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2021-01-09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白雲怡陸沅芷】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很快,美國對華防範與戒備也日益明顯。在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看來,歷史上所有大國崛起都有一個共同因素,那就是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所以,要想贏得未來中美戰略競賽,中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做到在改革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美國。在當下,中國應避免和美國進行「意識形態之爭」,而是把資源更多投入到科技競爭上。他把這些觀點寫入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閻學通,聽他講述在美國挑起戰略競爭的壓力下,中國該如何保持「定力」,繼續發展。

「中國是在數位化時代崛起」

環球時報:人們總是熱衷於談論大國興衰,您認為決定一個大國能否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閻學通:我在新書《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的觀點是,大國崛起的成功在於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中國的崛起靠的就是政府領導社會進行改革的能力。當年美國的成功,不是因為其制度有什麼特殊性。如果政治制度有決定性作用,那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其他奉行和美國相同政治經濟制度的國家沒有成為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冷戰時期其他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不能像蘇聯一樣成為超級大國。縱向比較,無法解釋相同制度下美國為何時而有內戰時而無內戰,蘇聯曾經強大又最後解體。

從美國的角度看,川普執政的頭半年,美國全球領導力就嚴重下降,而美國的制度沒發生任何變化。班農是反建制主義者,他堅信政治制度起決定性作用,他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美中之間是模式之爭」。我與他的看法不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成為一個崛起大國,靠的是政府的持續改革能力,而非政治制度的改變;美國在21世紀的相對衰落是其政府的改革能力不如中國政府的改革能力。

環球時報:如何才能保持政府領導社會進行改革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什麼?

閻學通:從建國以來的經驗看,要想保持政府具有較強的領導改革的能力,主要需注意兩點。第一,能保持社會向進步的和建設性的方向改變。第二,能把改革理念轉變成具體政策並貫徹落實。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改革意願,但卻沒有改革能力,他無法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最後付諸實施的政策,克服不了來自國會、反對黨以及各部門的阻力。相比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我國政府在不斷克服各種阻撓改革的障礙。

環球時報:和歷史上英美兩國的「大國崛起」相比,今天的中國還面臨哪些全新的考驗?難度是更大,還是更小?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時代與英美兩國崛起的時代不同。英國是在機械化時代崛起,美國是在電氣化時代崛起,而中國是在數位化時代崛起。如今,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國民財富主要來源,如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競爭,對中美兩國來講都是新課題。

所有大國的成功崛起靠的都不是複製以往崛起成功的經驗,而是根據時代的特殊性形成新的發展戰略。因此,中國面臨的最大考驗是,能否快速且持續地提高改革創新能力。這種能力當然包含政治、經濟、科技等所有領域。數字經濟時代的特殊性大大提升了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每個不同時代的大國崛起,其難度都是一樣的,只能靠這個國家不斷地和主動地在自我糾錯的過程中創新摸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摸著石頭過河」。

不搞意識形態之爭不是「鴕鳥政策」

環球時報:美國對華防範和戒備心理似乎越來越明顯,有人認為美國想挑起意識形態之爭。對此,您怎麼看?

閻學通:當下的中美兩國政府在意識形態上很難有共識,因此,防止兩國目前的戰略競爭陷入意識形態之爭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中美發生意識形態之爭,就可能引發「新冷戰」,這對世界不利,對中美雙方也不利,特別是對中國的崛起不利。

川普目前尚未表現出進行意識形態之爭的決心。但美國的精英們,包括川普政府的主要內閣成員,可能想與中國進行意識形態競爭,因為他們認為搞意識形態之爭,美國比我國有優勢。不過,只要我們堅決不搞意識形態之爭,美國單方面也搞不起來。

中美究竟在什麼領域競爭,我認為我們是可以選擇的。如果說我們現在需要某種戰略定力,那我認為這一定力就是堅決不搞意識形態之爭,不搞模式之爭。這不是膽小,不敢競爭,而是把競爭資源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對民族復興最有意義的領域。

環球時報: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團隊正基於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與一個真正不同的文明作戰」的理念,制定對華戰略。您怎麼看這些所謂「文明較量」的荒唐言論?

