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2020-12-02 華夏經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衛星研製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工作。潘越榮攝

    「所裡有很多工作不是不讓你幹,而是等著你幹。年輕人一進來就必須迅速頂上來。」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孫嶽說,「2003年我承擔起設計工作,到這麼重要的崗位,自己心裡也沒譜兒,都是硬著頭皮做。」

    每次火箭到靶場的時候,孫嶽都特別緊張,生怕出問題,不過他說,「壓力逼得你只能去想辦法解決,根本沒有時間想別的事情。」儘管壓力那麼大,但孫嶽說:「我還是愛這個工作,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沒有羨慕過別人。」

   在「嫦娥」研製隊伍中,有不少像孫嶽一樣的年輕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說,繞月探測工程有近百家單位萬餘人參與其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這支隊伍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人多。

    30歲不到的主任設計師,30歲出頭的總體設計師,40歲出頭的總指揮,隨著嫦娥探月夢想成真,各個系統的年輕頂梁柱走入了公眾視野。

  時勢造英雄

    在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40歲以下青年佔71%左右,平均年齡不到30歲;託舉「嫦娥一號」衛星升空的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共188人,40歲以下人員佔到60%以上。

    龍江,34歲,「嫦娥一號」衛星副總指揮;孫澤州,37歲,「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饒煒,36歲,「嫦娥一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岑拯,43歲,長徵三號甲火箭總指揮;陳閩慷,35歲,長徵三號甲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這就是「嫦娥」隊伍中的「少帥軍團」。

    是什麼讓這麼多年輕人站在了重要的一線崗位上?「是歷史把我們推到了舞臺上。」長徵三號甲火箭總指揮岑拯說,「在這個領域,我們上面都是60多歲的一代人,『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人才斷層,接下來就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

    岑拯是湖北浠水人,1989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工作,2004年開始擔任長三甲火箭總指揮。「當時也挺突然的,本來我是副總設計師,按常規晉升的話應該是總設計師,然後才是總指揮,後來領導決定,就一步到位吧。」

    除了「文革」造成至少10年的人才斷層,20世紀90年代,航天人才也流失了一部分。那時由於市場經濟的初步勃興導致收入分配製度嚴重失衡,在那個被形象地稱之為「腦體倒掛」的時代,確實有無數的案例證明:「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黃欣今年36歲,是領銜攻克紫外月球敏感器技術難題的副主任設計師。他說,1994年他參加工作那陣子,一些技術人員紛紛放棄了清苦的研究工作,跳槽、下海,跑到南方去經商。「所以現在50歲左右的研究人員很少」。

    另外,近些年來,型號多、任務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明確規定:在型號研製隊伍中,35歲以下年輕人要佔到1/3以上,對政治素質好、業績突出的優秀人才要大膽使用,破格晉升。這種機制給年輕人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

    「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36歲的孫澤州說,他1992年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時,型號少、工作量小、任務輕,年輕人很難有機會。「這些年型號任務多了,大家承擔的任務也重了,對每個人來說,機會都多了。」

    越是不好走的路,越想走一走

    國際上走在深空探測最前沿的國家,進行月球探測的第一步往往選擇「撞」或「掠」,就是利用撞向月球或者從月球身邊掠過的時間,對月球進行基本的探測,而「嫦娥一號」衛星的起點是「繞」。

    以前研製資源一號衛星時,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坐鎮,而「嫦娥」研製隊伍以年輕人為主,大家的經驗都比較少。

    「越是不好走的路,就越想去走一走。」孫澤州擔任「嫦娥一號」的副總設計師時才33歲,他坦言,剛當副總設計師那會兒,「心裡總打鼓,原來我幹測控工作,現在當副總師,很多專業領域還不熟悉,感覺還要補課。」

    就一次航天任務而言,可靠性永遠是被擺第一位的。因此,每次航天任務的絕大多數器件都是繼承以往成功的工藝,只有在保證萬無一失的前提下,才會允許創新。當然,哪怕只是一點兒微小的創新,也要經過最苛刻的檢驗。

    但這次在「嫦娥一號」衛星上,有一個器件卻是一件嶄新的產品。不單是在我國,它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第一次被使用,它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控制與推進事業部光學敏感器研究室研製成功的紫外月球敏感器。

    「人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光學敏感器研究室主任盧欣說,2004年2月,「嫦娥一號」衛星正式立項,光學敏感器研究室正式接到了研製「嫦娥一號」衛星控制分系統光學姿態敏感器的任務。領導班子經過反覆考察決定啟用新人,任命年輕的高級工程師黃欣和武延鵬分別擔任兩支研製小組(紫外月球敏感器和中等精度星敏感器)的主任設計師和副主任設計師。

    「搞新東西,絕對不會輕鬆,只有充滿荊棘的路。」36歲的黃欣說,他們團隊在研製道路上就碰到過大麻煩。

    紫外月球敏感器的成像器件是CCD,當黃欣他們按照英國CCD生產商提供的器件手冊設計了電路後卻發現,根本無法成像。

    「那是他們公司的新產品,他們的技術人員也不知是什麼原因。」黃欣說,從2004年1月到7月,他們整整攻關了7個月,最終解決了問題。

    經過反覆摸索,他們還充分運用了CCD所有功能,並使CCD最短曝光時間縮短到只有幾毫秒甚至更短,將曝光時間調整範圍擴大到了120倍,全面滿足嫦娥一號衛星的使用要求。「我們告訴英國生產商如何解決問題後,他們都感到非常驚訝,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2006年12月,紫外月球敏感器、中等精度星敏感器等關鍵部件在預定期內成功交付。此次「嫦娥一號」衛星上,這個研究室貢獻了16套共17件產品,並有多項創新。而這個研究室64名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3歲。

