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系列探測器(1/8)科普下

2020-09-05 締約萌新

嫦娥五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將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中文名

嫦娥五號探測器

外文名

Chang&34;四器」組成。

根據計劃安排,2020年,長徵五號系列火箭將執行3次發射任務。在長徵五號B首飛後,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長徵五號火箭還將迎來第五次發射,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月球,實現對月球表面的採樣返回。

嫦娥六號探測器


嫦娥六號探測器,是嫦娥探月計劃第六個探測器。

2017年1月報導,按國家航天局對未來月球探測的規劃,中國設想未來五年、十年開展兩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的探測。歸納起來,就是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其中包括2020年左右,發射嫦娥六號等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極區採樣返回。

中文名

嫦娥六號探測器

外文名

ChangE 6 satellites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狀態

正在研發

目的

探測和地質布景勘測

地位

嫦娥探月計劃第六個探測器

發射時間

2020年左右

發射地點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簡要概況

2013年12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任務整個過程做到了「準時發射、精確入軌、安全著陸、可靠分離、成功巡視」,表現非常完美。任務為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的嫦娥五號研製進展順利,預計於2017年前後完成探測器研製並擇機發射。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務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來執行。三期的任務難度更大,將突破包括月面的起飛技術、月面的採樣封裝技術、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技術以及返回地球的高速再入返回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

2018年10月1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中國願意與各國開展航天合作,將在嫦娥六號的軌道器和著陸器上為國際合作夥伴提供10公斤的載荷。

主要任務

嫦娥六號的第一個科學方針是展開著陸點區的描摹探測和地質布景勘測,獲得與月球樣品相關的現場闡發數據,創建現場探測數據與實驗室闡發數據之間的聯繫。重要包含:著陸區的地形地貌探測:採樣點四周描摹與布局機關特性;撞擊坑的描摹、巨細與散布等。物資成份探測:採樣點的物資成份特性;月壤物理特徵與布局;月殼淺層的溫度梯度探測等。第二個科學方針是對返回高空的月球樣品進行體系、持久的實行室研究,闡發月壤與月巖的物理特徵與布局機關、礦物與化學構成、微量元素與同位素構成、月球巖石構成與演變進程的同位素春秋測定、宇宙輻射與太陽風離子與月球的互相感化、太空風化進程與環境演變進程等,深入月球成因和演變汗青的研究。

第二個科學目標是對返回地面的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與月巖的物理特性與結構構造、礦物與化學組成、微量元素與同位素組成、月球巖石形成與演化過程的同位素年齡測定、宇宙輻射與太陽風離子與月球的相互作用、太空風化過程與環境演化過程等,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嫦娥五號和六號將共同完成中國探月三期工程「回」的任務,即實現月球採樣後自動返回。它們將帶著「四件套」升空,分別是月球著陸探測器、月面巡視器、月面上升器和軌道返回器。

要實現中國第一次月球採樣返回,需要突破很多技術,如樣品採集技術、月面上升起飛技術、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技術等,因為是高速返回,還需要突破載錄技術等。

據了解,採樣方面,不僅要採獲月球表面的月土,還要打孔,從2米底下的月球土層中取出不同深度的材料,拿回地球,因此嫦娥五號上還將攜帶鑽機。

最新進展

8臺科學儀器5臺已開工

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昨天表示,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各攜帶4臺科學儀器,用於在月亮上觀天、看地和測月。

著陸器上的降落相機在嫦娥三號降落過程中已開展工作,從距離月面3公裡左右到降落月面過程中在不同高度拍攝照片。12月16日9點半左右,月基光學望遠鏡開機,圖像清晰。8臺載荷中已有5臺陸續開機工作。鄒永廖介紹,「我們用月基光學望遠鏡開展巡天觀測,對一些有價值的天體進行長時間觀測,以對天文學最基礎的在強磁場和強引力場下的物理過程技術進行研究,這是在科學上未來要開展的。」

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與巡視器全景相機相互合作完成了兩器互拍,並從月球傳回了五星紅旗的生動畫面。巡視器測月雷達15日晚打開,獲取月壤層30米和月表淺層100米的精細結構。

鄒永廖表示,接下來,巡視器上的紅外成像光譜儀將進行巡視區月表紅外光譜分析和成像探測。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將對月表物質主量元素含量進行現場分析。它們共同對巡視區能源和礦產資源進行綜合研究。著陸器上的極紫外相機將在30.4納米波段觀測地球等離子體層。

