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召開

2020-12-05 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劉夢甜)11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承辦的「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原主持,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經政所所長張宇燕致開幕辭。張宇燕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40多年,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國際關係和國家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國際政治理論方面的一些問題,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國際政治研究的議程和我們今天所處時代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國際政治研究的議程設置對於推進中國的國際政治理論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好的理論要和經驗、事實相融合,不能出現矛盾;另一方面,需要簡潔、完備,能夠以最簡單的條件、最少的概念涵蓋非常多的內容。中國的實踐給國際政治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而觀念的轉變則可能給理論研究帶來巨大的創新。他希望國際政治研究的同仁轉換觀念,促進理論的創新,在新時代有所建樹。

  主旨發言環節,外交學院原院長、教授秦亞青以《交互涵化: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一種進路》為題,分享了自己對「交互涵化」這一概念的研究。他指出,最近兩年時間國際學術界在承認中國國際關係理論重要發展和貢獻的同時,也批評中國的理論在借鑑中華文化的時候,有一種文化本質主義傾向,即把文化看成一個實體,有自己不變的特徵、本性、基因等。這可能導致知識兩分化、不可溝通性和不可兼容性,甚至造成知識碎片化。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推動知識普適性。對此,秦亞青認為,從向國際關係主流學習到發展中國國際關係理論是一個過程,而且更像是一個涵化過程,而不是文化本質主義的堅持與對外來文化的排斥。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經歷了單向涵化、表層互涵、深層互涵,並在一定時期使用策略性本質主義。將其稱為「交互涵化」,反映的是互學互鑑、兼容並蓄。即便是在特定時期採用策略性文化本質主義的做法,最終也是為了消解文化本質主義,而不是對文化本質主義的堅持。根據實踐學派的觀點,文化是一種共有背景知識,背景知識來自並且作用於實踐,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深層內涵和長期積澱,作為表象性知識的理論是生發於背景知識的。深層或滲透性的交互涵化是在背景知識層面的互動、在文化深層的互動,並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之中產生新的表象性知識,也就是理論。通過這樣一種深層的交互涵化來創新知識,應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一種進路。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教授閻學通作《觀察崛起現象,創新國際關係理論》為主題的發言。他指出,創新國際關係理論首要的就是觀察,根據事實才能創造理論,距離客觀事實太遠的理論從科學角度講意義不大。目前國內在理論創新上的有幾種做法需要商榷,首先是脫離了學術興趣搞理論創建,沒有學術興趣的人是沒有創新理論知識基礎的,沒有知識基礎是創造不出理論的;其次是將不同時期對外政策歸納成統一的理論,這違反了理論建設和政策制定之間的關係,不同時期的政策是不一致的,將相反的政策歸納成為一種理論是做不到的;最後是完全的非西方化,理論建設是建立在人類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把已有的西方知識全排除掉,等於窄化了創建理論的知識的基礎,這不利於理論創新。從觀察現象入手,根據已有的國際關係理論,發現現象與已有理論不一致之處,從而創建新理論,這較為可取。閻學通進而結合自身所做的道義現實主義之爭的相關研究指出,研究中國崛起,其實既可以將「中國崛起」作為因變量研究,也可以作為自變量研究。作為因變量,可以討論國際主導權轉移的原因、轉移的過程、轉移的機制等;作為自變量,可以研究大國崛起對國際格局、國際規範、國際秩序、國際體系、霸權以及對周邊的影響。深刻理解中國崛起的正面和負面作用,這樣建設出來的理論才有普適性。研究中國崛起,一要客觀看待其正負兩面作用;二要觀察共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三還可分別從研究政治思潮和學術理論入手。最後,閻學通提出三個基本觀點:不能解釋當前客觀現實世界的理論是虛假的;不能解釋歷史的理論是虛弱的;不能解釋正負兩個方向變化的理論是有缺陷的。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世平作《探尋普世社會科學:來自「邊緣」的折騰》為主題的發言。他指出,「邊緣」的意思有雙層意思,一是我們在世界上處於邊緣,因為長期以來是歐美中心,另外天然的是學術上的邊緣,中國的國際關係學者在世界上長期是處於相對邊緣位置的。針對這種「邊緣」而「折騰」,有三種路徑,一是「批判和解釋」,相對來說理論創新性不是特別多,更多是一種批評,但寬泛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理論的貢獻;二是發展「地方性知識」,為了抵抗某一種來自中心的主義或學說而發展起來;三是「地方知識普及化」,這三種做法各有長處和短處。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只是為了批評、只是為了把本地知識當成最終目標,那就已經承認了自身是隸屬角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一些社會科學家應該去追求普世性理論。同時,唐世平針對於年輕學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首先是不要膜拜權威,要有一點點無畏;其次是更關注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學派;另外綜合是很重要的,但更多建議到一定層次再進行綜合研究;最後,不是說政策研究就一定不能導致理論,要有所分割分開研究。