閻學通:蓬佩奧的團隊稱美國「第一次與不同文明大國較量」,這充分說明該團隊在專業上的不成熟。事實上,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在美日之間發生,當時美日是兩個不同文明的強國。然而,發生在兩個不同文明的大國間的戰爭,其性質並不必然是文明衝突,多數都是權力衝突。蓬佩奧團隊意識形態很強烈,但專業性又不太強。

美國誤判中美戰略競爭性質,我們沒有必要去糾正,也糾正不了,關鍵是我們自己對中美戰略競爭性質的認識要符合客觀實際。我認為,贏得這場戰略競爭的核心是獲得持續技術創新的優勢。川普專門就5G問題發表公開講話,如今不惜代價地遏制華為,由此可見技術競爭已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領域。只要我國有技術創新優勢,發達國家也會「選邊」支持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蓬佩奧遊說美國盟友阻止華為5G的策略並沒有收到理想效果的原因。

環球時報: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一些中外學者擔心中美衝突會日益進入「危險地帶」。此外,美國近期還在臺海等問題上頻頻向中國發難。您認為中美關係短期內將會如何發展?

閻學通:整體來看,中美戰略衝突更加嚴重恐怕是一個基本趨勢。不過,只要我國不接茬美國的意識形態之爭,全面衝突就不會發生。這不是「鴕鳥政策」,而是戰略選擇,選擇爭什麼和不爭什麼。技術競爭必須進行,但意識形態之爭對中國的崛起沒有意義。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也是在選擇有優勢、風險小、成本低的貿易領域作為切入點,與我國開展戰略競爭。

對衝戰略不是冷戰選邊站

環球時報:您曾提出世界格局從「單極」走向「兩極」的觀點,這會對世界局勢產生什麼影響?

閻學通:我在2013年出版的《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一書中曾判斷,國際格局的中美「兩極化」開始了,而這一格局將在2023年定型。這中間的10年是格局變化的過程。因此這一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在「兩極化」的過程中,世界將會發生什麼?第二,「兩極格局」定型後,會產生哪些影響?我想,在「兩極化」的過程中,一些中小國家將面臨中美競爭迫使其必須選邊站的壓力。如今這種影響已經顯現,如蓬佩奧到處拉盟友,打壓中國5G技術的發展,加拿大、澳大利亞跟著美國走,但其他國家不太願意跟著走。我想強調的是,意識形態在戰略選邊中已不起決定性作用。到2023年,如果「兩極格局」形成,可能越來越多的國家會重新恢復「不結盟政策」,因為「不結盟」有利於中小國家利用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來維護各自利益。屆時,不僅發展中國家,一些發達國家也會採取這個策略,只不過到時可能會用「對衝」或其他的新詞來形容這種戰略。有東南亞國家已率先採取一種「對衝戰略」,即「問題性選邊戰略」,來應對中美「兩極化」形勢,比如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甚至還可能進一步細化,有的國家在經濟領域是投資靠美國,貿易靠中國。現在,歐洲國家和日本也開始採取相似的戰略。

環球時報:如果說「兩極化」2023年定型,那麼這之後的一段時間,決定中美兩國關係走向的因素又是什麼?

閻學通:我認為,在「兩極格局」定型之後,中美戰略競爭恐怕會繼續較長時間,這應當是一場最短以20年為時間單位的競爭。我國要獲得與美國在綜合實力上的絕對平等地位,估計需要至少20年。而在這20年中,無人能保證我國一定「勝」出,這取決於我國改革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也要看未來20年裡美國會不會有具有強大改革能力的政府。

