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完美「答卷」令各國科學家驚嘆

2020-11-23 南方新聞網

  質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圖和月球標準基礎地圖、精度和解析度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從2007年順利升空至今,「嫦娥一號」一直是一顆舉世矚目的耀眼「明星」,而隨著各項科學探測數據和成果陸續出爐,各國科學家對「嫦娥一號」的關注程度有增無減。

  6月3日,世界各國航天局代表、國際月球探測項目專家等,趁首屆世界月球會議在北京召開的契機,專程來到設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一睹「嫦娥一號」各項科學成果的風採。

  「『嫦娥一號』的科學研究成果必將為世界各國後續的月球探測工作作出重要貢獻。」歐空局秘書長、國際月球探測工作組執行主任伯納德·福音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天,國家天文臺和地面應用系統給每位到訪參觀的各國代表贈送了一套「嫦娥一號」科學探測數據刻錄光碟。

  「這份禮物很重要,意義特殊!」伯納德·福音手持光碟對記者說。

  「嫦娥一號」交上完美「答卷」

  6月3日,置於地面應用系統運控中心的一臺會發光的月球儀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

  「這是中國自己的月球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嫦娥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告訴《科學時報》記者。

  2003年,中國探月工程的研究工作剛剛開始時,他們曾使用美國的月球高程數據做了一個月球儀作為禮品。由此,李春來有了一個心結:「我們一定要用『嫦娥一號』的科學數據做一個中國自己的月球儀。」

  現在,這個心結終於被打開。

  「這是利用『嫦娥一號』獲取的全月球CCD圖像數據和數字高程數據,經融合處理後製作而成的,所以它既能清晰地展現構造紋理信息,又能表達月表的地形起狀況。」李春來介紹,為了做這個月球儀,他們花了大半年時間。

  「月球儀只是『嫦娥一號』部分科學數據研究成果的一個形象展示。」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向《科學時報》記者介紹,圍繞「嫦娥一號」全球性、總體性、綜合性探測月球全貌和四個科學目標,地面應用系統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對「嫦娥一號」搭載的8臺有效載荷獲取的約1.37TB原始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和研究後,目前已獲得4.2TB月球數據產品和科學成果。

  一是利用CCD立體相機獲得的313軌南北緯70°以內和276軌極區的圖像數據,綜合589軌的數據製作出迄今為止國際上變形程度最低、位置精度最高、圖像色調最一致和空間覆蓋最完整的全月球影像圖,將成為新的月球「標準像」——月球基礎地圖。

  二是利用雷射高度計獲得的約912萬個月表測高數據,做了解析度為3公裡左右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同時利用覆蓋全月球的「嫦娥一號」立體相機三線陣CCD數據,解算了全月球的地形數據,製作了全月球500米解析度的三維數字地形產品。這是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全月球三維地形數據。

  三是利用伽馬射線譜儀獲取的1103軌有效探測數據,獲得了鈾、釷、鉀的全月球含量分布圖和另外5種元素的局部含量分布。

  四是在太陽活動比較強烈達到A1級的背景下,利用X射線譜儀獲得了月球局部地區鎂、鋁和矽的含量與分布圖。

  五是利用幹涉成像光譜儀共獲得的706軌有效探測數據,目前已獲得月表覆蓋範圍32個譜段的光譜分布圖。匯集綜合伽馬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和幹涉成像光譜儀的探測數據,研製出全月球的主要礦物和主要巖石類型的分布圖。

  六是利用微波輻射計共獲取的1690軌探測數據,獲取全月球4頻段月表微波輻射亮溫數據,目前已處理得到全月球不同光照條件的微波輻射亮溫數據,初步反演出全月球土壤層的電磁特徵、月壤層厚度並估算月壤層中氦-3的資源量。

  七是利用攜帶的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對月球軌道空間環境進行了探測,獲得近月球行星際空間、月球尾跡區、地球磁鞘和地球磁尾區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的成分、能譜、通量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數據,發現太陽風離子的反射現象和月球的日夜交界面太陽風離子的加速特徵。

  「截至目前,『嫦娥一號』的科學研究工作應該說交出了比較完美的答卷。」歐陽自遠說。

  參觀國家天文臺和地面應用系統後,伯納德·福音在評價「嫦娥一號」的科學成果時表示:「能親眼看到『嫦娥一號』完成了如此漂亮的全月圖,還有雷射高度計等一系列有效載荷的的科學數據研究成果,確實讓人很震驚。」

