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劉夢甜)11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承辦的「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原主持,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經政所所長張宇燕致開幕辭。張宇燕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40多年,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國際關係和國家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國際政治理論方面的一些問題,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國際政治研究的議程和我們今天所處時代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國際政治研究的議程設置對於推進中國的國際政治理論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好的理論要和經驗、事實相融合,不能出現矛盾;另一方面,需要簡潔、完備,能夠以最簡單的條件、最少的概念涵蓋非常多的內容。中國的實踐給國際政治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而觀念的轉變則可能給理論研究帶來巨大的創新。他希望國際政治研究的同仁轉換觀念,促進理論的創新,在新時代有所建樹。
主旨發言環節,外交學院原院長、教授秦亞青以《交互涵化: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一種進路》為題,分享了自己對「交互涵化」這一概念的研究。他指出,最近兩年時間國際學術界在承認中國國際關係理論重要發展和貢獻的同時,也批評中國的理論在借鑑中華文化的時候,有一種文化本質主義傾向,即把文化看成一個實體,有自己不變的特徵、本性、基因等。這可能導致知識兩分化、不可溝通性和不可兼容性,甚至造成知識碎片化。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推動知識普適性。對此,秦亞青認為,從向國際關係主流學習到發展中國國際關係理論是一個過程,而且更像是一個涵化過程,而不是文化本質主義的堅持與對外來文化的排斥。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經歷了單向涵化、表層互涵、深層互涵,並在一定時期使用策略性本質主義。將其稱為「交互涵化」,反映的是互學互鑑、兼容並蓄。即便是在特定時期採用策略性文化本質主義的做法,最終也是為了消解文化本質主義,而不是對文化本質主義的堅持。根據實踐學派的觀點,文化是一種共有背景知識,背景知識來自並且作用於實踐,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深層內涵和長期積澱,作為表象性知識的理論是生發於背景知識的。深層或滲透性的交互涵化是在背景知識層面的互動、在文化深層的互動,並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之中產生新的表象性知識,也就是理論。通過這樣一種深層的交互涵化來創新知識,應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一種進路。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教授閻學通作《觀察崛起現象,創新國際關係理論》為主題的發言。他指出,創新國際關係理論首要的就是觀察,根據事實才能創造理論,距離客觀事實太遠的理論從科學角度講意義不大。目前國內在理論創新上的有幾種做法需要商榷,首先是脫離了學術興趣搞理論創建,沒有學術興趣的人是沒有創新理論知識基礎的,沒有知識基礎是創造不出理論的;其次是將不同時期對外政策歸納成統一的理論,這違反了理論建設和政策制定之間的關係,不同時期的政策是不一致的,將相反的政策歸納成為一種理論是做不到的;最後是完全的非西方化,理論建設是建立在人類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把已有的西方知識全排除掉,等於窄化了創建理論的知識的基礎,這不利於理論創新。從觀察現象入手,根據已有的國際關係理論,發現現象與已有理論不一致之處,從而創建新理論,這較為可取。閻學通進而結合自身所做的道義現實主義之爭的相關研究指出,研究中國崛起,其實既可以將「中國崛起」作為因變量研究,也可以作為自變量研究。作為因變量,可以討論國際主導權轉移的原因、轉移的過程、轉移的機制等;作為自變量,可以研究大國崛起對國際格局、國際規範、國際秩序、國際體系、霸權以及對周邊的影響。深刻理解中國崛起的正面和負面作用,這樣建設出來的理論才有普適性。研究中國崛起,一要客觀看待其正負兩面作用;二要觀察共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三還可分別從研究政治思潮和學術理論入手。最後,閻學通提出三個基本觀點:不能解釋當前客觀現實世界的理論是虛假的;不能解釋歷史的理論是虛弱的;不能解釋正負兩個方向變化的理論是有缺陷的。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世平作《探尋普世社會科學:來自「邊緣」的折騰》為主題的發言。他指出,「邊緣」的意思有雙層意思,一是我們在世界上處於邊緣,因為長期以來是歐美中心,另外天然的是學術上的邊緣,中國的國際關係學者在世界上長期是處於相對邊緣位置的。針對這種「邊緣」而「折騰」,有三種路徑,一是「批判和解釋」,相對來說理論創新性不是特別多,更多是一種批評,但寬泛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理論的貢獻;二是發展「地方性知識」,為了抵抗某一種來自中心的主義或學說而發展起來;三是「地方知識普及化」,這三種做法各有長處和短處。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只是為了批評、只是為了把本地知識當成最終目標,那就已經承認了自身是隸屬角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一些社會科學家應該去追求普世性理論。同時,唐世平針對於年輕學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首先是不要膜拜權威,要有一點點無畏;其次是更關注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學派;另外綜合是很重要的,但更多建議到一定層次再進行綜合研究;最後,不是說政策研究就一定不能導致理論,要有所分割分開研究。
隨後,與會專家就「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路徑」「國際政治的思想、秩序與規範」「大國競爭的安全維度」「大國競爭的戰略、政治與經濟維度」四個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交流,並對網上提問進行了詳細解答。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家安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馮維江做總結髮言。本次研討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位專家學者線下參加了本次會議,來自20多個國家上萬名關心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的學者和學生線上參加。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