科學成果

嫦娥部分科學數據世界共享

鄒永廖表示,探月工程實施以來,港澳臺科學家積極參與。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團隊參與了嫦娥三號地形地貌相機指向機構的研製。國防科工局制定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科學數據的發布政策,把科學數據分A、B、C三類進行管理。A類數據由直接參與研製的單位及相關人員獲取;B類科學家應用委員會成員獲取;C類全世界的科學家用戶和科學愛好者共享。在數據研究期間,作為承擔工程地面應用系統任務的國家天文臺負責數據的接收、處理、應用和研究,向這些科學家發布了超過50個TB的數據,有300多個用戶和研究團隊進行數據收集。數據已經向全世界公布了,任何人可以在網上直接下載嫦娥一號和二號的數據。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在談到探月工程國際合作問題時也表示,嫦娥一號、二號所獲得的科學探測數據是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的。在一期工程中中國與歐空局開展測控合作,相互交換了智慧一號和嫦娥一號的科學探測數據;在二期工程中與歐空局測控合作方面,歐空局提供了一個飛控中心、三座測控站來參與嫦娥三號的任務;在三期工程中國際合作會更加廣泛。

熱點回應

探月意在帶動技術發展

國內一些網友認為,我國探月工程是花架子,花了很多錢但沒有太多實際用處。同時,國際上也有人認為,中國探月是想稱霸太空。

對此,吳志堅表示,我國實施探月工程是遵循我國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貫宗旨,在具備開展航天活動基本的物質條件、技術條件以及經濟許可的條件下所做出的選擇。目的是要從科學角度了解月球,同時發展我國的航天技術,帶動相關高新技術的發展。探月工程在航天工程技術方面要逐步突破環繞月球探測技術、月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技術、自動採樣返回技術,通過這些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探月科學和工程體系;同時,為未來開展深空探測逐步積累技術基礎。

吳志堅表示,探月工程所帶來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技術、深空探測和通信技術、遙科學技術、光電技術、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對於我國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未來行動

2017年前後從月球採樣返回

中國探月工程規劃為「繞、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包括嫦娥二號、三號、四號共三次任務。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包括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兩次任務,已於2011年立項。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介紹,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後,探月工程將轉入三期,主要目標是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執行這一任務的嫦娥五號研製進展順利,預計於2017年前後完成研製並擇機發射。

對於嫦娥四號,吳志堅解釋稱,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後,工程技術人員正在考慮對它進行適應性改造,對它的工程和科學目標進行優化,使它能夠為嫦娥五號的任務驗證部分關鍵技術。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務是要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它的任務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來執行。

據了解,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難度更大,突破的關鍵技術很多,包括探測器月面起飛、月面採樣封裝、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以及返回地球的高速再入返回等技術,吳志堅稱,這些對於我國來講都是以前沒有做過的。

他同時表示,探月工程三期任務的完成也不會意味著我國探月工程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的起點。「探月工程三期之後的規劃還在研究中。此外,我國的深空探測經過多年討論研究論證已經有了共識,科學界已有初步設想,相關方案正在研究中。」

在國外建深空探測站勢在必行

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國後續的深空測控能力要比現在已經達到的6400萬公裡遠得多。

周建亮透露,嫦娥二號探測器已成為圍繞太陽飛行的小行星,它距地球的距離已經超過了6400萬公裡,這個探測器仍然處在深空站的監控下。深空探測真正能夠延伸到多遠的距離,是由探測器和地面設備共同作用的結果。立足於現在的兩個深空站,再加上未來的深空探測器的配合,後續的深空測控能力要比現在已經達到的6400萬公裡遠得多,我國的深空探測能力將不斷增強。

周建亮還透露,中國已經建成兩個深空站,一個是佳木斯深空站,一個是喀什深空站,充分利用了中國國土的東西縱深,即使這樣,對深空探測器的測控跟蹤也不能做到全天候覆蓋,每天也會有8-10個小時跟蹤的盲區。為彌補測控盲區,做到全天候的跟蹤覆蓋,中國在國外建立新的深空站,實現對未來深空探測的全天候的測控跟蹤,這樣的建設勢在必行。

嫦娥七號





嫦娥七號,是中國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任務的探測器。

2020年8月27日,中國嫦娥七號將著陸月球南極。

簡要概況

2019年1月14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會上表示,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划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一是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月背還是正面;二是嫦娥七號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任務;三是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1]

最新進展

2020年8月27日,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將實現在月球南極著陸,開展極區環境與資源勘查,嫦娥七號17臺載荷擬開展競爭擇優。



嫦娥八號

嫦娥八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中國第四個實施無人取樣的返回太空飛行器。未來,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實驗。

中文名

嫦娥八號探測器

外文名

ChangE 8 satellites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研製單位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目前狀態

研製中

發射火箭

長徵五號

發射時間

待定

發射地點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組  成

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

性  質

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2019年1月14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會上表示。「未來,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實驗。」

