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太空生意正在徹底改變航空航天業

2020-10-14 參考消息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太空的商業化是將近二十年前開始發展的一項生意。可以將200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定義商業軌道運輸服務標記為這一生意的開端,該服務允許私人公司提供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載貨和載人運輸服務。在那之前,該領域基本上由國家級和國際級航天機構(例如歐洲航天局)壟斷。其主要目的是科學探索、空間實驗和地球觀測。

報導稱,自從傑夫·貝索斯創建的藍色起源公司和埃隆·馬斯克創建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異軍突起之後,這門生意就具有了更大的知名度。除了規模較大的公司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公司製造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或開發廉價的小型衛星。雖然目前它們的產品性能遜於傳統航天企業,但專注於更加經濟有效地利用太空。

理察·P·加布裡埃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新技術應用模式的假設,分析了使一個新行業的企業獲得成功機會的節奏和市場機會等因素。加布裡埃爾說,先驅企業很少會在市場上取得最大的成功,它們的角色最終落在展示新技術的潛力上。在先驅者出現之後,優化者將以經濟的方式開發新的市場,因為他們的創新活動是以優化已有模式為指向的。這種類型的公司就是現在市場上活躍著的公司。

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電信業務,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太空生意有關。例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一網公司的項目計劃使用數千顆小型衛星組成的星座來創建全球電信網絡。這些網絡可以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通信服務,從而大大改善地球靜止軌道上的衛星和地面基礎設施的效率。為此,它們使用重量小於半噸的小型衛星。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在開發「星際連接」項目,並且已經在某些地區試運行。它目前由715顆衛星組成,到2027年將實現完全部署,總共達到1.2萬顆衛星。該項目每個月共製造150顆衛星,並由該公司的運載火箭進行發射部署,同時一次最多可發射60顆衛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表示,他們已在美國境內收到了70萬個服務訂購申請。(編譯/田策)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阿聯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 西媒:太空競賽有了新競爭者
    西媒對此評價稱,太空競賽有了新的競爭者。據西班牙《世界報》7月20日報導,在因發射場氣候不佳而多次推遲後,阿聯終於成功啟動了阿拉伯世界的首次星際探索。這項任務的目標是對火星大氣展開全新探索。「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的第一個信號已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設在馬德裡的深空通信中心接收到。「我很高興,很興奮,但也感到恐懼和疲憊。」
  • 西媒:歐洲航天局欲成太空垃圾清理先鋒
    西媒稱,太空垃圾不斷增加的勢頭令人擔憂,歐洲正尋求在清理環繞地球飛行的太空垃圾這樣一個相對平淡卻同樣重要的領域成為先鋒。據埃菲社日內瓦8月16日報導,廢棄的衛星、火箭助推器殘片、太陽能電池板,抑或簡單的螺母和螺栓正在我們星球上方數百公裡處以每小時約2.8萬公裡的速度移動,對未來太空任務構成的風險越來越高。
  • 西媒:太空垃圾日益增多 獨立國協國家扔得最多
    參考消息網6月4日報導 西媒稱,從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前三個月,環繞在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數量正在逐漸增加,已經從2015年6月的16925件增加到17385件。據西班牙《消息報》網站6月2日報導,美國負責清點環繞地球垃圾的部門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自2015年6月以來增加了400多件。太空垃圾指的是大量已脫離軌道或已經退役的衛星、火箭殘骸以及因為爆炸等原因產生的太空飛行器碎片等。
  • SpaceX公司與NASA做生意 16億美元為空間站送貨
    上周五,美國航空航天業又創下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 中國將建立10萬億美元級的太空經濟區,外媒:中國人或將徵服太空
    目前事情的最新進展是,中國正在考慮在地球之外發展貿易,並希望在2050年之前在順月空間中建立一個經濟區,據中國官媒稍早前援引國家空間計劃的主要承包商CAST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的話稱,中國計劃將在太空中建立10萬億美元經濟區新區域,並將覆蓋地球,月球以及兩者之間的空間。
  • 因疫情導致飛機滯銷,英國航空航天業遭遇最差季度
    導讀:據彭博社10月26日報導,全球航空航天業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季度,新飛機的訂單創歷史新低,由於疫情造成的全球航空旅行崩潰,英國有將近12,000個相關工作面臨失去風險,迫切需要政府採取緊急行動。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中國將建10萬億級太空經濟區,或將徵服太空
    目前事情的最新進展是,中國正在考慮在地球之外發展貿易,並希望在2050年之前在順月空間中建立一個經濟區,據中國官媒稍早前援引國家空間計劃的主要承包商CAST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的話稱,中國計劃將在太空中建立10萬億美元經濟區新區域,並將覆蓋地球,月球以及兩者之間的空間。
  • 英國正在計劃,啟動太空核推進動力研究,什麼是核動力?
    在當前的太空探索時代,其他太空機構也正在研究這項技術。例如,英國航天局最近與英國汽車工程公司勞斯萊斯(Rolls-Royce)籤訂了合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將根據其職責調查有關核電和推進技術的申請。鑑於公司在機械,電氣和核電解決方案方面的記錄該合同是為英國航天局以及歐洲航天局(ESA)定義和塑造核電解決方案的第一步。
  • 太空請回答
