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抓住機會!天問一號飛出一億公裡,航空航天承載大國夢

2020-09-10 君武大本營

據環球網報導,8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累計飛行一億千米。這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正在不斷向前邁出堅實步伐的重要標誌。儘管,一億千米大概只佔天問一號預計行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從目前天問一號的良好運行來看,我們有理由祝福天問一號按計劃圓滿完成任務。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所以即使天問一號已經按計劃順利飛行了一億公裡,但是現在它距離我們卻仍然只有1075萬公裡左右遠,但這也早在意料之中。事實上,為了節省飛行時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所以一般這種飛行都會提前選擇最合適的時機發射。在這種時機中,萬有引力將不只是阻止天問一號飛向天空的障礙,還將會是把天問一號扔向太空的投手。

由於我國在近代的主要矛盾一直在於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完整國家,由此錯過了許多機會,最終這些錯過的機會成為了我們所背負的歷史包袱,導致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起步比美國和蘇聯晚了許多。儘管有許多仁人志士跨洋過海回來建設我們的祖國,但是到現在為止,這種差距仍然是肉眼可見的。

不過,雖然差距仍然存在,但我國奮戰在航天航空事業一線的各位才俊們卻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以奇蹟般的速度縮小了這種差距。這樣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在大炮被發明出來後,制海權逐漸成為了世界大國爭相奪取的重要權力,甚至為此喊出了「得海洋者得天下」的口號。

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制空權,甚至是制太空權,將成為新一代大國所夢寐以求的重要權利。而各國航空航天就承載著整個國家對於未來的希望。而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沒有數十年,乃至以後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和為此一步步升級匹配的產業體系,不要說制太空權,就連往太空發射點什麼都要看別人的臉色。

而要形成這樣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體系,強大的國力以及調動這樣強大國力的能力就尤為重要。今天和未來的中國人們,既應該感謝現在的航空航天業的從業人員與美國、俄羅斯等大國之間不懈的競爭,也應該感謝幾十年前的第一代領導人們和中國人民一起在艱苦奮鬥中為中國博了一個未來。

不客氣的說,如果在當今世界尚且沒有或者正在航空航天業領域放緩前進的速度,那麼就徹底失去了在未來參與競爭的入場券,永遠失去了團結全世界人民的機會。作為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國家,我們絕不允許在這場競爭還未正式開始之前就失去了競爭的機會。

現在,可以說正是中國在航空航天業乃至其他工業領域高歌猛進的機會。我們手握幾十年工業化積攢的完整體系,擁有幾十年經驗的社會動員能力,以及幾十年科學社會主義指導下的社會治理經驗,在其他國家因為工業化中的某些因素的缺失而停滯不前,因為社會各個集團出現事實性割裂綁架國家利益,因為沒有足夠的社會治理能力而只能原地打轉或者飲鴆止渴的時候,中國應該主動承擔起世界級大國在全球治理方面的責任。正如毛主席在幾十年前期盼得那樣:「把地球管起來!」

