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獲取指定目標影像,「開採夫科技」發力在軌實時遙感服務

2021-01-08 36氪

文:劉年華

編輯:石亞瓊

**

更快獲取需求數據,從小時級到分鐘級的突破

傳統遙感衛星獲取數據的流程,從衛星採集圖像、傳輸至地面,到地面接收、預處理,平均需要2小時到數日的時間。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限制成為遙感應用行業發展的痛點。從船舶的追蹤,到城市的應急管理,再到環境的動態監測,時效性的追求是當前遙感應用企業的核心發展方向。

為實現近實時遙感服務和消費級遙感數據應用的目標,「開採夫科技」專注於智能遙感衛星有效載荷和遙感數據處理與識別技術的研發,為應急減災、國防安保等時效性要求較高的客戶,提供遙感衛星軟硬體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

開採夫科技

實時遙感的四種核心技術

如何實現實時遙感?開採夫科技給出以下四點答案:

一、數據格式升級:傳統的遙感衛星數據流程複雜,需要經過金字塔建模和柵格化處理,進行數據壓縮。這種處理方式流程複雜,效率低且容易丟失原始信息。開採夫科技通過自研的建模載荷、數據組織方式(KRS)和加密網絡傳輸協議(KNS),100%保留原始數據,只對原始數據進行格式化轉化,提高了衛星數據顯示與處理的速率。

柵格圖像金字塔壓縮

二、星上智能計算:現有智能遙感衛星對目標識別的智能化程度有限,只能做雲霧判斷分析,無法對目標地物進行甄別。因此,現有的遙感衛星要實現目標物的識別,只能通過大量的成像,將數據傳輸回地面進行目標甄別和篩選。開採夫科技通過自研的識別載荷,實現衛星智能規劃與篩選,只對用戶關心的目標和區域成像,將目標識別的環節放在衛星上,節省了地面處理的時間。

三、只傳需求數據:在沒有實現智能化識別地物的傳統遙感衛星應用中,如果需要對地物進行分析,例如計算建築物的數量、森林的面積,必須將完整的遙感影像從衛星下傳至地面,在地面進行處理。開採夫科技經過星上智能篩選,只將用戶需要的有效數據傳回地面,充分利用空地傳輸的帶寬,也降低了地面站接收和處理的數據量。

傳統遙感衛星,無法有效識別地物,獲取所需信息,造成傳輸帶寬浪費

四、配套處理設備:當前,地面接收站面對海量的遙感數據,受限於處理流程複雜和成本約束,這些數據並未得到有效處理,發揮最大化價值。為發揮自研軟體(KGP)快速顯示與處理的優勢,開採夫科技配套研製了小型化地面遙感數據處理設備(RR serial),以實現遙感數據的智能解譯,達到海量遙感影像和視頻數據高效處理的目標。經開採夫科技測算,KGP在同等環境下通過自研設備處理1000張影像的速率,比傳統遙感影像處理軟體ENVI快1.8倍,同時能對傳統軟體的數據格式進行兼容。

以上四點構成了開採夫科技的核心優勢,解決傳統遙感衛星在數據處理和獲取流程的時間局限性問題。

開採夫科技遙感數據目標識別設備

以服務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開採夫科技面向時效性要求較高的客戶,主要提供衛星有效載荷及配套產品銷售和服務,消費級共享遙感服務,和定製化軟硬體開發等合作模式。開採夫科技CEO李喆認為,衛星只是實現服務的載體,地面硬體只是服務的手段,最重要的商業模式還是服務。

當前,開採夫科技的智能遙感衛星有效載荷和配套地面設備產品單價均在百萬量級。但受限於火箭發射的數量,衛星產品的銷售市場天花板明顯,民用領域僅有數十億元市場規模。開採夫科技希望通過在軌運營,向客戶提供定製化服務。例如將客戶所需的目標監測任務從地面上注到衛星,獲取目標數據,收取相應的服務費。開採夫科技希望通過這種模式吸引更多的客戶,打破傳統衛星一星一用的局面,實現業務的長久發展。

同時,為實現消費級共享遙感服務,開採夫科技計劃與衛星發射方合作,以優惠價格提供衛星載荷與配套產品,換取數據的使用與銷售權,以此來降低雙方的衛星發射和運營成本,實現雙贏。在時效性需求較高的民用領域,開採夫科技已設計了四種行業解決方案,正在與相關部門進行對接和推廣。

目前,開採夫科技已建立「太空模擬基地」數據共享平臺。除已接入平臺的高分衛星數據外,開採夫科技正在尋求更多遙感衛星數據一級代理商合作,以服務費用的方式進行分成,希望為客戶提供軟體、硬體、數據一體化的服務模式。

開採夫太空模擬基地

計劃發射開採夫一號,開展衛星在軌驗證

為驗證產品的穩定性,開採夫科技從2019年5月開展地面驗證,目前已基本完成,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開展太空環境測試。在衛星硬體設備方面,開採夫科技專注於核心載荷的研發,將衛星平臺交給合作夥伴南京理工大學微納衛星中心,計劃在2021年下半年發射開採夫一號立方星。