  隨後,與會專家就「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路徑」「國際政治的思想、秩序與規範」「大國競爭的安全維度」「大國競爭的戰略、政治與經濟維度」四個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交流,並對網上提問進行了詳細解答。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家安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馮維江做總結髮言。本次研討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位專家學者線下參加了本次會議,來自20多個國家上萬名關心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的學者和學生線上參加。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穎琦)11月21日,「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 巨變時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議程
    政治學的研究議程需要重新定位,比較政治研究應該從傳統的比較政治制度研究轉型為比較國家治理研究,比較政治制度研究已經不能為政治學貢獻新知,當然以國家治理為中心的比較研究將加大比較政治研究的難度。同時,傳統的國際關係學應該轉型升級為世界政治學,即研究通過政治思潮所誘發的國內製度變遷而塑造的國際關係和世界秩序。無論是比較國家治理研究還是世界政治研究,都離不開歷史政治學的研究路徑。
  • 「清史研究百年學術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12月13至1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編輯部主辦的「清史研究百年學術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黃興濤院長致開幕詞,介紹了基地項目設立過程和研究進展,希望與會學者在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即將完成、清史研究進入「後清史」時代的大背景下,對百年來的清史研究歷程做出回顧和反思,也對基地項目多提出寶貴建議。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2014年04月16日 10: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吉勝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提示】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
    >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承辦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國際關係與世界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首屆中美流式細胞技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4月23日至27日,第一屆中美流式細胞技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世界各地知名專家匯聚上海,與中國專家一起為大家帶來領域內最新技術知識。本次研討會為期五天,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健康所)協同國際流式細胞協會(ISAC)及國際臨床流式細胞協會(ICCS)共同主辦。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但是,這些理論通常並不具體研究崛起國如何能在守成國的壓力下成功崛起。更多的美國學者通常只關心守成國如何有力地維護本國的國際地位和現行秩序以及防範別國的崛起。近年來,在中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也有外國學者開始關注中國如何適應、挑戰以及塑造全球治理的規則,但他們仍然是站在守成國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的崛起,對中國創立新制度和新規則持複雜心態。
  • 中美「地球關鍵帶科學」研討會召開
    中美「地球關鍵帶科學」研討會召開 2015-10-12 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最近8年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地球關鍵帶觀測網絡陸續建立,成為研究關鍵帶巖石、土壤、水、空氣、有機物和人類調控的重要對象和工具。  會議以主旨報告、大會討論、小組討論的方式就當今地球關鍵帶研究的內涵、國際合作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地球關鍵帶觀測的基本要素、方法和手段及中美雙方就關鍵帶方面未來的合作研究計劃等方面展開了系統討論。
  • 第十一屆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在合召開
    第十一屆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在合召開發展混沌分形科學 賦能信息安全產業研討會現場10月12日至13日,第十一屆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在合召開。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陳關榮,市教委副主任劉宴兵,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區委書記李應蘭,區長徐萬忠,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程衛以及來自匈牙利、波蘭、南非、中國等70餘所高校的專家和學生代表,中興網信、中國鐵塔、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企業代表等參加研討會。
  •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舉辦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研討會
    2020年11月11日,由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主辦、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貿易救濟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研討會」在北京錦天城律師事務所舉行。 此次研討會是美國大選投票結束後,為把握美國下一步對華政策走向和影響研判而召開的形勢分析會,研究會外顧委員、商務外交官聯席會議委員、貿易救濟專業委員會專家共計20餘人參會。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理論研討會在濟南召開
    11月27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七周年之際、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時刻,由我院發起的「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理論研討會在濟南召開來自全國農業科研、管理、理論戰線和「三農」一線的130餘名同志,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再學習、再認識、再升華,共商新時代農業科技使命擔當。本次理論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和農民日報社共同主辦,山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農業農村委員會辦公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廳指導。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出席會議並致辭。
  • 國際直線對撞機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0年國際直線對撞機國際研討會(LCWS10&ILC10)於3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辦。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的資助了這次會議。
  • 潘維教授新著《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在北大召開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現場 3月3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主辦的「制度文明,中國視角」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順利召開。來自首都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界的約30位中青年學者和部分黨政政策研究機構的嘉賓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圍繞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潘維教授新近出版的新著《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就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文明發展脈絡、構建具有中國學派特點的政治理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 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召開2020年全體理事大會,多位中國學者被...
    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召開2020年全體理事大會,多位中國學者被推選擔任要職 2020-11-1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舉辦新時代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理論研討會
    為探討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關鍵作用,向建黨100周年獻禮,11月20日至21日,第二屆「新時代全國基層黨組織建設理論研討會」在楊凌召開。
  • 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史學會原會長) 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亞洲研究所主任) 第二節 海洋與中國研究新書首發式(9:10—9:30) 主持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日根教授 一、江西高校出版社介紹《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 二、海洋出版社介紹《中國海洋空間叢書》
  • 紀念懷特海《自然的概念》出版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高瑩 通訊員楊富斌)1月9日,紀念懷特海《自然的概念》出版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珠海舉行。會議由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榮譽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全人教育辦公室共同主辦,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國內外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活動預告丨2020公共事物治理國際研討會議程
    2020公共事物治理國際研討會(2020 Commons Workshop)將於11月28日舉行,此次會議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主會場設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次會議主題是「城市公共事物與高質量發展」(Urban Comm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
    1月15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首場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切實增強學習宣傳貫徹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70周年慶典暨「中國與世界政治」學術...
    、北京外國語大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20餘所國內高校相關院系以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學者參加了慶典開幕式和學術研討會,來自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杜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東京大學等20餘所海外高校的著名學者通過視頻的形式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70周年慶典及本次學術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