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已經知道了碳衛星,這是你不知道的高光譜微納衛星
今天凌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一起搭載的還有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製的2顆高光譜微納衛星,這是國際上同等功能光譜遙感衛星中功能密度最高,重量最小的現代微納衛星。
-
【北京日報】高光譜遙感就是「火眼金睛」
高光譜遙感實際上是一種簡稱,它的全稱叫「高光譜解析度遙感」。它不像多光譜遙感中根據顏色的差異來分辨目標,而是根據譜段光譜曲線的形態來分析目標是什麼。光譜分析是人類藉助光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如果說肉眼光學成像能看到物質的形狀、尺寸等信息,光譜分析則能獲取物質的成分信息。
-
中國首次通過衛星高光譜遙感數據捕捉稀土分布情況
1月26日,武警黃金部隊遙感地質研究室主任陳勇敢博士告訴記者,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通過衛星高光譜遙感數據捕捉獲取到大地上的稀土礦藏分布情況。這一成果在我國遙感地質找礦領域尚屬首次,也標誌著我軍在未知領域尋找稀土礦產資源的技術水平邁上新臺階。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工業製造和武器製造中應用廣泛。武警黃金部隊長期擔負勘測區域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任務。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資源三號03星數據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接收數據工作現場。(中科院空天院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7日發布消息說,該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成功接收最新發射升空的資源三號03星數據,處理情況正常。至此,從2012年資源三號01星至今,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完成資源三號系列衛星數據接收任務20501條軌道,接收數據量達到897TB。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環境減災二號衛星數據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數據。上午10時07分和11時42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先後成功跟蹤、接收到環境減災二號A星和B星的首軌下行數據。此後,喀什站也按計劃成功完成環境減災二號A、B星數據接收任務。當日,總計接收衛星數據119GB,所有接收數據均在第一時間完成回傳,處理情況正常。
-
微納星空第8顆衛星「天雁05」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微納喜訊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天雁05衛星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星為70公斤級衛星,由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研製。該衛星將應用於海洋環境監測、農作物災情監測、林業森林防火、林業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地震監測、氣象監測、水利和山洪災害監測等領域,進一步滿足用戶在相關領域數據持續供給的需求。同時該衛星也將為明年發射的海南一號衛星進行先導技術驗證和在軌測試。
-
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邁入新時代,高分五號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
我國高分專項中唯一一顆實現高光譜解析度重要使命的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五號,5月9日發射升空。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作為國際首臺同時兼顧寬覆蓋和寬譜段的高光譜解析度成像遙感儀器,對複雜地物、環境具有突出的識別和分類能力,它將使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再上新臺階。
-
兩顆「利國利民」衛星成功發射,未來承擔減災任務
就在最近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導稱,中國在9月27日11點23分左右於太原的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了,環境減災二號A以及B這兩顆衛星,據悉,這兩顆衛星未來將滿足於中國的應急管理部以及生態環境部的應用需求。
-
微衛星大作用,微納遙感衛星軍民用前途廣闊
從科學意義上說,「碳衛星」自然更重要,但作為配角發射的微納衛星們同樣具有廣闊的前景。SPARK使用太陽翼二次展開技術,展開後有效面積大了7倍目前國際上的商業遙感衛星以多光譜成像為主,高光譜成像儀數量不多,提供商業化服務的更是鳳毛麟角,高光譜的衛片數據產品價格也相當昂貴。
-
1分鐘獲取指定目標影像,「開採夫科技」發力在軌實時遙感服務
文:劉年華編輯:石亞瓊**更快獲取需求數據,從小時級到分鐘級的突破傳統遙感衛星獲取數據的流程,從衛星採集圖像、傳輸至地面,到地面接收、預處理,平均需要2小時到數日的時間。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限制成為遙感應用行業發展的痛點。
-
"開扒"高光譜遙感技術 帶你穿雲透霧火眼金睛
在2016年度中國遙感領域10大事件評選中,「遙感技術首次輔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名列榜首。而這與高光譜遙感技術有很密切的聯繫。 近年來,成像光譜技術也逐漸滲透進了各種非傳統遙感行業,比如在醫學、生物、刑偵、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性應用。2006年中科院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擺掃式地面成像光譜儀,並與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合作在古畫、唐卡、壁畫、墨書等文物的識別和鑑別方面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
商業衛星網際網路勢在必行,「微納星空」助力國家「造星」計劃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末,我國總計在軌運行衛星約350顆,2019年發射約80顆,其中微小衛星發射佔比高達67.5%,商業衛星公司參與的衛星比重穩步增長。預計在未來5~10年,我國商業小衛星的發射需求將在4000顆以上,商業衛星製造需求將大面積爆發。作為局中人,微納星空創始人&CEO高恩宇也感受到了政策導向和市場先機。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數據
密雲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2米全色高解析度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中科院遙感地球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遙感地球所)6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已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數據,後續處理正常。密雲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16米多光譜中解析度寬幅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
-
高光譜技術高在哪(關注)
這臺神奇的儀器就是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發的高光譜掃描儀。高光譜遙感為何有如此的超能力?除文物檢測修復外還有哪些應用?我國在高光譜遙感領域的研發水平又如何?如果說肉眼光學成像能看到物質的形狀、尺寸等信息,光譜分析則能獲取物質的成分信息。 要獲取更豐富、精細的物質成分信息,除了提升分光系統性能外,還可以改進分光方法、呈現方式等——高光譜遙感就是這樣一種思路。
-
我國首顆自主建造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運行
近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實現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下屬的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日前已成功實現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的數據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是具備亞米級解析度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
-
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它為什麼意義重大?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研製代碼: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公開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衛星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數據1025幅。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4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
-
星星發來「賀電」,這家企業研發的衛星完成初步在軌測試
70公斤級衛星——「天雁05」衛星完成初步在軌測試,並成功發回第一批圖像。 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沙烏地阿拉伯·朱拜勒(又名阿爾朱拜勒) 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天雁05」衛星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升空
-
曾因故發射失利,中國再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圖」
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中國再發射遙感系列衛星。北京時間12月27日23時44分,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及微納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中國2020年航天發射任務全部收官。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已獲取2500多幅影像
9月12日11時2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一號02D衛星(又稱5米光學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發(鄭逃 攝)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車雲龍 劉欣)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12日在軌運行一周年,迄今為止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影像1025幅。研發團隊12日在京發布的該衛星數據顯示,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0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