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網際網路——太空生意的「新風口」

2020-12-06 騰訊網

5G和衛星網際網路可以有各自的分工。

策劃&撰寫:家衡

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網際網路,很容易被認為是5G的競爭者,甚至有人直接將衛星網際網路類比成6G。

你能想像在未來,我們可以在深海或雨林直播、在雪山分享美照、甚至在萬裡高空等各種惡劣的環境下,手機信號依然是滿格。而現在的你,可能稍微遠離城市,就要忍受沒有信號的煩惱。

大洋彼岸的馬斯克同志指了指天上的人造衛星說:「來連我們的衛星Wi-Fi(星鏈)吧,走到哪裡都有信號。」

通過衛星打電話似乎不稀奇,但用衛星來上網,這聽起來就是一件很科幻的事情,而這也是衛星網際網路的目的。

2020,衛星網際網路元年

衛星網際網路,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將多顆衛星組成可以實時處理信息的大型衛星系統,組網之後提供天基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屆時所有的衛星會組成像星座一樣的體系,當地面設備提出申請後,就可以提供網際網路連接服務,這會極大地提高全球範圍內網際網路的覆蓋率,尤其是地面網絡設備無法覆蓋的「空白」地區。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衛星通信網絡的網際網路化就已經開始研究,多家美國公司提出自己的衛星星座方案:通過建立天基網絡、銷售獨立的衛星網絡與上網終端,從而與地面通信運營商競爭。這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銥星系統,在發射66顆衛星後,銥星公司就因市場冷落以及龐大的維護及研發費用,最終破產,衛星網際網路計劃也陷入沉寂。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衛星網際網路計劃似乎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得益於SpaceX成功的火箭設計、製造與發射能力,馬斯克在2015年提出了他的「星鏈」計劃,計劃用4.2萬顆衛星來取代地面上的傳統通信設施,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價格低廉、高速且穩定的衛星寬帶服務。

除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外,亞馬遜CEO貝佐斯也開始了他的「柯伊伯項目」(Project Kuiper),該項目由3236顆低地軌道衛星組成太空衛星網絡,旨在為全球缺乏高速寬帶網際網路服務的地區提供網絡接入服務。

除了美國,中國和歐洲多國也都在研究並搭設自己的衛星網際網路體系。從目前來看,這似乎成了網際網路下一個潮流:更廣泛,也更加自由。

發展中國家的福音

在運營商已經掌握地面通信的生意後,偏遠地區無疑是未被挖掘的寶藏。

以中國為例,運營商等已經搭建有完善的基站體系,用戶很容易就可以享受到優質的通信網絡,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搭建網絡。

據聯合國的最新數據,當前全球仍有57%人口(約42億人)未實現網際網路連接,這意味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無法享受優質的手機通信和上網體驗。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地面網際網路僅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20%,地球表面的5.8%,衛星網際網路就成為一種很好的互補方案。

按照馬斯克的想法,星鏈的主要目標客戶是那些網絡不可靠、價格昂貴甚至完全沒有網絡的地區,用衛星替代光纖,在成本方面優勢很大。

眾所周知,光纜在複雜地形上的布線成本極高。2018年,谷歌為了擴展全球雲計算業務,投資近300億美元建設海底光纜,而SpaceX因為可回收技術,火箭運輸成本大大降低,一次發射成本僅為1400美元/公斤。這一成本比在青藏高原或撒哈拉大沙漠這種無人區鋪設光纜低很多很多。

如此一來,衛星網際網路似乎真有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福音?

在馬斯克的計劃裡,星鏈在未來會向3%的美國偏遠地區用戶提供服務,預計資費為80美元/月,而美國現有5G套餐價格為70美元/月。如果放眼全球市場,中國運營商的5G套餐甚至可以低到每月不足百元(約15美元)。

這麼一看,星鏈的價格其實在通信產業發達地區毫無競爭力。

而對於非洲和東南亞這些發展中國家而言,80美元已經是很優惠的價格。尤其像印度尼西亞這種群島國家,想搭建一個連通全國的地面網絡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事情。

因為信息密度低,地面網絡鋪設費用高昂,相比之下衛星網際網路投入低、覆蓋廣,可以滿足這些人口稀疏地區的通信需求。在那裡,只有真正有錢的人才能用得起網絡。省去光纖布線和基站搭建的成本,成功入網衛星網際網路,這對於通信基礎不完善的國家來說不失為最好的解決方案。

