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穎琦)11月21日,「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路徑」、「國際政治的思想、秩序與規範」、「大國競爭的安全維度」、「大國競爭的戰略、政治與經濟維度」等議題,對當下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張宇燕致開幕致辭。他指出,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兩國之間的博弈將更加凸顯出競爭的重要性,但在競爭之外,也可以進一步探討是否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當下,中美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處於一個較為重要的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對國際政治理論方面的深入思考有著重要意義。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外交學院原院長秦亞青就「交互涵化」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更多的是表層互涵,或者說是深層或滲透性互涵,而非對文化實質主義的堅持。我們需要秉承「中庸」之道,通過深層的「交互涵化」創造新的理論內涵,營造出五彩紛呈的狀態和局面,以此來繁榮學術,發展知識。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閻學通在題為「從大國崛起入手創新國際關係理論」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應從觀察現象入手,結合已知的理論體系,通過深入思考探索出可以解釋新舊問題、歷史與當下問題的具有普世性的理論觀點。如「中國崛起」既可以作為因變量研究,也可以作為自變量研究,應當客觀地從正面、負面兩個角度去看待,這樣的理論建設才是全面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副主編、研究員袁正清看來,近年來,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態勢是從西方轉到非西方,當西方國際關係學界爭論國際關係理論是否終結時,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開始出現了原創性的成果,推動了全球國際關係學科的到來。同時,我們有必要吸收其他學科的知識來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範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田野在題為「禮治與國際秩序」的發言中提到,與國際憲政秩序有所不同,古代中國的組織秩序是禮治而非法治。中國古代提倡「禮法合治」的治國理念,在未來中美競爭背景下,如果將中國式的國際禮治秩序和美國式的國際憲政秩序相互兼容或許會產生一定的進步意義。同時,中國在面對崛起困境中如何信守承諾、履行職責,一方面要推進國際法治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推進國際禮治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原認為,國際關係理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嘗試入手:一是從現象及經驗困惑入手,二是注重分類,三是進一步推廣和普及統計方法。
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承辦。會議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共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2萬多名學者與學生參與了線上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