根據開採夫科技的測算,當前兩塊載荷板卡合起來能耗低於30W,立方星的散熱和功耗足以支持載荷運轉,實現高算力低功耗的星上計算。當前開採夫科技已規劃了7顆驗證星,希望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軌道定製,尋找落地的商業模式。

開採夫科技於2018年11月,與南京理工大學,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508所達成合作,共同進行衛星研發。開採夫科技希望通過此類合作模式,降低上下遊與硬體採購的成本。

研發方面,開採夫科技已投入約6000萬元。在衛星平臺合作與火箭發射方面,開採夫科技總計預算1500萬元,目前在尋求更多的搭載驗證合作夥伴。

開採夫智能衛星地面指揮平臺

打破傳統的團隊與解決方案

開採夫科技創始團隊以計算機背景為主,較少遙感背景人士。通過早期的技術和項目經驗,團隊發現自研的數據格式能解決傳統遙感數據處理較慢的問題,於是開始切入遙感領域。自研的軟體與數據格式為開採夫科技帶來了核心優勢,但也意味著更高的用戶培育成本。相比於遙感從業者對ENVI等傳統軟體非常熟悉,開採夫科技需要單獨向客戶提供使用與開發的培訓和支持,重新建立面向行業和高校學生的二次開發培訓生態。

同時,過往的遙感應用主要面對時效性要求較低的客戶,解決思路是通過衛星長時間拍攝,儲存海量的歷史影像,在有需求時調出進行分析。開採夫科技面向目標提取地物的解決方案提高了時效性,減少了數據傳輸成本,但也意味著放棄挖掘歷史數據的價值。當客戶需要湖泊,建築等歷史影像時,開採夫科技必須通過合作夥伴來獲取數據,無法通過自研的衛星調出歷史影像。未來對於遙感應用時效性的需求量,將決定開採夫科技的客戶量。

開採夫科技CEO李喆告訴36氪,傳統衛星的數據下傳率只有15%-30%,無法做到24小時開機拍攝。即便是這種有限時間有限下傳率的拍攝方式,也會產生最少10秒30G,最大7秒1.6T的數據量,這種數據量即使是在6G時代也無法實現實時傳輸。開採夫科技可根據客戶需求,衛星一直開機,進行目標地物識別和數據處理。只存儲和下傳客戶需要數據,客戶不需要的數據就放棄。這樣能提升衛星的使用效率,用有限的帶寬更好傳回用戶需要的數據和信息。李喆表示,這種直面客戶需求的服務模式,能打破傳統遙感應用領域的定價模式,大幅度提高軟硬體的客單價。

目前衛星載荷與地面系統研發領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團隊為主。背靠中科院的「國科環宇」在星載領域研製了載荷數據處理系統;清華大學「星測未來科技」通過微納衛星載荷解決方案發力在軌實時服務,已發射衛星進行在軌驗證;「軒宇空間」研製了高計算性能和圖形圖像處理能力的宇航級智能晶片;「斯北圖」定位於衛星核心模塊製造,目前已有衛星物聯網載荷、終端與地面測試設備;2020年4月份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的「雲遙宇航」,計劃通過已研製的GNSS掩星探測載荷,發力全球空間氣象數據服務。

