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
會議還宣布,向社會免費公開衛星發射以來獲取的南北極數據,邀請全球極地科研工作者,共同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
「京師一號」衛星自2019年9月12日發射入軌以來,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數據1025幅;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4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所有數據均可在衛星數據引接系統(http://earth.bnu.edu.cn)免費下載。
運行一年間,由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山大學科學家組成的極地遙感團隊成功利用「京師一號」進行了對南極第三大冰架——埃默裡冰架歷史性大崩解事件的連續監測;同時實現了單年對北極格陵蘭島無雲數據的全覆蓋,並完成了格陵蘭島70米解析度遙感製圖。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其重在會上表示,「京師一號」衛星極地遙感數據的發布,彌補了中國長期缺乏極地觀測數據的短板,對於促進中國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京師一號」小衛星是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也是我國 「三極天基觀測系統」的首顆試驗衛星。該衛星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北京師範大學設計,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聯合研製,衛星1級產品生產系統由中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組成的聯合技術團隊構建運行。
「京師一號」小衛星設計適用於極地和中緯度環境監測,其主要載荷為1臺專門針對極地觀測設計的高動態場景寬幅相機,通過對同一地物自動進行長、短兩次曝光,輸出融合後的圖像。該技術可有效改善冰雪、陸地水體同時存在的高動態場景成像效果。
據「京師一號」小衛星研製總師李春介紹,小衛星的設計壽命為1年,即將進入超期服役階段,但目前衛星整星狀態良好,各系統運行穩定,成像相質未發生明顯退化,仍可滿足對極地監測的需求,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還將繼續按計劃進行極地及中緯度遙感數據的採集,為相關研究提供持續的數據支持。
來自中山大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深圳東方紅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善縣、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的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記者:方正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