導中國外交的結果。
  • 化解「崛起困境」 堅持「復興之路」
    原標題:化解「崛起困境」 堅持「復興之路」王泰平過去我們研究國際形勢,總是分析外國戰略和政策對我們的影響。現在談國際形勢,不能不把中國自己擺進去,如果不談中國的變化對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就說不清楚,這就有力地證明中國的實力、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中國變量的影響顯著擴大了,這從去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就不難看出。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本研究所關注的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在戰略空間分布上應包含兩個基本特徵。第一,這類國家必須既有綿長的領海基線,同時又不能四面環海而遠離大陸。因此,近代崛起的日本、英國這種典型的離岸海權國就不符合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的特徵。第二,這類國家與周邊其他陸上強鄰存在著明顯的安全博弈這一條件將崛起的美國作為地緣政治中的特例排除在關注普遍性的研究之外。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本文摘自《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閻學通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除此之外,東亞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不存在具有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而位於東亞的中國則具有崛起為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超級大國的潛力。總之,當前這次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是由歐洲和東亞的實力對比轉換推動的。提到美國的衰落,我們需要明確,美國不是絕對衰落而是相對衰落,即美國的絕對實力是上升的,但由於中國實力上升的速度超過了美國,因此其與中國的實力差距在縮小。
  • 中國崛起困境: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市場
    為什麼中國俄羅斯這些想崛起的大國就不擔心自己未來的損失呢?它們難道沒有考慮到,如果現在不積極採取行動而任由美國打壓,那麼未來實現崛起的成本和難度都會更高?總之,現有的這些可能的解釋,都難以完滿地解釋冷戰後霸權國和崛起國之間的戰略互動。
  • 2023年中國將成超級大國:至少有3個航母艦隊
    2023年中國將成超級大國中新社發 張凱 攝獨家專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   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世界將出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
  • 解碼中國大國崛起短板 《羊圈困境》探索物流出路
    中新網2月18日電 由中國財富出版社推出的暢銷書、現代物流報副主編楊達卿的專著《羊圈困境——中國大國崛起的物流「短腿」》(下稱《羊圈困境》),2013年1月底已正式發行。該書剖析了中國在大國崛起中面臨的交通物流業短板,並結合物流業在荷蘭、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等大國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橫向比較了歐美國家的獅式企業模式,日韓國家的狼式企業模式。
  • 日媒稱安倍「地球儀外交」意在抗衡崛起的中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2014年繼續積極推進首腦外交,將從9日開始訪問中東和非洲4國,並預定最早於1月下旬訪問印度等國。此後還計劃對歐洲和中南美等地進行訪問。《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9日對安倍的「地球儀外交」進行了分析,並指出,安倍首腦外交的特點是「訪問之前忽視的國家」。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雖然制度效應在解釋中國對中亞外交方面優勢明顯,但制度效應的存在是有一定條件的。如果合作收益為零或者合作風險增大,那麼制度所產生的效應是不存在或者是十分微弱的,如奧爾森的「集體行動困境」理論。另外,在純粹衝突(比如戰爭)環境下,制度也是不必要的。制度效應不僅僅能產生正面效應,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也就是說國家之間交往緊密也會增加衝突頻率。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穎琦)11月21日,「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 中國外交詞語3.0版
    「習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美關係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趙可金將改革開放以來的2.0時代外交概念關鍵詞概括為發展。  「改革開放」、「吸引外資」、「和諧世界」等外交概念都在新時期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的外交實踐。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面臨著新的更深刻的相互調適。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召開
    他希望國際政治研究的同仁轉換觀念,促進理論的創新,在新時代有所建樹。  主旨發言環節,外交學院原院長、教授秦亞青以《交互涵化: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一種進路》為題,分享了自己對「交互涵化」這一概念的研究。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但是,從幾百年俄國外交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總是能看到俄國外交運作中所包含的均勢內涵,均勢外交是俄國外交的重要特徵之一,但不是俄國外交一貫的傳統,也不是其外交所追求的最終目的,俄國的均勢外交無論在涉及範圍、推行的條件、採取的策略、追求的目的等方面與英國、德國、奧地利等國家的均勢外交都有著許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