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科研成果發布

2020-12-02 科學網
中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科研成果發布
多項達國際先進水平

嫦娥一號」數據繪製的三維景觀圖。(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嫦娥一號」攜帶的CCD立體相機。(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繞月探測工程月球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受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授權,於7月16日向外界公布了中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的科學研究成果。

 

從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到2009年3月1日衛星成功受控撞月。經過為期一年零四個月的在軌運行,嫦娥一號搭載的8臺有效載荷共獲得數據約1.37TB,截至2010年2月,獲得經過各種校正後生成的各級數據產品約2.76TB。繞月探測工程月球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介紹說,通過這些探測數據的處理、分析與研究,目前取得階段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

 

一:國際先進的全月球影像圖

 

「嫦娥一號」衛星的CCD立體相機共獲得508軌南北緯70度以內和589軌極區的圖像數據,第一次實現了月球表面的100%覆蓋。製作的「全月球影像圖」在幾何配準精度、數據的完整性與一致性、圖像色調等方面均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歐陽自遠介紹「全月球影像圖」已經在出版社排版印刷,不久將面向全社會發售。

 

二:精度和解析度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和三維月球地形圖

 

採用雷射測高數據製作了解析度為3公裡左右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在精度和解析度上明顯優於美國和日本,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採用三線陣數字攝影測量方法製作的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在數據覆蓋範圍、平面定位與高程精度、空間解析度等方面均優於國際現有全月球數字地形產品。

 

三:重要元素的全月球和局部區域的含量分布

 

嫦娥一號衛星伽馬射線譜儀共獲得了1103軌有效探測數據。地面應用系統對伽馬射線數據進行了處理,優於信號積累實踐的限制,其中只有鈾、釷、鉀等3類元素能夠解譯出全月球分布和含量,鎂、鋁、矽、鐵、鈦等元素只能解譯出區域含量與分布數據。

 

四:月表微波輻射亮溫數據的月球分布

 

嫦娥一號衛星微波輻射計共獲取了1690軌探測數據,多次覆蓋全月球表面。利用3.0GHz、7.8GHz、19.35GHz、37.0GHz四個頻率的微波輻射數據,反演出亮溫,得到全月球亮溫圖,對月壤特性、月壤厚度以及月壤稀有氣體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五: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嫦娥一號衛星攜帶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對月球軌道空間環境進行了探測,其中高能粒子探測器共獲取了1846軌有效探測數據,太陽風離子探測器共獲取了1815軌有效探測數據。目前,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對比研究,對豐富太陽輻射及其與地球磁場和行星(月球)的認識具有特殊的意義。

 

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一號」的科學研究在專利和智慧財產權、月球研究的標準和規範、科學應用研究論文等方面也發揮了重點作用。通過地面應用系統的研製和嫦娥數據的處理,催生了一批標準和規範,初步建立起了我國月球探測和科學數據處理的標準體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嫦娥一號科研成果發布 全月球影像圖國際領先
    本報北京7月16日電(記者餘建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16日對外發布「嫦娥一號」科學研究成果。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探測數據的處理、分析與研究,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其中,根據嫦娥一號衛星數據製作的「全月球影像圖」為國際先進水平。
  •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成功發射,準確進入預定環月工作軌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達到了「一年壽命」的技術要求,共獲得1.37TB的有效科學數據。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一號」繞月科學探測目標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二日電 (記者 周兆軍)中國國家航天局發言人李國平今天晚間在此間向中外媒體宣布,嫦娥一號衛星計劃於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首選發射窗口為十月二十四日十八時左右。  目前,嫦娥一號衛星以及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已轉入發射區,衛星和火箭已完成總檢查,各項測試正常,滿足技術條件要求。
  • 中國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圖)
    中國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圖) 2008年11月12日 16: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11月12日下午,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月球全圖。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據統計,從1959年至2017年年底,人類共發射132個月球探測器,其中美國60個,蘇聯64個,中國4個,日本2個,歐洲1個,印度1個,成功率約為50%。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
  • 回顧「繞」「落」「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
    探月工程作為我國重大科研專項,整個工程階段分為三個階段,俗稱「繞」 「落」 「回」。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並實現首次繞月飛行。 第二步為「落」,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月球車),在著陸器落區附近進行探測。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奔月落月之後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1959年1月2日,蘇聯經歷了「月球計劃」三次任務失敗後,終於成功發射「月球一號」,拉開了人類探月的序幕。據統計,從1959年至2017年年底,人類共發射132個月球探測器,其中美國60個,蘇聯64個,中國4個,日本2個,歐洲1個,印度1個,成功率約為50%。2004年,中國啟動了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邁出了探月第一步。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小標題)嫦娥一號: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布的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 嫦娥四號完成第23月晝工作,嫦娥一號發射13周年
    在此行進路線中,紅外成像光譜儀對一直徑約為30cm的巖塊進行了光譜探測。科研團隊正在對探測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在23個月晝的科學探測中,著陸器上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開展了國際上首次月表實地粒子輻射環境探測,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期刊發表。
  • 「嫦娥一號」完美「答卷」令各國科學家驚嘆
    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向《科學時報》記者介紹,圍繞「嫦娥一號」全球性、總體性、綜合性探測月球全貌和四個科學目標,地面應用系統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對「嫦娥一號」搭載的8臺有效載荷獲取的約1.37TB原始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和研究後,目前已獲得4.2TB月球數據產品和科學成果。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這是一群航天才俊,為達到「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他們針對月球探測衛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三年多來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數傳定向天線研製、衛星熱設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這是一隻高度團結的隊伍,統一決心、統一意志、統一目標和統一行動。
  • 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11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嫦娥一號將繪首張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不論「嫦娥」奔月還是登月,首先要製作一張月球地圖,這是每個制訂探月計劃國家的必答題,有望於本月下旬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也不例外。記者昨天獲悉,該星搭載上海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雷射高度計,將承擔我國首位「探月攝影師」之責,為世人拍下第一幅擁有較高精度的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回顧嫦娥探月之旅
    人民畫報 資料圖  探月工程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工程階段分為三期,  簡稱為「繞、落、回」三步走。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並實現首次繞月飛行。  嫦娥一號拍攝了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  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  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  在嫦娥五號即將發射之際,  讓我們一起回顧「嫦娥」的探月之旅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如果這個過程得到圓滿完成,中國的探月工程「繞、落、回」也將圓滿完成。那麼,中國便實現了對月球從全面、局部、深入的探測,在科學理論、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步,中國探月工程也為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做出了新的貢獻。第一步「繞」。第一步為繞月探測,即在2004—2007年研製、發射繞月探測器。這一階段要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並建立了中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第二步「落」。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供圖  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從此,人類月球探測史翻開新篇章,中國探月工程也邁出一大步。  15年前,即2004年1月,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而「無人月球探測」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如果這個過程得到圓滿完成,中國的探月工程「繞、落、回」也將圓滿完成。那麼,中國便實現了對月球從全面、局部、深入的探測,在科學理論、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步,中國探月工程也為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做出了新的貢獻。 第一步「繞」。第一步為繞月探測,即在2004—2007年研製、發射繞月探測器。這一階段要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並建立了中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第二步「落」。第二步為落月探測,即在2007—2013年研製和發射落月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