吳豔華稱,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划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一是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月背還是正面;二是嫦娥七號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任務;三是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PS。

回顧篇















相關焦點

  • 科普知識------太空探測器2(中國)
    」任務,運載火箭和探測器已轉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現場。我國首輛月球車——嫦娥三號巡視器定名為「玉兔號」。  嫦娥三號月球車設計質量140千克,以太陽能為能源,能夠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攝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極限溫度等極端環境。月球車具備20度爬坡、20釐米越障能力,並配備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科學探測儀器。
  • 與中國航天「零距離」——走進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
    臺海網9月1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傘、艙外航天服等航天珍貴實物,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長徵運載火箭等太空飛行器模型公開亮相;依託VR、AR、3D等先進技術的互動展示展品,特色鮮明的航天文創產品……18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活動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 科普知識------太空探測器3(瑞典-SMART-1)
    名稱:SMART-1(小型先進技術研究任務1號)製造商:瑞典空間公司(SSC)發射日期:2003年9月27日發射地點:法屬蓋亞那,庫魯軌道:471公裡×2880公裡(293英裡×1790英裡),軌道傾角90.06°運載火箭:阿麗亞娜5號      有效載荷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嫦娥五號,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計劃由中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將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 史上最全大盤點,都有哪些探測器飛出了太陽系?(下)
    20世紀70年代末,太陽系的四大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會運行到一個特殊位置,即「行星連珠」。宇宙探測器沿特定軌道飛行,不僅能依次探測四大神秘的外行星,還可以巧用各大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 「挖土機」開工大吉!
    (下同) 穩穩地,「仙女」降臨月宮。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兩天的月面工作。 北京時間今天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挖土機」開工大吉
    圖說: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來源/國家航天局(下同)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兩天的月面工作。北京時間今天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月球「挖土機」,開工大吉!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
    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目前,正在預選區域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這八大知識點你應該知道
    長徵五號火箭(俗稱「胖五」)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25噸,地火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6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8.2噸。 從原理上講,採用多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發射探測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看探測器有多重,二是看探測器要飛往哪裡。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嫦娥五號的情況:本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整體重約8.2噸,目的地是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剛好能夠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
  • 【科普知識】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
    【科普知識】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 精準平穩 抓住唯一機會成功來到月球 要想從月球取回包裹,第一個難點就是來到月球,這一路不簡單,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12月1日10點57分,從距離月面約15公裡的地方開始主動減速,此後經過快速調整、接近、懸停臂障、緩速下降和最後2米多的自由下落,11點11分,成功落月。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一文解決你心中所有的問號
    長徵五號火箭(俗稱「胖五」)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25噸,地火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6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8.2噸。 但是,執行本次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非長徵五號莫屬。這是為什麼呢? 從原理上講,採用多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發射探測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看探測器有多重,二是看探測器要飛往哪裡。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嫦娥五號的情況:本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整體重約8.2噸,目的地是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剛好能夠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
  • 科普知識------衛星(1)
      高分七號衛星是高分系列衛星中測圖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不僅具備同軌道前後視立體成像能力及亞米級空間解析度優勢,還能利用雷射測高儀獲得的高精度高程信息,大幅提升光學立體影像在無控條件下的高程精度,實現我國民用
  • (俄媒看中國)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期待中國分享月壤數據
    【俄羅斯龍報特約記者春夏編譯報導】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俄羅斯(蘇聯)對中國此次航天發射任務十分關注,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
  • 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是德州人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在舉國歡騰、普天同慶之時,你可知道,擔任這次任務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五號探測器
  • 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奔月一年了!一起回顧自豪時刻
    2018年12月8日,承載著中國人探月夢想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從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奔向神秘的月球背面。在經歷了26天的太空飛行後, 2019年1月3日,中國人研製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降落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內預定的著陸區。人類第一次近距離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論壇現場(上海科技館供圖)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周洪)12月17日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後科研攻關的故事。
  • 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任務於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實施,包括中繼星和探測器兩次任務。今年5月21日,「鵲橋」中繼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使命軌道,目前狀態正常。
  • 美探測器拍下「嫦娥」、「玉兔」照片[圖]
    原標題:美探測器拍下「嫦娥」、「玉兔」照片[圖]   這張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拼版照片顯示的是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到的月面圖像(上)與美國「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到的月面圖像。黃色箭頭指示的是兩張照片中隕坑的對應位置,紅線指示的是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圖像的大概視角範圍。
  • 快手直播「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打造周期化航空航天品牌
    11月23日晚,我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將實施第三步——「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於當晚發射升空,並執行月面取樣返回任務。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航天進程,本次「嫦娥五號」發射,快手官方帳號「快手航空航天」(ID:40300172)將首次以現場直播+解說的形式參與此次探測器發射活動。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