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一號」獲取2500多幅影像

2020-09-16 i自然i海洋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

會議還宣布,向社會免費公開衛星發射以來獲取的南北極數據,邀請全球極地科研工作者,共同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

「京師一號」衛星自2019年9月12日發射入軌以來,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數據1025幅;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4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所有數據均可在衛星數據引接系統(http://earth.bnu.edu.cn)免費下載。

運行一年間,由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山大學科學家組成的極地遙感團隊成功利用「京師一號」進行了對南極第三大冰架——埃默裡冰架歷史性大崩解事件的連續監測;同時實現了單年對北極格陵蘭島無雲數據的全覆蓋,並完成了格陵蘭島70米解析度遙感製圖。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其重在會上表示,「京師一號」衛星極地遙感數據的發布,彌補了中國長期缺乏極地觀測數據的短板,對於促進中國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京師一號」小衛星是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也是我國 「三極天基觀測系統」的首顆試驗衛星。該衛星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北京師範大學設計,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聯合研製,衛星1級產品生產系統由中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組成的聯合技術團隊構建運行。

「京師一號」小衛星設計適用於極地和中緯度環境監測,其主要載荷為1臺專門針對極地觀測設計的高動態場景寬幅相機,通過對同一地物自動進行長、短兩次曝光,輸出融合後的圖像。該技術可有效改善冰雪、陸地水體同時存在的高動態場景成像效果。

據「京師一號」小衛星研製總師李春介紹,小衛星的設計壽命為1年,即將進入超期服役階段,但目前衛星整星狀態良好,各系統運行穩定,成像相質未發生明顯退化,仍可滿足對極地監測的需求,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還將繼續按計劃進行極地及中緯度遙感數據的採集,為相關研究提供持續的數據支持。

來自中山大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深圳東方紅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善縣、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的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記者:方正飛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已獲取2500多幅影像
    新華社發(鄭逃 攝)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車雲龍 劉欣)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12日在軌運行一周年,迄今為止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影像1025幅。研發團隊12日在京發布的該衛星數據顯示,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0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
  • 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我國首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新華社快訊:  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數據製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12日15時05分正式公布。同時,衛星獲得的第一批科學探測數據,也按照有關規定向科研單位移交。  探月工程領導小組的領導為我國首幅全月球影像圖揭幕(航天局網站)  新華社快訊:  我國此次公布的全月球影像圖,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張。
  • 中國正式發布"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圖)
    中新網北京十一月十二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十二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繞月探測工程全月球影像圖暨科學數據發布儀式,正式發布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的月球地形地貌數據製作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
  • 「天問一號」首幅火星圖像為什麼不是紅色的?
    2月5日20時,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動機點火工作,順利完成地火轉移段第四次軌道中途修正,確保按計劃實施火星捕獲
  • 「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目前飛行狀態良好。探測器已脫離地球引力影響範圍,進入行星際轉移軌道,飛離地球超過150萬公裡。△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其中,大的新月狀球體為地球,小的新月狀球體為月球。
  • 宇宙,你好,這裡是「貴陽一號」!
    「貴陽一號」隸屬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2組衛星中。與它並肩攜手的還有3顆高光譜衛星OHS-01/02/04和1顆視頻衛星OVS-2。這5顆衛星進入既定軌道後,將與在軌的兩顆「珠海一號」衛星組網,大幅度提高星座採集遙感數據的能力。
  • 航天科工成功獲取首幅1:2000比例尺雷達測繪數據
    記者10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獲悉,該所測繪團隊今年年初在貴州成功獲取了國內首幅1:2000比例尺雷達測繪數據。2020年1月初,23所團隊克服飛行限制和關機時間窗口有限的不利影響,完成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高解析度幹涉SAR觀測數據的首次獲取,這是國內首次採用機載毫米波雷達系統對FAST開展高解析度航空測繪的研究工作。
  • 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形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海洋一號D衛星與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組網後,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白天獲取兩幅全球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圖,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我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有力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發布(圖)
    新華社發中國網直播: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發布儀式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陳二厚 黃全權)26日9時40分許,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並製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圖像。在第一時間,「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通過新華社傳到了世界各地。
  • 天宮上的「自拍杆」拍出300多幅圖像 專家詳解
    天宮上的「自拍杆」拍出300多幅圖像 專家詳解  昨天(23日)早上,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搭載的一顆小衛星在太空中成功釋放,並且對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進行了第一次拍照,現在首批圖像已經傳回到地面了。
  • 高景一號發布首批衛星影像 布達拉宮廣場遊人清晰可見
    【觀察者網 綜合】據《人民日報》1月12日報導,我國首個完全自主研製的0.5米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星座高景一號正式具備運營能力,高景一號也已經開始下傳影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日前向社會發布首批影像,這批影像中有關西藏布達拉宮景區的部分,從圖像上看,遊人清晰可見。
  • 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據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29日上午11時,風雲二號C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總師許健民院士發出取圖指令,衛星掃描輻射計開始步進,對地球進行觀測,全程歷時約25分鐘。
  • 中科院電子所等獲取第一幅國產SAR衛星時序幹涉測量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呂孝雷、雷斌聯合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處理得到第一幅高分三號衛星雷達時序幹涉(TSInSAR)地表形變測量圖,實現我國衛星雷達時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該成果首次將國產雷達衛星地表釐米級形變測量提升至毫米精度,標誌著我國在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 嫦娥一號科研成果發布 全月球影像圖國際領先
    本報北京7月16日電(記者餘建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16日對外發布「嫦娥一號」科學研究成果。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探測數據的處理、分析與研究,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其中,根據嫦娥一號衛星數據製作的「全月球影像圖」為國際先進水平。
  • 背景資料:嫦娥一號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 首幅全月球三維立體圖研製成功 展示全月球實景
    2008年11月12日,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數據製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正式公布。「『嫦娥一號』全月球三維立體圖自動構建技術」項目,9日上午通過了解放軍總裝備部組織的成果鑑定。利用「嫦娥一號」原始影像製作的可實時瀏覽的全月球三維立體圖,可為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月球軟著陸器選址、月球機器人運動規劃和仿真等提供技術支撐。專家介紹說,世界上以前公布過的月球全圖,主要是二維影像圖和用雷射高程數據製作的三維地形圖。
  • 「天問一號」探火丨地月合影怎麼拍?揭秘合影背後的故事
    一張由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奔火途中回眸拍攝的地月合影火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團隊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試驗隊密切配合,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地月合影,國家航天局對外正式發布了這一影像。這麼遠的距離、這麼快的速度,地月合影的拍攝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