相關焦點

  • 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 清華院長:到2023年,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獨家專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  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世界將出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  美國竊聽事件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當我們強大以後,絕不能像美國那樣去監控全世界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
  • 閻學通:新冠疫情不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根本影響
    疫情的大流行是否意味著非傳統安全已成為國家和國際社會的主要威脅?近日,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接受人文清華獨家專訪,指出新冠疫情不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根本影響。閻學通:新冠疫情會不會導致世界格局發生改變?
  • 2023年中國將成超級大國:至少有3個航母艦隊
    2023年中國將成超級大國首次實際驗證了艦面所有起飛位的保障能力和流程,首次在遼寧艦上完成殲-15艦載戰鬥機發動機拆裝試驗等,取得了一系列試驗試飛和訓練成果。圖為殲—15艦載機從短距離起飛位滑躍起飛。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訪談嘉賓】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已出版《歷史的慣性》、《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古代中國思想與當代中國力量》(英文)等多部著作。作為一個崛起大國,我國如果得不到周邊國家支持,就難以實現民族復興【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鄧媛 發自北京美國認為中美實力並不對等《國際先驅導報》:您最近講到一個判斷,中美不會在2015年建成新型大國關係,究其原因在於美國仍認為中國不能和美國平起平坐
  • 清華國關新知論壇 ——雲端系列第二期:大國戰略透支的理論思考
    2008年獲得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安全和中國外交,代表作有《暴力的限度》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變遷研究》,譯作《戰爭與國家形成》和《信號與欺騙》等。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當代亞太》和《國際政治科學》等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
    王昕娟 攝今天上午舉行的本次研討會第四場研討的主題為「大國關係走向」,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主持。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6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特別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兩國互相援助醫療物資,同時兩國也都向周邊國家援助抗疫物資……這實際上就是中俄兩國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共同擔負起大國責任,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挑戰的有效舉措。大國關係在國際秩序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中俄兩國是大國關係的典範,也是鄰國關係的典範,勢必會推動國際秩序更好地發展。」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原主持,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經政所所長張宇燕致開幕辭。張宇燕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40多年,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國際關係和國家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國際政治理論方面的一些問題,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認為,中國跟美國的衝突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是實力接近帶來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崛起困境」,想讓實力越接近,雙方矛盾還要越來越少,這一情況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這違背了客觀規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所謂「崛起困境」,通俗地講,就是崛起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體系影響力需求同其他國家對其制衡不斷加強之間的矛盾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路徑」、「國際政治的思想、秩序與規範」、「大國競爭的安全維度」、「大國競爭的戰略、政治與經濟維度」等議題,對當下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張宇燕致開幕致辭。他指出,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本文摘自《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閻學通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今後十年內,能使東亞的總體實力超越歐洲的主要因素是中國的崛起。今後十年,日本國內的政治變革將使日本與東亞拉開距離,其總體實力難有大幅增長。東亞其他國家的實力基數太小,即使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對於提升整個地區實力地位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與之相比,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歐盟的一半以上。今後十年,歐洲經濟年均增長率難以超過2%,而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全面改革政策可使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年均7%的水平。
  •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首任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是中國國情研究這一新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其所撰寫的國情報告是中國高層的必讀之物,曾多次應中國政府有關部委邀請參與國家規劃的制定與部門諮詢,是「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工學碩士。1991年至1993年曾先後在美國耶魯大學和Murry州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做訪問教授。
  • 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揭牌成立
    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將以「夯實基礎,引領未來」為宗旨,實施 「軍民深度融合」和「開放合作」發展戰略,探尋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技術路線,為實現下一代「高、遠、快、智」航空發動機提供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力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航空發動機理論技術創新基地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研究發現,不同安全秩序下有效緩解崛起困境的核心挑戰和戰略選擇各具特點。均勢秩序下的核心挑戰是兩線或多線同時遭遇制衡,主動維持均勢不但可以規避這一核心約束,而且有助於崛起國利用均勢瓦解塑造權威秩序,走出崛起困境。霸權秩序下的核心挑戰在於主導國強制能力突出,緩解崛起困境的關鍵是崛起國根據自身實力應邀推動地區均勢。權威秩序下,主導國實力和規範優勢的雙重約束導致緩解崛起困境更為困難。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守成國將利用現行秩序賦予其的一切制度優勢和領導權威壓制崛起國物質性權力和制度性權力的增長,崛起國追平守成國變得極為困難,而大幅度地超越守成國將更加困難。現行國際秩序對崛起國的效用將逐步下降使崛起國不得不考慮國際秩序的改革問題。崛起國對於權力佔優型和權力獨佔型國際制度有較高的或強烈的改革要求,改革方式包括「改制」和「建制」,以不同程度地增強自己的領導權。
  • 「頂天」又「立地」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揭牌
    原標題:【原創】「頂天」又「立地」,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揭牌   11月12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