  伯納德·福音還說,這些科學數據對開展下一步月球探測工作,如尋找月球上可能被使用的資源以及將來選擇著陸區域等有重要意義。

  國際行星學會主席Steve Durst也向《科學時報》記者表示,「嫦娥一號」的科學成果很全面,「這些數據將為以後的工作,如『嫦娥二號』等作準備」。

  深入研究工作仍在開展

  「經過一年多對『嫦娥一號』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也有許多工作仍在不斷摸索中。」李春來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李春來向記者舉例說,月球的一些基礎數據,比如月球「大地水準面」、坐標系、經緯度、月表最高點和最低點等基本數據,各國和不同領域並不統一,因此有不同的數據。隨著探測數據的增加和精度的提高,月球的基礎數據越來越精確,大家的認識越來越統一,嫦娥工程的研究成果將對這些基礎問題繼續作出貢獻。

  李春來說:「這些都是基礎性工作,但很重要,如果標準不統一,以後無法在一個平臺上作對比研究。」

  李春來說,「嫦娥一號」是我國第一次系統、深入地開展月球科學研究和數據應用。地面應用系統的研製和嫦娥數據的處理,催生了一大批標準和規範,初步建立起了我國月球探測和科學數據處理的標準體系。目前,已初步完成13項國家標準草案的整理工作。

  「這些標準規範都將作為今後探月工程科學數據研究工作的『尺子』。」李春來說。

  李春來同時介紹,「嫦娥一號」的系統科學研究成果雖然已經陸續發布,不過這並不代表「嫦娥一號」科學研究工作的結束。

  「此後還將繼續開展綜合研究和深化研究工作。」李春來介紹。

  例如,地面應用系統將進一步利用光譜數據解譯月表礦物和元素的含量分布;在已獲全月球不同光照條件的微波輻射亮溫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演月壤厚度,評估氦-3資源。此外,地面應用系統正在把「嫦娥一號」上CCD相機獲得的月球影像數據與雷射高度計獲得的月面高程數據進行融合,繪製更精確的全月球三維地圖。

  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的科學研究數據已經全部上網,希望能吸引更多感興趣的科學家開展深入研究,更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嫦娥一號」衛星科學數據的價值。

  國際合作雖難但仍在積極推動

  根據探月工程科學數據發布政策,從2008年8月開始,「嫦娥一號」數據正式對外發布。截至2010年2月,向國內大學、科研單位,包括港澳和國外機構共32個單位,發布了「嫦娥一號」8種有效載荷獲得的所有科學探測數據。

  自2007年11月底接收到「嫦娥一號」數據後,地面應用系統即向各載荷研製單位提供了原始探測數據和工程數據,用於在軌測試、儀器性能分析和數據處理方法改進。

  「希望組織全國力量,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歐陽自遠說。

  據悉,數據發布一年半以來,包括有效載荷研製單位在內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組織對「嫦娥一號」數據進行了系統研究,科研和應用成果已大量湧現。

  「還有許多高校和其他科研單位發表了許多相關研究成果,我們還沒來得及統計。」開展「嫦娥一號」科學數據研究的科研人員在逐步增多,這是令歐陽自遠倍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6月3日那天,共有13個國家拿到了「嫦娥一號」的數據。而在此之前,地面應用系統的網站上早已設立「探月工程數據發布系統」,全部數據都可免費向申請人提供。

  在歐陽自遠心中還有一個願望:希望各國的科學家能在月球探測的科學研究方面開展國際合作。

  基於航天工程的特殊性,歐陽自遠坦言,相關國際合作的開展並非易事,「難也要積極推動」。

  事實上,有此想法的並非歐陽自遠一人,伯納德·福音在談到「嫦娥二號」的工作時就認為,中國可以考慮和其他國際月球探測任務,如SMART1、LRO、月亮女神等,開展合作、對比研究,分享數據,作出科學成果。

  「現在世界又掀起了探月高潮。下一步,大家都將討論在不同區域著陸的問題,研究月球車、月球基地以及月球資源利用等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建立國際聯合組織,來共同處理這些問題。」伯納德·福音說。

  Steve Durst則正積極推動一項月球探測的國際合作計劃——成立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ILOA)。

  該協會以夏威夷為基礎,通過在月球極區建立天文臺,旨在拓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和觀測。

  Steve Durst說,月球探索是最好的國際合作工作,儘管難以開展,但他相信合作一定會慢慢推動起來。

  事實上,他發起籌建的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的計劃,已得到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積極響應。作為Steve Durst的好友,歐陽自遠也成為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董事會成員。張巧玲

(本文來源:科學時報)

(編輯 楊智明)

