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央視 川北大木偶與「嫦娥一號」研發科學家互動

2020-11-23 四川在線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主辦,中國評劇院承辦的「南方戲曲演出季」於8月25日拉開帷幕。此次演出季為期兩個月,來自南方10個省(市、自治區)的16臺劇目將集中亮相京城舞臺。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川北大木偶《龍門傳說》將於9月15日和16日晚在中國評劇院進行匯演。

《龍門傳說》是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根據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鯉魚跳龍門」創作。該劇分為「魚躍龍門」、「桑園驚夢」、「再躍龍門」、「水府認父」、「幽泉借斧」、「劈山疏流」六場,場面宏偉、唯美大氣,展現了嘉陵江流域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

四川省大木偶劇院院長唐國良介紹,《龍門傳說》是一臺具有優秀民族藝術特質的木偶劇,此次受邀參加「南方戲曲演出季」的匯演,是《龍門傳說》第一次進京演出。據了解,此次演出季匯集了南方各個劇種的優秀劇目,包括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花鼓戲《我叫馬翠花》、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黃梅音樂演唱會·唐詩宋詞》等。《龍門傳說》是四川受邀的參加匯演的兩齣大戲之一。

唐國良告訴記者,《龍門傳說》此次亮相京城舞臺,81歲高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泗元將親自上陣,操演劇中的「王大爺」。「本次演出,木偶劇院60多名演員齊上陣,匯聚了老中青少四代傳承人,其中年齡最小的演員只有16歲。」唐國良說,9月15日、16日將連續在中國評劇院演出兩場。(記者 楊曉江)

(原標題:中秋夜《龍門傳說》驚豔北京)

相關新聞

亮相央視中秋特別節目

川北大木偶與「嫦娥一號」研發科學家互動

9月15日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當天,在央視中秋晚會開播前,央視將呈現一臺精彩的「豐收季節團圓時 央視中秋特別節目」。記者了解到,川北大木偶劇《千裡共嬋娟》將亮相特別節目,還將與參與設計研發「嫦娥一號」的5位科學家進行互動。

四川省大木偶劇院工作人員陳建平告訴記者,在央視中秋特別節目上,川北大木偶將有10多分鐘的亮相。節目一開始,先是邀請參與設計研發「嫦娥一號」的5位科學家上臺,講述「嫦娥一號」設計背後的故事。緊接著,川北大木偶的「嫦娥」和「吳剛」將走上舞臺,四川省大木偶劇院院長唐國良對這一來自南充的劇種作介紹。「介紹完後,科學家就和大木偶親密互動,包括體驗木偶重量、如何操作等。」陳建平告訴記者,科學家對於川北大木偶十分感興趣,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型的大木偶和逼真的木偶形象。

和嘉賓互動結束後,16名演員表演了《千裡共嬋娟》這齣經典的川北大木偶劇。據了解,演員不但要操控7至15公斤重的川北大木偶,還要揮動10米長綢,現場表演書法、穿衣等川北大木偶絕技。節目將於15日下午在央視一套播出。(記者 羅琴)