    中國最近傳了很多的消息,都是關於航天航空上面的,大多數給我們帶來新的訊息就是新一代載人飛船開始改變了就讓我們一起追隨著太空的腳步,去看一看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在內。了解這些妙趣橫生的東西後,是可以豐富我們很多的知識,深奧不可測的宇宙本就充滿著謎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它吧,看看有什麼能夠吸引大家的。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在當今現實世界中,太空任務所需的一切——從工具到食物和藥品——都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完成後,然後運輸到軌道上。這些高昂的花費也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然而這一切都將改變。 一些公司早已在太空中用3D列印技術代替了工具。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繞軌道運行的工廠製造產品在地球上銷售,又或是建造足球場大小的衛星自動化機器人。
  • 民營火箭首次成功入軌 外媒:中國航天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
    美國科技媒體「太空新聞」(Space News)網站25日也刊文稱讚「雙曲線一號」的成功入軌「具有歷史意義」,並指出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業在不斷進步,各企業的競爭十分強烈。文章稱,通過此次發射,「星際榮耀」成為了首個成功發射入軌火箭的民營公司,但中國其他民營航天企業也不甘人後,尋求取得突破。
  • 天問一號飛出一億公裡,航空航天承載大國夢
    這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正在不斷向前邁出堅實步伐的重要標誌。儘管,一億千米大概只佔天問一號預計行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從目前天問一號的良好運行來看,我們有理由祝福天問一號按計劃圓滿完成任務。在這種時機中,萬有引力將不只是阻止天問一號飛向天空的障礙,還將會是把天問一號扔向太空的投手。由於我國在近代的主要矛盾一直在於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完整國家,由此錯過了許多機會,最終這些錯過的機會成為了我們所背負的歷史包袱,導致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起步比美國和蘇聯晚了許多。
  • 西媒披露:登月第一人原本應是奧爾德林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導西媒稱,1968年聖誕節期間阿波羅8號成功繞月飛行後,在第二年的夏季進行登月被認為非常逼近現實。儘管並非完全確定,但呼聲很高。誰將被選為執行這一任務的太空人?負責挑選的是原美國空軍飛行員、著名的「水星七傑」之一唐納德·斯萊頓,當時他已經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任務成員辦公室主任,他的話被奉為「金科玉律」。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3日報導,為了避免懷疑或被指責偏袒,斯萊頓建立了一個嚴格的甄選體系:每架宇宙飛船指派一個由三人組成的飛行員團隊,另外還有一個預備團隊和一個支援團隊。
  • 一個被丟棄太空311天,一個被燒成灰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首次登陸太空,自此之後,標誌著人類成功的開啟了探索宇宙的徵程。不過,在上個世紀,各國的航天業發展有限,也僅僅只有蘇聯和美國能在太空航空領域分一杯羹。別看如今美國航天科技領先全世界各國。然而在上個世紀卻一直被蘇聯壓在身後,無論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還是將人類首次送上外太空。美國總是追隨著蘇聯的腳步,這讓美國完全不能接受。
  • 改變太空探索,也改善人類生活
    來源:科技日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倫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推進有可能改變人類太空探索方式、改善人類生活的技術。這裡的科學家與工業界通力合作,推出了多項技術創新。最近,NASA官網介紹了該中心最新的5項創新成果,包括記憶合金、極端電子設備、夾層太陽能電池等。探測煙與火當探測到空氣中的危險時,快速而明智的反應可挽救生命。
  • SpaceX的太空人發射標誌著人類商業航天業的曙光
    就像在私人發射業務中一樣,擁有一家談論做某事的私人公司與一家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公司之間的鴻溝,將徹底改變航天工業。現實,就是這樣。同樣,現在很難預測太空旅遊市場在五年內會是什麼樣子,因為一家公司實際上正在提供它,並駕駛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人類評級的私人太空飛行器。研究私人太空人不會全部都是遊客-實際上,對於往返於軌道上的大多數乘客來說,成為私人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可能在財務上更具意義。
  • 揭秘馬斯克太空生意最強對手 他是誰?
    然而,布魯若一貫的雲淡風輕正在被「新人」打破。億萬富翁埃隆 馬斯克的毫不掩飾拿下運載火箭領域的野心,這位商界奇才甚至在認真考慮讓人類移民火星的事。他並不是一時起意在發瘋,他的SpaceX在2014年發布了一架巨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動力相當於15架波音747飛機綁在一起,能夠「直達火星」。去年,「Falcon 9」實現人類太空軌道運載火箭第一級完全可控回收。
  • 西媒:2022年夏天或將實現
    參考消息網5月10日報導 西媒稱,在1998年上映的科幻電影《天地大衝撞》中,太空人們最終成功阻止了彗星直接撞擊地球,從而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人類。儘管最初試驗了多種改變彗星路徑的方法,但最終還是以犧牲一艘宇宙飛船和太空人的方式使彗星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阻止了災難的發生。
  • 西媒:NASA疏忽讓他「日進鬥金」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 西媒稱,雖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1969年冷戰期間比蘇聯搶先登月,但實際上NASA在整個歷史過程中犯下不少錯誤。但是沒有任何失誤像NASA實習工程師加裡·喬治的事件那樣尷尬和「代價高昂」,因為NASA的疏忽讓他在一天之內賺了將近200萬美元(1美元約合6.88元人民幣——本網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