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報訊(商豔凱/文)5月25日,新華社客戶端以《中國航天隊伍「新生代」——記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為題,報導了我校這支由「90後」、「00後」組成的科研團隊用青春探索浩瀚宇宙的追夢故事,在校內外獲得廣泛關注,短時間內的瀏覽量就超過100萬人次。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走近這支自帶流量包、青春與實力並存的「硬核」團隊。
新華社哈爾濱5月25日電
中國航天隊伍「新生代」
——記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工作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五月的哈爾濱,丁香競放。不久前,以紫丁香命名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榮獲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支由「90後」「00後」學生組成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4歲,他們用青春探索浩瀚宇宙,被稱為中國航天隊伍裡的「新生代」。
向夢而行,初心不改
2009年,進入哈工大不久,韋明川加入了學校無線電俱樂部。那一年,中國首顆業餘無線電通信衛星「希望一號」發射成功,令他萌生了動手研製小衛星的衝動。
這個想法得到學校老師的一致支持。2012年,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正式成立。這支隊伍以衛星技術研究所為依託,會集100餘人。他們來自航空宇航與科學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等不同學科,實現了本碩博協同創新、集智攻關。
2015年9月20日,由團隊研製的「紫丁香二號」衛星「綻放」星空,開創了我國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
腳踏實地,創新不止
如今,團隊已自主研製了「紫丁香一號」「紫丁香二號」,參與研製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珠海一號」和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等多顆衛星。
每一次創新和突破,都凝結著超出同齡人的付出和努力。為抓住機會學習,有人曾遠赴新疆的射電天文臺,一「貓」就是一個月;為了趕工期,有人假期沒結束,就從家回到學校「泡」實驗室;到了發射關鍵期,每天基本只睡兩個小時……
對「龍江二號」的發射過程,負責姿態與軌道控制的吳凡記憶猶新。吳凡說,與「龍江二號」一起發射的「龍江一號」因故突然失聯。驚險之下,他們緊急連續發送400多條指令,保障「龍江二號」不出意外,順利運行。「任何一條指令發生微小偏差,都可能功虧一簣。」吳凡說。
當時,剛上大一的泰米爾主要負責「龍江二號」的微型相機設計工作。衛星上允許的空間只有拇指大小,經過反覆調試,相機終於滿足了衛星技術要求。2019年2月,這個小相機拍下了一張被外媒稱為「最美地月合影」的照片。
跨越時空,步履不停
很多人不知道,每張來自太空的照片背後都是一項「國際工程」。團隊自主研發了網絡共享平臺,讓世界各地無線電愛好者可以接收照片,滿足他們對外太空的嚮往。
「荷蘭、日本,還有我國新疆、廣東、北京……這些愛好者來自20多個地點,每張照片上都會標註出他們的貢獻。」韋明川說。
「我的孩子對無線電非常感興趣,希望有一天他能加入你們的團隊」「正是受你們的鼓舞,我終於考進了哈工大」……「紫丁香」的故事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前行的嚮導。
如今,從電路設計到相機升級,從軟體優化到遙測接收,團隊不斷完善。他們正在承擔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阿斯圖」衛星的設計與研製任務。
這個招生季,哈工大直接面向高中畢業生,以「大師+團隊」的培養模式,啟動「小衛星班」招生計劃,將帶領更多懷揣航天夢的孩子向著浩瀚星海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