目前,開採夫科技正在融資,希望投資方是關注商業航天(特別是遙感領域)和軍民融合的基金或機構。

開採夫科技星載數據處理與識別有效載荷

相關焦點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以及雲端實時分享等服務。結合母公司AIRLOOK在製圖、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與服務的積累,埃洛克防務將攜手合作夥伴,深耕防務業務在應急、公安、生態、工程、工業、能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守望者」與「觀測者」以簡單易上手的操作體驗,適用不同的應用場景。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成立於2012年的「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整合了國內外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並通過統籌規劃多源衛星採集,為不同行業用戶提供數據獲取解決方案。航天世景衛星資源圖當前,衛星數據運營已經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 幕牆雲 | 五分鐘認識「遙感檢查」
    遙感檢查遙感檢查是基於遙感技術和專業人工檢查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型評估功能,幕牆雲通過對遙感技術的高效應用,避免大量的實地考察工作量,降低工作難度,提升作業效率,是完善幕牆可視化管理的關鍵一步。遙感技術的特點超高精度結構光鏡頭利用多旋翼無人機攜帶的超高精度結構光鏡頭,將釐米級導航定位系統和高性能成像系統相結合,集成在小巧便攜的機身中,提升了航測效率與精度,降低了作業難度和成本。2.實現全方位數據採集採用傾斜攝影的拍攝方式,從多角度全方位採集地物的高解析度影像,結合地面掃描數據,快速提取作業區的二維矢量數據,三維點雲來生成三維模型。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已獲取2500多幅影像
    新華社發(鄭逃 攝)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車雲龍 劉欣)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12日在軌運行一周年,迄今為止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影像1025幅。研發團隊12日在京發布的該衛星數據顯示,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0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
  • 「京師一號」獲取2500多幅影像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會議還宣布,向社會免費公開衛星發射以來獲取的南北極數據,邀請全球極地科研工作者,共同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召開 聚焦遙感前沿技術在氣象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白維報導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專家學者以及行業應用者交流了遙感在氣象、海洋、農業、國防、應急、導航等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
  • 5G為醫學影像傳輸「插上翅膀」,「翼展科技」推出全球化影像雲服務...
    醫療數據中80%都是來源醫學影像,現在一個病人的CT檢查圖像很輕鬆達到幾百兆大小,最先進的薄層掃描CT能夠達到一個患者病例1G大小。但是,如此大容量的影像文件即使在醫院有線網絡上傳輸都會有明顯的延遲;現階段,搭載5G技術,則能實現影像數據的快速傳輸和實時分析,這也為區域影像診斷協同和醫學影像AI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而隨著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金融服務的快速普及,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 「光譜學堂」遙感簡史
    、分析並判定目標性質,其空間展布、類型及其數量、質量等特性的探測技術。遙感技術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第二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航空和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戰後科技大發展的推進下,遙感技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 「創新達人」馬磊:衛星遙感技術讓生產生活更智慧
    它是指利用搭載在各類移動或靜止平臺上的不同傳感器,對目標地物的電磁波輻射、反射特性進行探測,並根據其特性對目標地物的性質、狀態進行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的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從地面到高空的不同高度對地球進行大範圍探測與觀測,獲取有價值的數據。由於遙感技術獲取數據的速度快、周期短,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超擎影像雲平臺就能夠實時處理這些國內外常見衛星遙感數據。並且平臺全自動化的海量數據管理、發布和在線實時分析能力,實現了15分鐘一次的高頻數據全自動化的生產、發布、在線分析(包括顏色表渲染、水體信息提取、植被指數計算等),達到「所見即所得」的數據應用效率,大幅降低時間、人力、資源投入。
  • 中國遙感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數量與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圖」
    一、遙感衛星定義及分類遙感指運用傳感器或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輻射和反射特性進行探測,是一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遙感衛星是人造衛星的一種,可在規定的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當沿地球同步軌道運行時,可連續對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進行遙感。所有遙感衛星均配有遙感衛星地面站,從遙感數據平臺獲得衛星數據可監測農林、海洋、國土、氣象等情況。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摘要:導航定位技術與遙感技術是兩種主要的獲取空間信息的技術手段。導航主要解決目標點的連續定位問題,遙感主要解決面狀目標幾何和物理參數的反演,二者各有特色,優勢互補,走向融合是這兩項技術的發展趨勢。
  • 湖南發布衛星遙感影像「一站式」服務平臺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長沙8月27日電(記者白田田)記者27日從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湖南省影像統籌及衛星應用系統正式上線。這一系統將服務於政務用戶和公眾用戶,提供衛星遙感影像的檢索、瀏覽、下載等「一站式」服務。
  • 武漢大學王密教授團隊研製的高分多模衛星在軌處理系統成功運行
    近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以下簡稱「高分多模衛星」)首批遙感影像產品,其中,高分多模衛星在軌實時影像產品處理系統由實驗室王密教授團隊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完成。GF-6 影像高分多模衛星影像空間解析度0.42米,是我國民用科研衛星最高解析度。該衛星除了高解析度的數據獲取能力,還具備快速在軌處理能力。
  • 3分鐘遙感衛星知識入門
    ,不與探測目標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的一門空間探測技術。當然,這裡的探測目標主要是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人造衛星、火箭其實都是為」遙感技術「提供了一個施展拳腳的平臺!
  • 高分三號開啟微波遙感時代
    高分三號是我國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它的成功發射以及開機應用將顯著提升我國對地遙感觀測能力,是高分專項工程實現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對地觀測目標的重要基礎。那麼,這位太空「神探」到底是何方神聖?有了它,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下面我們就走進它來一探究竟。
  • 「小目標」是什麼,怎麼投?|「小目標」最全介紹
    來源:基金豆二、「小目標」的投資理念A股市場存在長期向上、牛短熊長、結構行情波動劇烈三大特徵,投資者如果目標太宏大,投資過程會漫長而痛苦,結果不是半途而廢就是收益坐了過山車。「小目標」是把長期投資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步步止盈逐個達成,保持紀律不焦慮不貪婪,長期複利賺取可觀收益。投資過程也更快樂,更享受。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多用途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研製」(2004BA104C)的支持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於2005年8月8日在貴州省實現了我國大型多用途無人機遙感系統首次實際飛行試驗(圖1、圖2),實現了系統的預期目標。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航空遙感系統
    綜述及基本情況航空遙感系統(The Chinese Aeronautic Remote Sensing System,CARSS)是「十一五」期間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作為法人建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現改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院內外單位共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