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導,8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累計飛行一億千米。這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正在不斷向前邁出堅實步伐的重要標誌。儘管,一億千米大概只佔天問一號預計行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從目前天問一號的良好運行來看,我們有理由祝福天問一號按計劃圓滿完成任務。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所以即使天問一號已經按計劃順利飛行了一億公裡,但是現在它距離我們卻仍然只有1075萬公裡左右遠,但這也早在意料之中。事實上,為了節省飛行時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所以一般這種飛行都會提前選擇最合適的時機發射。在這種時機中,萬有引力將不只是阻止天問一號飛向天空的障礙,還將會是把天問一號扔向太空的投手。
由於我國在近代的主要矛盾一直在於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完整國家,由此錯過了許多機會,最終這些錯過的機會成為了我們所背負的歷史包袱,導致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起步比美國和蘇聯晚了許多。儘管有許多仁人志士跨洋過海回來建設我們的祖國,但是到現在為止,這種差距仍然是肉眼可見的。
不過,雖然差距仍然存在,但我國奮戰在航天航空事業一線的各位才俊們卻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以奇蹟般的速度縮小了這種差距。這樣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在大炮被發明出來後,制海權逐漸成為了世界大國爭相奪取的重要權力,甚至為此喊出了「得海洋者得天下」的口號。
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制空權,甚至是制太空權,將成為新一代大國所夢寐以求的重要權利。而各國航空航天就承載著整個國家對於未來的希望。而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沒有數十年,乃至以後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和為此一步步升級匹配的產業體系,不要說制太空權,就連往太空發射點什麼都要看別人的臉色。
而要形成這樣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體系,強大的國力以及調動這樣強大國力的能力就尤為重要。今天和未來的中國人們,既應該感謝現在的航空航天業的從業人員與美國、俄羅斯等大國之間不懈的競爭,也應該感謝幾十年前的第一代領導人們和中國人民一起在艱苦奮鬥中為中國博了一個未來。
不客氣的說,如果在當今世界尚且沒有或者正在航空航天業領域放緩前進的速度,那麼就徹底失去了在未來參與競爭的入場券,永遠失去了團結全世界人民的機會。作為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國家,我們絕不允許在這場競爭還未正式開始之前就失去了競爭的機會。
現在,可以說正是中國在航空航天業乃至其他工業領域高歌猛進的機會。我們手握幾十年工業化積攢的完整體系,擁有幾十年經驗的社會動員能力,以及幾十年科學社會主義指導下的社會治理經驗,在其他國家因為工業化中的某些因素的缺失而停滯不前,因為社會各個集團出現事實性割裂綁架國家利益,因為沒有足夠的社會治理能力而只能原地打轉或者飲鴆止渴的時候,中國應該主動承擔起世界級大國在全球治理方面的責任。正如毛主席在幾十年前期盼得那樣:「把地球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