商業巨頭的噱頭

在享受低廉的價格外,衛星網際網路其實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衛星網際網路雖然覆蓋範圍廣,但與所有的衛星通信技術一樣,在室內無法接收到信號。早前就有新聞曝光,星鏈計劃用戶若要入網,需要搭配類似Wi-Fi收發器的接收器天線。如若室內沒有安裝接收器,星鏈網絡的效果等同於零。

由於傳統通信衛星位於對地靜止軌道,時延長,且覆蓋範圍固定,因而目前大多數衛星網際網路都將目光放在LEO低地球軌道。該軌道上的衛星往往都具備7km/s以上的地面速度,動態性非常高,也因此每顆衛星能覆蓋到的範圍很小,即服務區很小。

可惜的是,地球上需要網絡的居民並沒有根據星座中衛星的動態分布規律來生活。北半球中低緯度高度集中的人口讓不能輕易放棄高緯度的衛星星座顯得很尷尬,衛星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衛星少。

因此如果要利用LEO通信衛星來提供服務的話,就需要非常多數量的衛星才能構建一個沒有間斷的系統。例如星鏈計劃採用的是QV波段,頻率更高,載荷量更大,而為了解決高通量,就需要密集放星。

另外,低軌系統存在低容量利用率的問題,就是需求強的地方帶寬容量不夠,而絕大多數地方衛星都處於空閒狀態。

最後,數量巨大的低軌道衛星會極大地影響地面的天文觀測任務,這也是衛星網際網路被人詬病的很重要原因。

從目前來講,這些問題還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在沒有良好的用戶體驗前,看似廉價的衛星網際網路更像是賠本賺吆喝。想要盈利,還需要很長的周期。

佔領太空,衛星網際網路的真正意圖

作為一名精明的商人,馬斯克當然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如果說做民用不掙錢,那麼馬斯克還可以將目標放在軍用上——就像當年的GPS一樣。

長期看,在「天地一體化」網絡的大趨勢下,衛星網際網路商用價值會越來越大,而基於衛星數據通訊網絡控制高密度網格的定位,可以在軍事上有所作為,

在目前短期內的生存壓力下,還沒內測的星鏈現在已經拿下了第一個大客戶——美國軍方。

據外媒Spacenews報導稱,美國陸軍在今年5月與SpaceX籤署了一項協議——美國陸軍在3年內對「星鏈」進行測試,以評估其是否符合美軍的數據傳輸需求。

在未來,數量龐大的衛星網絡可以對地面目標進行長時間的觀察,並能將信息實時傳送給技術人員進行處理,這對作戰的幫助是巨大的。像星鏈這種覆蓋廣、低延時的通信能力,可以對未來作戰形態帶來重大影響。

說得更直接一點,衛星網際網路是國家安全實力的一部分。

現在國際上對於空間的衛星軌道資源和頻率資源採用的是報備制度,也就是先到先得,當馬斯克佔領完戰略資源之後,便能依託於這些資源用於某些通訊控制,甚至軍事的用途,這一點很值得中國航天業關注。

其實中國的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也如火如荼——除了已經實施的虹雲工程、鴻雁星座計劃,今年5月22日的兩會上,雷軍也提案建議加快發展衛星網際網路,降低民營企業進入衛星網際網路的門檻,此前衛星網際網路還被納入「新基建」範疇,獲得國家層面支持。

除了中美,包括英國、日本等在內也開始了各自的衛星網際網路計劃,各國的衛星網際網路競爭已經不可避免。

尾聲

單從通信行業的視角來看,衛星網際網路並不是各星座計劃之間的競爭,而是它和地面5G通信之間的較量。

一邊是以華為為代表的5G基站鋪設,一邊是馬斯克為首的美國星鏈計劃。實際上,衛星網際網路更像是5G的互補。按照馬斯克的設想,星鏈可以更好地為那些5G基站覆蓋不到的偏遠地區提供通信服務。衛星網際網路和5G的競爭可能只會出現在報導標題中。

事實上,5G和衛星網際網路可以有各自的分工:5G為城市等人口密集區提供通信服務,衛星網際網路適合為偏遠的野外、海上等人口稀疏區提供通信服務。

而看上去在民用領域沒有優勢的衛星網際網路,在國家安全領域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更應該把目光放得長遠,而不是一味吹捧或貶低衛星網際網路。