相關焦點

  • 別忘點讚|2020中國科技交出的完美答卷
    別忘點讚|2020中國科技交出的完美答卷 企業 來源:財訊網      時間:2021-01-01 10:51:17 2020年,國內全民動員全線抗疫,國外對中國口誅筆伐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就包括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等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研發的4個科學載荷。美國宇航局月球探測軌道(LRO)小組在嫦娥四號發射前與嫦娥四號的工程隊科學家進行了密切溝通,商討利用美方LRO衛星對月球軌道上LRO衛星進行觀測,以開展科學研究。因此,美方向中方提供了LRO衛星的軌道數據,中方為LRO小組提供了著陸時間和著陸地點。同時,中國宇航局也表示,願意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以及太空探索愛好者一起努力,探索太空的奧秘。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 「天問一號」不負眾望,發射一周後傳來喜訊!令各國羨慕不已
    而我們中國,7月23日12時41分,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開啟了我國火星探測的第一步!飛向太空一周後,中國火星探測器傳回一張照片,令世界各國沸騰不已!
  • 「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各國發來賀電,馬斯克:非常振奮人心
    北京時間7月23日中午12: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升空!開啟了我國「探火」任務的序章,中國航天工程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隨後,包括美俄等國航天局在內的世界各國發來賀電,祝賀「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特斯拉CEO,執掌龍飛船的馬斯克也表示:非常振奮人心!
  • 中國再次傳來好消息,嫦娥四號成全球焦點,或讓各國直豎大拇指
    對於這一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一瞬間中國就馬上成了國際熱議的話題,每一個探月器的成功運行對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榮耀,而嫦娥四號已然進入了第22個月晝工作期,由此可見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每一個衛星的月晝周期都是十分難以控制的,而嫦娥四號都要面臨第22次月晝工作,足以見得其是多麼的優秀。在其進行工作的這一時期,嫦娥四號將會與&34;月球車進行密切的交流合作,為中國解密更多來自月球的奧秘,幫助中國的科學家取得更加有效的研究信息。
  • 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歐陽自遠談嫦娥背後的故事
    嫦娥二號原本是一號的備份星,假如嫦娥一號發射失敗了,它就會被用來再做一次嘗試。自從嫦娥一號成功上天后,探月工程的科學家便開始討論改變嫦娥二號的使命,使之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
  • 亮相央視 川北大木偶與「嫦娥一號」研發科學家互動
    (記者 楊曉江)(原標題:中秋夜《龍門傳說》驚豔北京)相關新聞亮相央視中秋特別節目川北大木偶與「嫦娥一號」研發科學家互動9月15日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當天,在央視中秋晚會開播前,央視將呈現一臺精彩的「豐收季節團圓時 央視中秋特別節目」。
  • 「嫦娥一號」測得月球最高點海拔9840米(組圖)
    這是中國科學家根據「嫦娥一號」的科學數據測量得出的結果。在「嫦娥一號」得出這一結論之前,1994年美國克萊門汀月球探測器曾得出月球最高點為8000米的結論14年來,人類的認識一直停留於此,而「嫦娥一號」打破了人類14年來的膚淺認識。
  • 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11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對此,「嫦娥二號」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先驗證了一部分關鍵技術,又對預選降落區域進行了探測。隨後於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軟著陸,這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回」為第三期。未來,我們的航天員不能當滯留的「嫦娥」,而要隨探測器返回地球。同時,科學家也需要在地球對月球樣本進行分析。因此,這個階段需要可以把月球車採集到的樣品帶回來的技術。
  • 歐陽自遠回首首席七年心路歷程: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
    CFP/圖 嫦娥二號原本是一號的備份星,假如嫦娥一號發射失敗了,它就會被用來再做一次嘗試。自從嫦娥一號成功上天后,探月工程的科學家便開始討論改變嫦娥二號的使命,使之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 在外人看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一帆風順。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新華社西昌11月29日電(記者李宣良、王經國、餘曉潔)即將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將實現中國探測器首次在地外天體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從2007年到2013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實現了「三級跳」。
  • 嫦娥一號將繪首張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不論「嫦娥」奔月還是登月,首先要製作一張月球地圖,這是每個制訂探月計劃國家的必答題,有望於本月下旬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也不例外。記者昨天獲悉,該星搭載上海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雷射高度計,將承擔我國首位「探月攝影師」之責,為世人拍下第一幅擁有較高精度的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 背景資料: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過程2007年10月24日(發射日)18:05:04: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8:07:嫦娥一號發射升空跟蹤正常。
  • 吳志堅:嫦娥一號、二號所獲探測數據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新聞辦於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中國天舟一號在太空「放油」,令各國坐立不安,美國:快停下
    中國天舟一號在太空「放油」,令各國坐立不安,美國:快停下,世界各國在不斷探索的同時,積極發展航天事業。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取得了新的突破,並不斷給世界航天航空提供了力量。最近,我國自行開發的「天舟一號」圓滿完成了任務,向宇宙「加油」。此舉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之路
    十一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我們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戚鐵磊 發表於 2020-11-24 10:27:21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