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三號完成三大科學目標 港澳臺科學家均有參與
記者:嫦娥三號已經成功著陸,並完成了著陸器與月球車的分離與互拍,請問今後著陸器與月球車分別將進行哪些科學探測,有什麼樣的特點?香港科研機構參與了哪些探月工程的聯合研製工作?還有一個問題,嫦娥三號獲得的這些數據和科學成果是否可以供兩岸三地的學術機構共享?謝謝。 吳志堅:請鄒永廖先生回答。
-
嫦娥系列探測器(1/8)科普下
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團隊參與了嫦娥三號地形地貌相機指向機構的研製。國防科工局制定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科學數據的發布政策,把科學數據分A、B、C三類進行管理。A類數據由直接參與研製的單位及相關人員獲取;B類科學家應用委員會成員獲取;C類全世界的科學家用戶和科學愛好者共享。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然而,由於衛星軌道控制「非常精準」,嫦娥一號只實施了一次中途修正。 進入環月軌道後,嫦娥一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2008年11月12日15時05分,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
我國火星探測器或明年發射,玉兔號數據會向全世界開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3日在北京透露,明年中國將發射火星探測器,實現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資料圖:第一月晝期間的嫦娥四號 新華社同時吳偉仁表示,玉兔號狀態良好,正向西北方向前進,會保障安全,數據會向全世界開放。
-
嫦娥二號探月解析度比嫦娥一號提高數倍
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改進了有效載荷性能,提高了對月探測精度,完成4類科學探測,即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由嫦娥一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同時還將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以及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嫦娥二號 小行星探測的先遣兵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試驗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衛星軌道設計、導航控制、熱控、X波段測控、微小相機視頻成像等各技術驗證項目,均按程序飛行並次次成功。
-
天問一號明天出發,嫦娥二號正在深空等著它!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小夥伴就會發出疑問,天問一號是火星任務,怎麼扯上嫦娥二號了?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小編認為是對太空飛行器飛控技術的一個驗證,為將來後續探月工程做技術鋪墊,這個未來我們再說,今天主要是談一談它的支線任務——深空探測。嫦娥二號成為第一個深空探索的節點有兩個!
-
「嫦娥一號」完美「答卷」令各國科學家驚嘆
質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圖和月球標準基礎地圖、精度和解析度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從2007年順利升空至今,「嫦娥一號」一直是一顆舉世矚目的耀眼「明星」,而隨著各項科學探測數據和成果陸續出爐,各國科學家對「嫦娥一號」的關注程度有增無減。
-
從北大荒走出來的「嫦娥二號」總設計師
1986年被分配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502所,2004年被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和指揮。2006年獲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獲第六屆航空航天月桂獎「技術先鋒獎」。「嫦娥」奔月成就技術先鋒2010年11月15日晚21點,珠海電視臺演播廳「第六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現場。
-
嫦娥二號探月_中國網
2010-10-01 15:08:02中國網: 嫦娥一號衛星重2.35噸,嫦娥二號衛星比一130公斤,為2.48噸。所增重量幾乎全部為燃料。嫦娥一號衛星攜帶8臺探測設備,嫦娥二號攜帶7臺設備,經過一期工程的探測,成像光譜議的數據已經足夠,因此嫦娥二號衛星將它去掉。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中國深空探測任重道遠
記者: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您的身份也從副總設計師變成了總設計師, 「嫦娥二號」和「嫦娥一號」有什麼不同? 黃江川:「嫦娥一號」是中國航天深空探測的起點,我國的探月工程分三期,簡單說是「繞、落、回」。「嫦娥一號」是探月一期工程,已經獲得了圓滿成功。
-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成功發射,準確進入預定環月工作軌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達到了「一年壽命」的技術要求,共獲得1.37TB的有效科學數據。
-
「玉兔二號」月球車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讓路
記者今天(6月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第十八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月球車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讓路,配合「天問一號」任務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科學載荷並未開機,原地待命。
-
嫦娥三號:中國航天迄今最難任務
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圓滿完成了「繞月」使命,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是嫦娥三號「先導星」,為嫦娥三號的發射積累必要的基礎和經驗。 具體來說,嫦娥三號的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軟著陸,驗證月球軟著陸自動控制技術。 ——實現巡視器釋放分離與轉移,進行月面行走,驗證月面巡視和遙操作技術。
-
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歐陽自遠談嫦娥背後的故事
嫦娥二號原本是一號的備份星,假如嫦娥一號發射失敗了,它就會被用來再做一次嘗試。自從嫦娥一號成功上天后,探月工程的科學家便開始討論改變嫦娥二號的使命,使之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對此,「嫦娥二號」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先驗證了一部分關鍵技術,又對預選降落區域進行了探測。隨後於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軟著陸,這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回」為第三期。未來,我們的航天員不能當滯留的「嫦娥」,而要隨探測器返回地球。同時,科學家也需要在地球對月球樣本進行分析。因此,這個階段需要可以把月球車採集到的樣品帶回來的技術。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在嫦娥四號落月之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4顆月球探測器,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以及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即嫦娥5T,它們飛越38萬公裡的地月距離,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中前兩步即繞月、落月的任務目標。 在如今這個關鍵節點,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特此梳理我國探月工程走過的15年。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美蘇兩國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向月球進軍。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於2004年正式開始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活動。這是我國在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的又一個重大的航天項目。
-
總師介紹嫦娥二號與嫦娥三號現狀 嫦娥四號2018年登月球背面
嫦娥二號與嫦娥一號任務條件對比 。(新華社 發)■嫦娥二號成人造太陽系小行星 2020年回地球附近還記得2010年10月1日發射的嫦娥二號衛星麼?它還在超期服役,還在飛。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1日告訴記者,嫦娥二號已經成為太陽系的小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行。「嫦娥二號表現優異,大約會在2020年前後回到地球附近。」葉培建說。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回顧我國的探月曆程,在月球探測正式立項之前,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展了十多年的前期準備工作,可謂是「十年磨劍」。第三步為採樣返回探測, 即在2013—2020年研製和發射採樣返回器到月球表面特定區域進行分析採樣, 然後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進行詳細研究。 「繞」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1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由長徵三號甲火箭送入太空,並於2007年11月20日傳回所拍攝的第1幅月面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