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從地球去往火星的路上註定熱鬧非凡。先是以色列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然後是中國發射了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發射了新一代火星車「毅力號」。其中最受國人關注的莫過於我國的天問一號,它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首顆火星探測器,同時也是我國進行地外行星探測的開山之作,接下來還會有天問系列的探測器問世。
根據消息報導,通過國家航天局的確認,天問一號最新的情況穩定,它攜帶的所有設備都完成了自檢,檢查結果顯示正常運行。據了解,天問一號通過將近一個月的飛行,如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800萬公裡。前幾天它剛完成了第一次軌道修正,接下來它將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
天問一號攜帶了哪些探測設備?
通過最近一次對天問一號上的設備進行檢測,公眾有機會了解它都帶了哪些設備上火星。首先是火星磁強計,根據介紹這種探測器能夠對火星的磁場強度進行測量,從而為地面上的研究人員提供真實的探測數據。磁場是一顆行星孕育生命、宜居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對火星磁場強度的探測對後續研究火星的演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尤為重要。
此外,天問一號還攜帶了中解析度和高解析度的相機,兩種不同解析度的相機將充當天問一號的主要攝影設備,它們將在天問一號逐漸靠近火星的不同階段進行成像。待天問一號著陸探測之後它們又可以對火星地形地貌進行拍攝,為研究人員提供研究材料。除此之外,天問一號還攜帶了礦物光譜分析儀,它將對火星地表的礦物成分和分布進行探測分析。
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進行軌道修正?
由於天問一號要想登陸火星,前期就必須有運載火箭的幫忙。而運載火箭在發射和飛行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比如在發射時會受到發射地天氣的影響,進入太空後會受到地球引力、月球引力等多顆星球引力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工程師無法在規劃飛行路徑的時候就完全將探測器實際路線規劃出來,而是需要通過後期的多次軌道修正來讓探測器不偏道。
其次,隨著天問一號的飛行距離越來越遠,它與地球的通訊延遲越來越明顯了。據了解,天問一號目前與地面上的通訊已經產生了30秒的延遲,這就導致了技術人員需要根據延遲時間來判斷它的實時位置,從而發出指令。因此在天問一號受到其它因素的幹擾下出現軌道偏差,地面人員需要排除信號延遲的幹擾準確修正軌道。
從天問一號的發射看出我國科技發展的特點
天問一號的發射引起了全國上下的矚目,它成功發射至今已經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從最新的檢測情況來看它保持穩定的運行狀態。天問一號作為我國第一艘地外行星探測器,它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航天發展的一個縮影,象徵著中國航天發展穩紮穩打的風格,同時也體現出中國人獨立自主、追求科學創新的精神。
天問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探測器,集合了許多代航天人的心血,反映了一個發展中大國的不容易。幸運的是我國無論是在軍事、經濟、文化還是科技方面,都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趨勢。未來世界格局將可能發生大巨變,中國的發展也會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我國的航天科技發展應該也會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都希望看到月球上、火星上出現中國的探測器甚至是星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