相關焦點

  • 嫦娥一號拍攝的月球全景圖將在春晚上首次亮相
    昨日,央視春晚進行了最後一次彩排,姜文、陳道明、徐靜蕾、S.H.E、陳奕迅、梁詠琪等從未亮相的明星均首次出現在彩排現場。舞臺後面的巨型屏幕上則清楚寫著章子怡將演唱歌曲《天女散花》。  賑災朗誦是春晚的新加節目,但卻在短時間內齊聚了眾多明星參與演出。在當天的彩排中,可以看到參加朗誦的明星達近二十人,其中包括姜文、陳道明、張國立、徐靜蕾、黃曉明等等。
  • 全國首個掌中木偶機器人驚豔亮相!
    令人耳目一新的掌中木偶機器人,「偕同」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的演員們同臺演出,精彩表演吸引了許多觀眾。非遺+科技人機互動秀令人驚豔搖頭、擺手、舞扇,舞臺中央的機器人,手臂熟練地操縱著手中的木偶;一旁則是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的演員們,他們用手指靈巧地表演舞綢、轉碟、頂缸等多項木偶雜技表演技藝。機器人和演員們聯袂獻演的,是掌中木偶戲經典劇目《大名府》。
  • 嫦娥一號研發團隊語錄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在完成了對月球的200公裡軌道上的繞月探測後,探月二期工程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 嫦娥一號衛星發動機研發團隊:成功意味著更大挑戰
    新華社記者 郝方甲 季明 高路  「10月25日嫦娥一號衛星第一次變軌,那天我就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測控確認衛星變軌成功時,我哭了。」中國航天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31歲的副主任設計師劉昌國說。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為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 掌中木偶機器人亮相晉江
    2019年5月19日,福建省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與廈門大學技術團隊合作開發的互動體驗交互式多媒體秀,啟用了全國比較少見的機器人表演木偶。人工智慧技術的木偶表演機器人,與傳統文藝表演結合,讓藝術生活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魏永青攝/光明圖片)
  • 「嫦娥一號」完美「答卷」令各國科學家驚嘆
    質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圖和月球標準基礎地圖、精度和解析度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從2007年順利升空至今,「嫦娥一號」一直是一顆舉世矚目的耀眼「明星」,而隨著各項科學探測數據和成果陸續出爐,各國科學家對「嫦娥一號」的關注程度有增無減。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就包括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等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研發的4個科學載荷。美國宇航局月球探測軌道(LRO)小組在嫦娥四號發射前與嫦娥四號的工程隊科學家進行了密切溝通,商討利用美方LRO衛星對月球軌道上LRO衛星進行觀測,以開展科學研究。因此,美方向中方提供了LRO衛星的軌道數據,中方為LRO小組提供了著陸時間和著陸地點。同時,中國宇航局也表示,願意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以及太空探索愛好者一起努力,探索太空的奧秘。
  • 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11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因為月球距離地球很遠,無線電指揮信號傳達和反饋時間較長,這對超遠距離通訊技術,以及月球車自動運行和應對突發情況的程序研發,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此,「嫦娥二號」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先驗證了一部分關鍵技術,又對預選降落區域進行了探測。隨後於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軟著陸,這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回」為第三期。
  • 視點| 月球「挖土」的嫦娥五號,和你要了解的北大航天人
    國際同行評價,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技術細節上處理到位,嫦娥五號將為未來無人探月任務創立新的標準。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東方紅一號,神舟系列,嫦娥工程……傻傻分不清楚?閱讀本篇,治癒你的航天「臉盲」。
  • 氣象局:空間天氣利於「嫦娥一號」10月下旬發射
    我國探月「嫦娥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已定於10月下旬擇機發射,據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下旬,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利於「嫦娥一號」發射。正在深圳舉行的第九屆高交會上,我國首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模型亮相,讓許多業界專家和市民一睹為快。「嫦娥一號」人造月球衛星目前進入發射倒計時,備受海內外關注。 新華社記者 周文杰 攝    「嫦娥一號」將依次經過大氣層、內外輻射帶、磁層、磁鞘和太陽風等多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天氣區域,入軌後還將隨著月球的公轉周期性地穿越磁層和周邊區域。
  • 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歐陽自遠談嫦娥背後的故事
    嫦娥二號原本是一號的備份星,假如嫦娥一號發射失敗了,它就會被用來再做一次嘗試。自從嫦娥一號成功上天后,探月工程的科學家便開始討論改變嫦娥二號的使命,使之成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
  • 小明問嫦娥丨姐姐們去哪兒了?嫦娥一號到四號現在哪裡?
    那麼,問題來了,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沒有返回器,他們完成探月之後都去了哪裡?現在還在工作嗎?小明問嫦娥,聽嫦娥五號講講姐姐們的故事。小明嫦五姐姐,採樣返回的接力賽進入最後一棒,好期待月壤回到地球呀!嫦娥五號嗯,等著我的空中芭蕾、最後一跳,我們嫦娥家族的繞落回,就可以完成啦!小明咦?說到嫦娥家族,我有點好奇,嫦娥一號到四號,四位姐姐現在都在哪兒啊?嫦娥五號我的姐姐們呀,我來給你數一數。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之路
    十一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我們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 天宮一號驚豔亮相《地心引力》全景海報
    據時光網報導,被《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讚為「影史最佳太空片」的《地心引力》日前首次公布了一張橫幅「全景版」海報,而中國的首個空間站「天宮一號」也正式亮相。細看整幅海報內容,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處於海報中心,陷入空前的迷茫和深深的太空孤寂,唯一的救命繩索也斷裂半空,絕境求生的無力感充斥整個畫面。
  • 《地心引力》全景海報 中國「天宮一號」亮相
    《地心引力》女主角背後的便是中國的「天宮一號」空間站  被《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讚為「影史最佳太空片」的《地心引力》日前首次公布了一張橫幅「全景版」海報,而中國的首個空間站「天宮一號」也正式亮相。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奔月落月之後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中國的嫦娥飛天、日本的輝夜姬、古希臘的阿爾忒彌斯,這些都是人類關於月球的美好想像。人類1957年正式進入太空後,月球成為人類開展深空探測活動的第一站。1959年1月2日,蘇聯經歷了「月球計劃」三次任務失敗後,終於成功發射「月球一號」,拉開了人類探月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