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下午,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一帶一路」紀錄片學術共同體(BriDoc)聯合承辦的「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民航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央電視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三多堂傳媒等機構的二十多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參會人員合影
《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展現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一超級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成就以及其創新曆程,詮釋了中國基建的新高度,併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支持項目,國際版將在海外播出。
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宣傳海報
該片自9月23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紀錄頻道接力播出, 同時在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上線。節目播出後,在觀眾中反響熱烈,並受到了主流媒體、新媒體平臺等多方面的廣泛關注。來自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網、中國藝術報等各個渠道的相關宣傳稿件總量上百篇,新浪微博話題#紀錄片大工告成#閱讀次數超過1000萬,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教授主持。在研討會上,各位與會嘉賓各抒己見,就《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創作和國際傳播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在研討會主持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在學術研討會上致辭,她首先追溯了與會的紀錄片主創團隊代表及行業領導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的深厚淵源,對於各位領導及校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高曉虹教授指出,當前,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作為「一流學科」,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位居首位,一流的學科要培養一流的人才,而《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作為一流人才做出的一流片子,被帶回母校進行學術研討,她感到非常高興。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在研討會致辭
中國傳媒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胡芳對於各位參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同時對幾十年來央視紀錄頻道以及三多堂紀錄片創作團隊製作出反映國家建設與時代發展的優秀紀錄片作品,為新聞傳播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教學示範表示感謝。
中國傳媒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胡芳在研討會發言
作為機場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中國民用航空局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兩位嘉賓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中國民用航空局機場司副司長張銳認為,該片在傳播中國製造、樹立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對今後傳媒界能夠為民航行業注入更多積極的傳播力量表達了殷切的期待。此外,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黨群部副部長李慎波指出,《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一部在反覆打磨中成長起來的精品力作,作為一個匯聚合力的卓越項目,它離不開業界與學界的智慧和專業的指導與支持。李慎波相信,從《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開始,行業與學界會實現更多的美美與共,創造更多奇蹟。
中國民用航空局機場司副司長張銳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黨群部副部長李慎波分別在研討會發言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終身成就藝術家、知名紀錄片人劉效禮和與會嘉賓們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去大興機場的經歷,表達了對於大興機場建設成就的驚喜以及對機場設計者、建設者的崇拜。對於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劉效禮從題材、表現手法和情感表達多個層面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讚其達到了「國家隊水平」,是一部實至名歸的精品。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終身成就藝術家、知名紀錄片人劉效禮在研討會發言
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範宗釵認為,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書寫時代、謳歌時代,提振了民族自信心,是科學、藝術與人文的完美結合。他又具體指出了本片的幾個亮點,首先,從內容架構上,《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以時間的縱線連貫龐雜的內容,自然地帶入每個關鍵的事件節點。其次,紀錄片呈現機場各個崗位上勞動者的故事,用人物消解了建築的冰冷,提升了片子的生動性。第三,流暢的剪輯、明快的節奏、清朗的色調,也與大興機場現代化的氣息相契合,為觀眾帶來了輕鬆舒適的觀感。
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範宗釵在研討會發言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肖黨榮稱讚該片有人、有事、有精神。他說,《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拍攝的內在驅動力源於「國家隊」和「民間主力軍」對於用紀錄片打造文化地標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在談到片中細節時,他分享了自己在觀看紀錄片中南苑機場與大興機場交接段落時的感受,當工作人員喊出「百年南苑再見」時,鏡頭背後飽滿的情感表達令肖黨榮幾乎落淚。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肖黨榮在研討會發言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兩位參會嘉賓從業界的角度分享了創作經驗,並指出中國紀錄片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面臨的問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巖提出,當前是視頻過剩的時代,長視頻精品內容在傳播環境發生巨變的背景下,正在面臨在哪裡傳播、用什麼手段傳播的問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製片人張旭提到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深切感觸,她講到,創作紀錄片的過程是不斷把自己和內容拉開距離的過程,從創作者到觀眾的轉換既是痛苦也是享受的。談到對《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際傳播的展望,她說:「我們可能還要將自己拉得更遠。」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巖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製片人張旭分別在研討會發言
研討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鍾大年結合自己近年對於網絡媒體和短視頻的研究,對紀錄片傳播困境提出了「功能分層」的解決思路。他結合《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傳播時取得的良好傳播效果,提到在網際網路的傳播過程中需要人格化形象的創造,以超越紀錄片本身,獲得長久的影響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鍾大年在研討會發言
《現代傳播》責任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劉俊談到,近年主流意識形態作品呈現出很多新狀貌,統稱之為「新主流影視」。他認為,《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新主流影視作品的又一力作。結合這部紀錄片的出色之處,他提到,當前受眾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我們需要將判斷的主動權交還給受眾,為受眾提供材料,而不是替他們下判斷。最後,他從自己的學界經歷出發,對於紀錄片的傳播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在前期規劃和資源分配上要做到內容與傳播並重;其次,宣傳中要重點把握短視頻的創作邏輯和敘事方式;最後,在國際傳播上,紀錄片要強化故事性,弱化意識形態性,同時針對不同國家地域的特點提出對應的傳播方案。
《現代傳播》責任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劉俊在研討會發言
此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徐舫州以及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淑萍分別從這一類型紀錄片的系列化創作和國內外紀錄片行業經驗的借鑑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徐舫州和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淑萍分別在研討會發言
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創作總監、《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總導演劉軍衛講述了本片的創作經歷,他表示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築到一座恢宏龐大的機場,其間很多變化是無跡可尋的,這對於創作者而言挑戰很大。因此,對於來自民航系統、業界、學界各方的幫助,他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製片人、《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執行製片人金靈在會上向與會嘉賓簡要介紹了紀錄片的播出情況。
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創作總監、《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總導演劉軍衛在研討會發言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在研討會上進行了總結。何蘇六評價《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一部良心之作,他指出,紀錄片是一個社會的良心,恰恰是因為創作者能夠靜下心來觀察和記錄,才賦予了《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與大興機場相契合的沉穩氣質,也造就這部紀錄片的成功。
與會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一同觀看《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學術研討會現場
經過此次研討,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用影像細緻平實地記錄了大興機場的成長史,將材料給到觀眾,內容表達客觀、理性,有人物、有故事、有精神,作為一部兼具國家意識與時代特質的精品力作,為紀錄片在新的國際傳播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