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後,周五(5月8日)最新消息顯示,中國在航空航天業又傳來一大好消息。據新華社最新報導,今天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已經成功著陸,該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該試驗船自5日18時發射升空後,在軌飛行了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包括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和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此次試驗的成功,對於我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商業航天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除了美俄等老牌航天強國之外,中國幾年也開始加入商業航天的競爭中。
據悉,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扶持該國企業加入航天領域競爭,最終全球航天進入美俄歐三足鼎立的時代。中國商業航天的起步明顯要晚得多,一直到近幾年,在開放政策的激勵下,民營航天公司才開始出現。
不過,去年7月底中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吸引了全球的關注。據新華社報導,去年7月25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為中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首次入軌發射成功,同時還實現了「一箭雙星」——攜帶了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兩顆衛星及其他載荷與配重。
由此可見,雖然中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相對較猛,有望儘快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華爾街知名投行摩根史坦利此前曾表示,在航天領域,2019年全球產業、技術和資本籌集都將開始加速,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產業的經濟規模將從目前的近4000億美元提高到1.1萬億美元。
正因全球太空產業的市場規模正快速增長,美俄兩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也在加強。近期,繼俄羅斯航天局宣布將降價30%與美企爭奪市場之後,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也被批准研製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等新型航天火箭,以加強對美國的競爭力。而隨著中企加入競爭,未來這個價值高達1.1萬億美元的市場勢必會更加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