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2020-12-02 央視網
專題:《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評選

  


嫦娥團隊(攝影:李建京)

>>>點擊觀看視頻<<<

    感動中國評委對於嫦娥團隊的評價語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副總指揮34歲,副總設計師37歲,總體主任設計師36歲。這是一群航天才俊,為達到「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他們針對月球探測衛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三年多來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數傳定向天線研製、衛星熱設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這是一隻高度團結的隊伍,統一決心、統一意志、統一目標和統一行動。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為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中華民族完全能夠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彭長城)

    最崇敬他們,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
  最熱愛他們,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
  大江後浪推前浪,
  豐田新穗趕舊穗。
  好日月,好社會,崛起振興
  靠的就是這新一輩
  (閻肅)

    少年壯志當拿雲。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十年磨一劍,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飛天之夢。從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環顧宇宙,驕傲在心中蕩漾。輝輝中華,泱泱大國,開始展示一個文明古國應有的大氣與輝煌。(陳章良)

    嫦娥是中國美麗的傳說,嫦娥一號是中國強大的現實。神話成真的設計者們飛揚著青春,飛揚著激情,飛揚著智慧,飛揚著報國志,飛揚著強國夢。70後、80後們證明他們已經接過承載著中華復興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劍指未來。嫦娥一號是中國航天科技創新的轉折點,更是中國航天人完成代際交接的裡程碑。(王曉暉)

    一個千古不變的奔月夢想,幾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時間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飛起,一個民族的心也一起飛騰。壯哉嫦娥,圓我中華千年飛天夢想;壯哉中華,崛起神州,飛騰世界。(紀寶成)

    中國人對於奔月的夢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真正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的,是當代的航天功臣們。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國人插上了飛天的翅膀!(劉姝威) 

    他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團結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強大動力;他們知難而進,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讓嫦娥的舞姿如此精準完美;他們「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恆地鐫刻在浩瀚無垠的太空。(杜玉波)

    群體 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我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的標誌性成果,是中華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徵程上實現的又一個重大的跨越。在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宏大的系統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國自己的技術、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條件完成的。「嫦娥一號」,是完全的「中國製造」!

責編:陳昌娥

相關焦點

  • 嫦娥一號衛星發動機研發團隊:成功意味著更大挑戰
    新華社記者 郝方甲 季明 高路  「10月25日嫦娥一號衛星第一次變軌,那天我就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測控確認衛星變軌成功時,我哭了。」中國航天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31歲的副主任設計師劉昌國說。
  • 嫦娥一號研發團隊語錄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在完成了對月球的200公裡軌道上的繞月探測後,探月二期工程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 「雲視角」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每一次捷報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回顧中國探月工程(視頻來源:新華社)【回顧中國探月工程】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2007年11月28日嫦娥一號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向地球唱響《歌唱祖國》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
  • 背景資料:嫦娥一號
    綜述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下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過程2007年10月24日(發射日)18:05:04: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8:07:嫦娥一號發射升空跟蹤正常。
  •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每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龔建澤在此次任務中負責某遙測系統的火箭起飛階段跟蹤測量任務。時至今日,仝非還清晰地記得「嫦娥二號」奔月的那個夜晚,暮色下,崇山峻岭中,場坪和塔架燈火輝煌,直指蒼穹,像是要把天戳個窟窿。每個人都忙碌、都思索、都關注著任務進程,堅守崗位,「擼起袖子,加油幹」,志在必得。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仝非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參與見證著中國航天的創新和突破。
  • 結梯救人大學生獲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特別獎
    湖北三名救人溺亡的大學生:何東旭、陳及時、方招 本報訊 (記者朱柳笛) 昨日,由中央電視臺評選的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揭曉,長江大學「結梯救人」大學生群體獲得特別獎。據悉,經感動中國組委會結合推選委員會、合作媒體推薦意見和網友投票,最終確定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卓琳 鄧小平同志的夫人,2009年逝世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十年動亂,始終跟隨鄧小平。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她自赴港見證香港回歸。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她把個人的10萬元積蓄捐給汶川大地震災區人民。
  • 2007年中國「嫦娥」成功飛天圓千年夢想 國威大振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新華網專稿:中國24日成功發射了用於研究月球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引起世界各國輿論的極大關注。一些外國媒體認為,中國雖然剛剛走出月球探索的第一步,但是,「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從而大振了中國的國威。月球探索第一步據俄塔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成功發射了用於研究月球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第一步為繞月探測,即在2004—2007年研製、發射繞月探測器。這一階段要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並建立了中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第二步「落」。第二步為落月探測,即在2007—2013年研製和發射落月探測器。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來源:中新網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第一步為繞月探測,即在2004—2007年研製、發射繞月探測器。這一階段要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並建立了中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第二步「落」。第二步為落月探測,即在2007—2013年研製和發射落月探測器。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就包括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等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研發的4個科學載荷。說到這些成就,我們又必須回到中國航天技術的起點。在2004年,嫦娥1號順利探月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另一個裡程碑,在2007年10月24日我國嫦娥一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就此拉開了中國探索月球的序幕,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
  •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郭文彬 攝輝煌背後,是一群人不懈的努力「天問一號」長五團隊在 「天問一號」順利升空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主任設計師黃兵說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見證大國崛起!
    嫦娥探月中國探月工程也即「嫦娥工程」,正式始於2004年。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目前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正進行地如火如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都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在科技上都有哪些重大突破與進展。嫦娥一號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在科技人員的精準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完成使命。嫦娥一號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圖,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和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基礎研究工作。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 "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在「嫦娥」研製隊伍中,有不少像孫嶽一樣的年輕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說,繞月探測工程有近百家單位萬餘人參與其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這支隊伍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人多。  時勢造英雄     在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40歲以下青年佔71%左右,平均年齡不到30歲;託舉「嫦娥一號」衛星升空的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共188人,40歲以下人員佔到60%以上。
  • 拋家舍業投入教育 紹興人胡鴻烈伉儷感動中國
    浙江在線2月18日訊  散盡家產、一生奔波,他們的堅持讓人感動,一句「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更讓我們肅然起敬。昨晚,拋家舍業創辦樹仁學院(現樹仁大學)的紹興人胡鴻烈與夫人鍾期榮成為央視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