比起商業,國家安全更為重要,衛星網際網路和地面網際網路,都要投入。

相關焦點

  • 衛星網際網路,把「基站」搬到太空
    衛星網際網路,把「基站」搬到太空(新技術 新進展⑤)7月上旬,國內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完成首航,利用一顆高通量衛星在萬米高空完成了百兆以上速度的聯網,並實現了流暢的空中直播。早在今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就被明確列入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
  • 衛星網際網路,把「基站」搬到太空
    7月上旬,國內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完成首航,利用一顆高通量衛星在萬米高空完成了百兆以上速度的聯網,並實現了流暢的空中直播。早在今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就被明確列入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礎設施,從構想到發射組網,衛星網際網路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 衛星網際網路布局競爭升溫,中國電信開啟太空通信新時代
    近日,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馬斯克SpaceX衛星網際網路服務Starlink,終於面向普通用戶開放小範圍測試,與此同時,中國電信運營的天通一號02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網際網路是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補充,可有效覆蓋海上、沙漠、飛機等特殊場景,隨著5G與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我國「新基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正加速落地,中國電信依託我國首個自主建設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有望成為排頭兵
  • OneWeb 發射首批衛星,太空網際網路時代來了
    2月28日,據外媒消息,商用航天公司 OneWeb 當地時間周三(2月27日)在「法屬圭亞」向太空發射了首批 6 顆網際網路衛星,OneWeb 還計劃在今年秋天向太空發射更多網際網路衛星,旨在 2021 年實現全球網際網路無縫覆蓋的目標。
  • 衛星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駛向星辰大海
    」龍飛船此次成功對 NASA 來說,拉開了美國太空時代的新一幕,為重返月球的Artemis計劃完美地鋪路。同時,也使 SpaceX成為首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民營企業。混合媒體在太空領域表現卓越的民營科技企業SpaceX,推出了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的野心之作—Starlink,中文被稱作「星鏈」計劃。
  • 太空「路由器」——為衛星建造的軌道網際網路
    目前,美國宇航局(NASA)的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TDRSS)是唯一能夠幫助將衛星信號路由到正確地面站的網絡。然而,TDRSS很少被公司使用,主要是其使用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而且使用年限超過25年,它根本無法處理所有新衛星產生的流量。將數據從衛星傳回地球常常是限制觀測系統能力的瓶頸之一。
  • 衛星網際網路:SpaceX星鏈預公測「空天網際網路」,帶來萬億新市場
    ,馬斯克放話6個月內公測衛星網際網路星鏈計劃第七批衛星入軌,馬斯克放話6個月內公測衛星網際網路。新浪科技顯示,4月22日,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基地發射,將第七批的6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SpaceX發射衛星總數已達到422顆,SpaceX計劃要在今年年底前將1000多顆衛星送入太空。4月23日,馬斯克在推特上公布星鏈最新目標:「星鏈內測差不多三個月後開始,公測六個月以後。最初的測試將適用於高緯度地區。
  • 行業深度】衛星網際網路按下加速鍵,剖析新賽道紅利風口
    年,除了5G、數據中心、物聯網等傳統「新基建」迎來新的部署高峰,衛星網際網路、車聯網等融合型「新基建」也進入了導入/成長期,新的紅利即將釋放。首先,我們認為衛星網際網路可在面向普通用戶的網際網路接入、特殊場景的接入、以及面向2B/2G的物聯網服務三方面有巨大潛力;其次,衛星網際網路將與地面5G&光網絡相互融合補充,提供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網絡能力,且是6G網絡的重要架構;另外,商業航天是未來科技競合新賽道,衛星網際網路具有較好商業模式,可支撐衛星製造、火箭發射、頻譜效率、成本控制等技術不斷迭代成熟,為人類深空探索助力;頻率軌道資源也較為稀缺
  • 西媒:太空生意正在徹底改變航空航天業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太空的商業化是將近二十年前開始發展的一項生意。可以將200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定義商業軌道運輸服務標記為這一生意的開端,該服務允許私人公司提供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載貨和載人運輸服務。
  • 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
    楊民青   當前,全球「太空網際網路」建設競爭激烈,美國和俄羅斯長期居於領先之勢,中國暫處於落後位置。2020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 建設新一代衛星網際網路,SpaceX計劃發射星鏈衛星,關注2股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的最新報告顯示,該公司計劃每月定期向軌道發射120顆星鏈衛星,還計劃每月生產數千臺用戶終端。早在2015年1月,SpaceX CEO馬斯克就宣布了衛星網際網路服務計劃,這一項目被命名為「星鏈」。SpaceX計劃將約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為地球上的用戶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服務。除了這已經獲得批准的近1.2萬顆衛星,該公司還申請發射3萬顆衛星。
