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航天局報導,截至今天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距離地球約1075萬公裡。
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中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其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發展歷程:
2016年1月,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得到國家批准立項,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如果一切順利,計劃將於2020年7-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登陸火星。
2016年8月23日開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面向全球徵集,海內外各界踴躍參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稱及圖形標識作品35912個。經過網絡投票共收穫各地有效投票3278962張。無數優秀創意作品共同塑造了人類對火星探測的美好願景。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2020年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距離較近。火星跟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除此之外,在火星上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正因為這些相似點,通過發射探測器了解火星的狀況,獲得更多信息,以此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變與未來發展。
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抵達火星。目前天問一號已經成功飛行36天,大概明年三月份抵達火星,然後開始準備登陸火星。
探索火星有什麼科研意義?
尋覓水與生命,紅色的火星承載著人類徵服宇宙的夢想。當人類頻頻向火星派出「特約使者」的時候,探索火星的熱潮使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遙遠的宇宙。
火星曾被科學家譽為「袖珍地球」。在這個直徑只有地球一半,但同樣具有許多地球特徵的神秘星球上,人類在尋覓著水與生命的痕跡水的第二故鄉水是生命存在的根基。
在地球以外的所有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火星成為科學家尋找水資源的首選。美歐火星探測器紛紛飛入太空,其核心目的就是採集火星表面上下的土壤、大氣和巖石樣本,找出火星上存在水資源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火星曾經溫暖溼潤,適宜於生物生長。而且火星和地球都有大氣層和一年四季,這些共同點也讓科學家對在火星上找到水分子寄予厚望。生命的第二搖籃對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類最核心的追求,人類在期待與火星生物會面的同時,也在渴望開發出新的生存空間。
目前正在太空進行火星探測之旅有美國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無論火星是否能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對它的探索都將對保護地球有著積極的意義。承載人類徵服外空的夢想追憶古時,人類便將美麗的火星視為外空中神秘的紅色星球,揭開它神秘面紗的夢想從未消失。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漫漫探索之路崎嶇而多彩。從地球這個藍色星球飛往紅色星球的探索旅程成為人類徵服自身,展現科技進步的廣闊舞臺。藍紅兩色星球的相互「問候」仿佛在空間中交織成絢麗的彩帶,承載著人類徵服外空的夢想,搶佔外空有利位置目前已成為各科技大國競爭的最新平臺,天問一號的成功運行,標誌著我國太空探索又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