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SpaceX是由當年的網際網路神童、貝寶公司(PayPal Inc.)的聯合創始人、現年40歲的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該公司已經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籤署了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協議。按照該協議,SpaceX將負責把貨物運送到空間站。
上周五,美國航空航天業又創下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簡稱: SpaceX)成了首家將商業飛船與距離地球約386公裡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成功對接的私營企業。
經過兩天的複雜調整,這艘飛船的推進系統和傳感器通過了驗證,隨後飛船緩緩接近沿軌道運行的空間站,直到空間站的機械臂能夠抓住飛船。
此次試飛標誌著SpaceX多年來展示其發射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能力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國際空間站由16個國家共同參與打造。
SpaceX是由當年的網際網路神童、貝寶公司(PayPal Inc.)的聯合創始人、現年40歲的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該公司已經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籤署了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協議。按照該協議,SpaceX將負責把貨物運送到空間站。
無人駕駛的「龍」(Dragon)飛船的發射以及它在同空間站對接過程中緩慢的調整過程凸顯了馬斯克這家創立已有10年之久的私營公司所接受的訓練、適應能力以及高超的技術實力。此次對接成功也有助於鞏固NASA出資聘請私營企業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和人員的計劃。
不過,總部位於南加州的SpaceX在將上周五的壯舉變成一項長期興隆的生意方面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這樁生意可能有助於催生私人資助的太空探索產業。
航空航天業內官員和專家說,主要問題在於馬斯克及其管理團隊能否將SpaceX從一家小型專業研發企業變成一家成本低廉且「產量」相對較高的公司。
SpaceX計劃從美國政府所有的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太空中心為NASA發射飛船執行相關任務。但該公司打算建立一個私有的發射基地,地點很可能選在墨西哥灣沿岸。該公司接到的訂單包括為商業運營商、外國政府和研究機構發射衛星,訂單價值超過了10億美元。美國空軍最近也做出了一些改變,這樣SpaceX在競爭大型軍事和間諜衛星的發射合同時將更加容易。
SpaceX是爭取NASA資金支持以研發私營載人飛船的多家企業之一。按照這些企業的計劃,載人飛船有望在2015至2020年期間將太空人送入太空軌道。參與競爭的企業包括私人持股公司XCOR Aerospace、Sierra Nevada Corp.以及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的創始人貝佐斯(Jeff Bezos)運營的一家初創企業。
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馬斯克將一個只有臨時辦公室、10名左右員工的簡陋企業轉變成了一家運營著一流的製造設施且在美國國內僱工人數約為1,700人的公司。
周五,美國航空航天業又創下了一個新的裡程碑: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簡稱: SpaceX)成了首家將商業飛船與距離地球約386公裡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成功對接的私營企業。
馬斯克出生於南非,後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學習。他是網上支付系統貝寶的聯合創始人。2002年,馬斯克以15億美元的價格將貝寶賣給了eBay Inc.。隨後他又創辦了電動汽車製造公司Tesla Motors Inc.,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在其中佔有股份。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Palo Alto, Calif.)的Tesla於2010年6月公開上市。
2002年,馬斯克用1億美元的個人資金創辦了SpaceX,但是在之後的六年裡,這家新公司的經歷一直很坎坷。公司的前三次火箭發射都在眾目睽睽之下失敗了。(馬斯克曾宣傳說發射的價格低於競爭者。)同時,政府要求SpaceX在太平洋中一片與世隔絕的美國飛彈測試場運營。利用誇賈林環礁(Kwajalein Atoll)作為基地大大地增加了SpaceX的物流成本,並且使發射準備的各個方面都變得更加複雜。
2008年秋,馬斯克遭受了另一重打擊──由於婚姻破裂,他有可能面臨著激烈而且曠日持久的離婚戰。此外,馬斯克控股的Tesla Motors Inc.遭遇的財務問題也佔用了他更多的時間。
在那個時候,公司大幅虧損,心煩意亂的馬斯克越來越感到束手無策。馬斯克在2010年的採訪中回憶說,2007年到2009年這段時期相當難捱。他把這段時期稱為生命中最痛苦的兩年。
面對許多業內人士和政府官員的敵意和嘲諷,馬斯克承認,他曾考慮過放棄這家公司。
同時,安撫滿腹疑慮的客戶以及白手起家創辦一家航空公司的日復一日的艱辛並沒有絲毫減弱。在2010年的採訪中,他說自己常常心如刀絞。
2008年9月,撥雲見日的時刻終於到了。SpaceX的「獵鷹1號」(Falcon1)火箭成功地將假酬載送入軌道,馬斯克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客戶。SpaceX與NASA之間的業務收入也開始增加。
作為馬斯克的戰略的一部分,SpaceX打破了行業內的常規做法,不再依賴僱傭分包商來設計和製造引擎等關鍵系統。相反, SpaceX僱傭了自己的工程師核心團隊(其中一些人還是從更大的競爭對手那裡挖來的),致力於在公司內部完成大部分工作。
周五與空間站成功對接──事實上,該公司的一些主要支持者也不確定第一次嘗試就能成功──讓人們開始關注SpaceX接下來的動向。
空間政策專家、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位於華盛頓特區)公共事務教授麥柯迪(Howard McCurdy)說,雖然獲得了這樣的成功,SpaceX仍然需要證明其商業模式的長期實力。麥柯迪說,只有擁有更廣闊的商業市場,只有SpaceX有能力在所有訂單中分攤生產成本,NASA才能實現其節約成本的目的。
NASA和SpaceX曾預測說,與航空公司用傳統的採購方法購買下一代火箭和航天飛行器相比,依靠私人貨運車輛和航天的士運載工作人員將更便宜,若果真如此,美國國會針對SpaceX以及其他尋求與NASA合作的商業公司的批評將有所減少。(來源: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