  • 馬斯克用42000顆衛星打造的是網際網路還是太空包圍網?
    SpaceX要發射42000顆衛星造太空網際網路五十年以來,美國在太空科技領域一直遙遙領先於所有國家相比於摩託羅拉,馬斯克的SpaceX則顯得「務實」許多,它在2015年宣布要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向太空發射12000顆小衛星,將這些衛星組成一個龐大的星座,以便「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使用美國人搭建的太空網際網路。
  • 對話新經濟人物|國星宇航董事長陸川:網際網路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將是...
    站在新經濟的風口之下,成立不到兩年的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成長為成都準獨角獸企業。近日,國星宇航董事長陸川在接受封面新聞「對話新經濟人物」採訪時表示,網際網路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將是衛星網際網路,相信在邁向星辰大海的徵途上,將會誕生中國版的馬斯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用戶提供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服務在陸川看來,當前全球衛星網際網路市場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
  • 當我們還在討論手機卡不卡時,蘋果已經開啟衛星網際網路的太空競賽
    ,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廠商立馬就會進行跟進,雖然蘋果在庫克的領導下iPhone手機的整體評價不敵賈伯斯時代,但是蘋果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依然強大和超前,最近就有消息報導出,蘋果公司在秘密進行「太空衛星網際網路」計劃,而國內一眾手機及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恐怕一時半會難以企及了。
  • 半月談|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
    大國爭建「太空網際網路」楊民青當前,全球「太空網際網路」建設競爭激烈,美國和俄羅斯長期居於領先之勢,中國暫處於落後位置。2020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
  • 一文揭秘新基建背景下衛星網際網路的新機遇 | 衛星網際網路報告
    隨著一顆顆衛星送上天空,衛星網際網路的概念也一點點被熟知。 不僅馬斯克忙著建衛星網際網路,中國的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也如火如荼——除了已經實施的虹雲工程、鴻雁星座計劃,今年 5 月 22 日的兩會上,雷軍也提案建議加快發展衛星網際網路,降低民營企業進入衛星網際網路的門檻,此前衛星網際網路還被納入「新基建」範疇,獲得國家層面支持。
  • 太空狂人馬斯克的星鏈即將公測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時代何時到來?
    不論是SpaceX公司CEO馬斯克的Starlink衛星系統(也稱星鏈計劃),還是國內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均讓該行業備受關注。至此,SpaceX已有775顆星鏈衛星位於北美上空。受地域、環境、成本的影響,地面通信網絡難以覆蓋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而為了解決農村等偏遠地區沒有網絡和在飛機上用網的問題,SpaceX公司CEO馬斯克在2015年首次提出「星鏈計劃」,即向太空發射1.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衛星,對地面提供網際網路服務。
  • 馬斯克開建超級「太空網際網路」
    之所以這次看似常規的發射任務如此引人關注,就在於即將被送入軌道的那60顆「星鏈」衛星——一旦發射成功,就意味著該公司「可在全球任意角落連上WiFi」的網際網路衛星計劃邁出實質性的關鍵一步。「可以隨處連接全球WiFi」美國太空網站15日介紹稱,馬斯克在2014年11月就曾提出搭建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的設想。2015年1月,他正式宣布「星鏈」計劃,將用超過4000顆運行在地球低軌道的小型通信衛星組成大型衛星網絡,為全球提供高速網絡服務。
  • 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衛星網絡論壇召開,開啟我國衛星網際網路新...
    本次論壇以「開啟我國衛星網際網路新篇章」為主題,共同分享了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的創新實踐,並對未來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與路徑進行了探討。作為國內衛星網絡領域的先行者、實踐者之一的中國電科正在大力推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重大科技項目,促進衛星網絡和地面網絡深度融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就低成本發射開展研究,助力衛星網際網路建設,虹雲工程在開展基於低軌衛星的衛星物聯網應用,銀河航天介紹了面向低成本、規模化通信衛星製造方面的創新實踐,亞太衛星已於2020年成功發射同步軌道高通量衛星,羽尋科技則在國際國內衛星網際網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系列創新探索和實踐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新冠痊癒後,TCP/IP之父要建立太空網際網路
    「和地球上的網際網路相比,星際網際網路是一個很令人耳目的新課題,它讓我們可以聚焦在純粹的科學結果上。」未來人類要重返月球,要去到火星建立基地,還要執行更多的載人飛往更遠太空的各種任務。考慮到地球、宇航器、衛星、其它星球的相對位置,以及天文級的距離,通話時延可能就會變成幾十秒,甚至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