    「按照國際同等水平,關鍵部件的研製從原理到應用至少需要五六年時間,但他們僅用了3年就完成了任務。」該研究室書記楊濤說,年輕人就是喜歡挑戰,在挑戰中他們挑起了大梁。 (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點擊觀看視頻<<<    感動中國評委對於嫦娥團隊的評價語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副總指揮34歲,副總設計師37歲,總體主任設計師36歲。這是一群航天才俊,為達到「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他們針對月球探測衛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三年多來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數傳定向天線研製、衛星熱設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
  • 嫦娥一號衛星發動機研發團隊:成功意味著更大挑戰
    新華社記者 郝方甲 季明 高路  「10月25日嫦娥一號衛星第一次變軌,那天我就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測控確認衛星變軌成功時,我哭了。」中國航天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31歲的副主任設計師劉昌國說。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歷時兩年多,設計出結合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與中國資源衛星特點,又具備多項新技術的嫦娥一號衛星方案,並順利完成了奔月、探月的關鍵技術攻關。   2004年1月23日,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根據我國當時的科技水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充分利用應用衛星研製成功的經驗和成果,最大限度地採用經過飛行試驗檢驗的衛星平臺及相關分系統的硬體和軟體,通過兩年多艱苦會戰,設計出結合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與中國資源衛星特點,又具備多項新技術的嫦娥一號衛星方案,並順利完成了奔月、探月的關鍵技術攻關。
  • 文昌航天發射場科技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1歲
    11月24日4時30分,伴隨著山呼海嘯的轟鳴聲,長徵五號火箭以雷霆萬鈞之勢拔地而起,一飛沖天。約2200秒後,火箭搭載的嫦娥五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時光荏苒,13年前,李本琪曾擔任嫦娥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在西昌發射場滿懷豪情,恭送「嫦娥」奔月。據了解,當時發射嫦娥一號要求較高,需要用大推力火箭先將它送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5.1萬公裡的地球同步大橢圓軌道。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2004年1月23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立項,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據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回憶,當時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沒有充分的數據可參考,沒有試驗星,要實現「精確變軌,繞月飛行,有效探測,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嫦娥」研製團隊,用了短短3年,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衛星熱設計、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 南航團隊講述「天問一號」信標研製過程
    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南航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此外,在此次「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南航人的身影。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什麼是信標?
  • 平均年齡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時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號順利抵達環月軌道直播現場,看著許多年輕人歡欣雀躍的身影,時年57歲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潸然淚下。在他們身後,時年82歲的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靜靜注視著這一切。
  •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 走進三大「天團」青春故事
    青春「天團」接續奮鬥新時代(新時代青春之歌③)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這樣的青年英傑數不勝數!」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點讚極富青春氣息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褒獎他們是「青年英傑」。
  • 平均年齡僅33歲,他們憑啥拿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五院創新團隊2000年成立,是一支以東方紅四號和東方紅五號大型衛星公用平臺研製團隊為核心的創新集體。截至目前,已創下連續22顆通信衛星發射任務零失誤的記錄,在軌衛星達到25顆,是我國通信衛星設計、研製及應用領域的排頭兵。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號主要的作用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任務,我們能夠完成人家沒有做過的全新的任務,依靠的是航天事業多年的積累和不斷地創新,從跟跑、並跑到在一些任務上實現領跑。」張立華說。「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張立華說,研製團隊從2015年年底接到任務,在短短30個月內按期實現了發射,大家真的是靠著一股精神,憋著一口氣,才最終堅持下來。「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任務,我們能夠完成人家沒有做過的全新的任務,依靠的是航天事業多年的積累和不斷地創新,從跟跑、並跑到在一些任務上實現領跑。」張立華說。「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張立華說,研製團隊從2015年年底接到任務,在短短30個月內按期實現了發射,大家真的是靠著一股精神,憋著一口氣,才最終堅持下來。「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落月成功 總設計師孫澤洲捂臉疑似擦淚
    據2011年9月8日的《人民日報》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300多名型號「兩總」的平均年齡不到45歲。嫦娥三號落月,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的航天團隊鼓掌慶賀>1970年出生的孫澤洲現年43歲,出生於遼寧瀋陽。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嫦娥四號任務,我們能夠完成人家沒有做過的全新的任務,依靠的是航天事業多年的積累和不斷地創新,從跟跑、並跑到在一些任務上實現領跑。」張立華說。「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張立華說,研製團隊從2015年年底接到任務,在短短30個月內按期實現了發射,大家真的是靠著一股精神,憋著一口氣,才最終堅持下來。「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月球。
  •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成功發射,準確進入預定環月工作軌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達到了「一年壽命」的技術要求,共獲得1.37TB的有效科學數據。
  • "嫦娥"飛九天,"玉兔"遊廣寒,這位專家功不可沒
    回國後,葉培建立即加入了中國第一顆戰略偵察衛星的研發隊伍。早前,美國嘲諷中國,說中國30年也造不出一顆偵察衛星,而讓美國不可思議的是,我國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研發成功了。2000年,這顆衛星發射升空後,繞地球轉了三圈就飛出了中國,甚至一度還失去了信號。至今回憶這段艱辛的歷程,葉培建還是心有餘悸。因為這顆衛星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人摔下去是烈士,衛星丟了無法交待。
  • 新華社點讚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
    不久前,以紫丁香命名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支由「90後」「00後」學生組成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4歲,他們用青春探索浩瀚宇宙,被稱為中國航天隊伍裡的「新生代」。向夢而行,初心不改2009年,進入哈工大不久,韋明川加入了學校無線電俱樂部。
  • 平均年齡33歲!「不浪漫」的人,最浪漫的回應……
    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時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號順利抵達環月軌道直播現場,看著許多年輕人歡欣雀躍的身影,時年57歲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