相關焦點

  • 國產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路程達一億公裡
    據國家航天局報導,截至今天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距離地球約1075萬公裡。
  • 「天問一號」成就航天夢,BJ90書寫中國車新驕傲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突破了中國航天新裡程。除了九天上的驕人成績,中國智造在陸地上也正在書寫著一段光輝歷史。
  • 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8月28日累計飛行到了一億千米
    我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8月28日的時候,已經成功累計飛行達到了一億千米,這是是一個好消息,也意味著我國距離探測火星的目標越來越近,這讓中國再一次的成為了全球的焦點。天問一號真的是太給國人爭氣了,而再反觀現在的美國,不僅對此束手無策,甚至連自己國內的一些事務都沒能夠解決。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超過一億公裡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消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與地球飛行距離累計超過1億公裡。2020年7.23日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升空。從地球飛往火星,截止到8月28日10時08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與地球距離已經飛行大約一億多公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正常。
  • 「天問一號」刷新中國航天新紀錄,BJ90再次彰顯中國智造硬核實力
    眾所周知,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輝煌成就,令每一位國人自豪。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也已經正式啟用,將投入到「天問一號」及「嫦娥四號」任務中,而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這標誌著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有一次迎來重大突破,令世界矚目。將目光轉向陸地,代表軍工製造最高水平的BJ90以全球頂級資源,和高效率、高品質生產體系,也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在高端發展道路上正在大步邁進。
  • 天問一號為國爭光,美國或將落後太空戰略
    現在的中國已經開始大步地跨向航天大國,美國對此卻束手無策。因為天問一號雖然在快速地朝月球飛去,而我們的地球也以一定的速度在運轉。所以雖然天問一號的飛行距離達到了一億千米,但實際上距離地球的直線距離只有大概一千多萬千米左右。而根據我國航天局的計算,我國的天問一號至少需要飛行4.7億千米才能夠飛到火星。也就是說,現在還有大約五分之四的距離需要我國的天問一號繼續飛行,而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他安全地飛到火星。
  • 天問一號創新高,飛行1億公裡,中國航天事業迎來歷史性時刻
    早在兩千年前,詩人屈原在沅湘之地仰望星空,將滿腹憂思化作一首「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天問》。兩千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為中國行星勘測邁出第一步。
  • 「天問一號」需要飛多遠?
    據了解,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目前,環繞器已完成第三次在軌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天問一號」究竟要飛多遠?剛剛提到了這樣幾個數字: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這些數據究竟有什麼區別,都是如何計算的?要想抵達火星,天問一號究竟又要飛多遠呢?
  • 中國「天問一號」躋身航天先進行列,背後是20年的巨大進步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約五億公裡,如何實現從火星到地球用時最短一直是個難題。人類對太空充滿了好奇,但探索火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和美國就在探索火星上不斷競爭,直到蘇聯解體,這一探索仍未有重大突破,就連俄羅斯也幾乎沒有過成功的探索,在航天領域我國也在努力探索,航天先進行列的「天問一號」背後是我國20年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多語種版《大國工匠》帶你感受航天精神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一場火星探測之旅已經開啟,我國也邁出了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那麼「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 距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又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通過最近一次對天問一號上的設備進行檢測,公眾有機會了解它都帶了哪些設備上火星。首先是火星磁強計,根據介紹這種探測器能夠對火星的磁場強度進行測量,從而為地面上的研究人員提供真實的探測數據。磁場是一顆行星孕育生命、宜居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對火星磁場強度的探測對後續研究火星的演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尤為重要。
  • 距離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通過最近一次對天問一號上的設備進行檢測,公眾有機會了解它都帶了哪些設備上火星。首先是火星磁強計,根據介紹這種探測器能夠對火星的磁場強度進行測量,從而為地面上的研究人員提供真實的探測數據。磁場是一顆行星孕育生命、宜居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對火星磁場強度的探測對後續研究火星的演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尤為重要。
  • 距離地球800多萬公裡,天問一號又要修改軌道,為什麼老是修改?
    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天問一號攜帶了哪些探測設備?通過最近一次對天問一號上的設備進行檢測,公眾有機會了解它都帶了哪些設備上火星。首先是火星磁強計,根據介紹這種探測器能夠對火星的磁場強度進行測量,從而為地面上的研究人員提供真實的探測數據。
  • 一天飛30萬公裡!天問一號已來到823萬公裡外,最近做了什麼
    在前往火星數千萬公裡的漫長旅途中,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不再感到孤單,因為前方有阿聯的「希望號」,後方有美國的「毅力號」。一個月內有三個探測器先後飛向同一個星球,這在人類航天史上還是頭一回,表明人類航天科技又向前邁進一步。
  • 一天飛30萬公裡!天問一號已來到823萬公裡外,最近做了什麼
    在前往火星數千萬公裡的漫長旅途中,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不再感到孤單,因為前方有阿聯的「希望號」,後方有美國的「毅力號」。一個月內有三個探測器先後飛向同一個星球,這在人類航天史上還是頭一回,表明人類航天科技又向前邁進一步。
  • 火星探測器發射一個月,距地球823公裡,天問一號傳回最新消息
    而無論是載人航天技術,還是近些年來發射的探月工程,都具備著自主智慧財產權,這意味著我們在太空領域不會受制於人,這也是我國的科研人員幾十年的努力的最終成果。據海外網報導,在今年4月份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各部件已經於7月14日抵達到海南的文昌發射中心,並期待著最合適的機會進行發射。
  • 天問一號升空,過去草稿上演算火星之路,今天屏幕上見證火星之行
    今日12時40分,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想來探討下:為何「天問一號」是今年難度最大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們應如何看待這次發射在中國航空乃至整個歷史中的意義?對於科技工作者,特別是航天工作者而言,這一年也同樣值得銘記——因為這一年是「國際空間年」——在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35年後,人類首次在全球範圍內慶祝這一物種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作為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我國積極響應這份號召,成立了以宋健國務委員為名譽主任的中國籌備委員會。
  • 我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美歐都發來祝福
    家喻戶曉的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以及典故「萬戶飛天」中的萬戶,被稱為中國航天第一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作為航天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攀升。於23號發射出的天問一號,代表著我國的深空探測,終於邁出了第一步。網際網路新興時風靡一代的火星文,在天問一號發射時,官媒宣傳的文案上派上了用場行星探測起步於火星,火星探測是繼月球探測後的又一重點之一。
  • 我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美歐都發來祝福
    家喻戶曉的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以及典故「萬戶飛天」中的萬戶,被稱為中國航天第一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作為航天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攀升。2020年7月23日12時,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據中科院趙文津院士介紹,這個時候,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最近。「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就要等 2022 年的下一個窗口期。」
  • 高調的「天問一號」發射,低調的中國航天對外傳播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航天大國紛紛祝賀。何以見得,請看推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第一時間通過推特表示祝賀,他在推文中寫到,隨著這次發射,中國步入火星國際科學探索的團體,祝「天問一號」一路順利! 法國國家航天局(又稱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局長樂加勒在推文中寫到,祝賀我們的中國朋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下一站,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