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已獲取2500多幅影像

2020-09-13 新華社

9月12日11時2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一號02D衛星(又稱5米光學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發(鄭逃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車雲龍 劉欣)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12日在軌運行一周年,迄今為止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影像1025幅。

研發團隊12日在京發布的該衛星數據顯示,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0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以上數據,用戶均可免費下載(http://v.xinhua-news.com/static/view?dest=hAMDEkJnhoczkyISstMTU5OTk1OTk3OTM0Ny0vc3RvcmVfYXR0YWNobWVudC94Y2JhdHRhY2hmaWxlL2RzcGRhdGEvMjAyMC8wOS8xMy9YeGp3c3pDMDA3MDA0XzIwMjAwOTEzX0NCTUZOMEEwMDEuanhYBn"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

9月12日,「京師一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發布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京師一號」衛星數據處理與生產系統負責人、中山大學副教授陳卓奇介紹,在軌運行期間,「京師一號」成功對南極洲第三大冰架——埃默裡冰架發生的歷史性大崩解事件進行了連續監測。此外,衛星還完成了2020年格陵蘭島70米解析度遙感製圖。

「京師一號」又被稱為「冰路衛星」,總重約16公斤,是中國「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的首顆試驗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北京師範大學設計,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聯合研製。

9月12日,「京師一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發布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據悉,「京師一號」衛星適用於極地和中緯度環境監測,其主要載荷為1臺專門針對極地觀測設計的高動態場景寬幅相機,可對同一地物自動進行長、短兩次曝光,輸出融合後的圖像。此項技術可有效改善冰雪、陸地水體同時存在的高動態場景成像效果。

2019年1月12日,正在研製中的「京師一號」小衛星。 (受訪者供圖)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其重表示,「京師一號」衛星極地遙感數據的發布,彌補了中國長期缺乏極地觀測數據的短板,對於促進中國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公開發布數據,也是向全球極地科研工作者發出邀請,共同探索數據的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京師一號」獲取2500多幅影像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會議還宣布,向社會免費公開衛星發射以來獲取的南北極數據,邀請全球極地科研工作者,共同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
  • 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它為什麼意義重大?
    ,公開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衛星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數據1025幅。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4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深圳造」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文 吳鎧峰/圖)昨日,「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的首顆試驗衛星——京師一號(全球變化科學實驗衛星系統)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衛星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服務國家北極航道開發和環境保護。
  • 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將於明年發射
    11月16日,湖北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向記者介紹,武漢大學團隊與相關機構共同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的衛星「珞珈一號」已通過論證,預計明年底將發射升空。  該衛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夜間能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屆時將獲取精度遠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該衛星將面向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監測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客觀依據。同時,該衛星將搭載導航增強載荷,用於開展低軌衛星增強「北鬥」等高軌導航衛星的試驗。
  • 中國計劃今年發射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助力宏觀經濟分析
    雷鋒網消息,由武漢大學多個院士領銜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衛星(包含01星和02星),01星在今年底發射,02星預計在2019年發射,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據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院士說,「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將側重於應用夜光遙感技術,目前研製進展順利,發射後將為宏觀經濟分析、「一帶一路」建設決策等提供數據。01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夜間可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說。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國首顆科普視頻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首顆科普視頻衛星成功發射 衛星所獲的海量遙感視頻、圖片數據將被製作成科普視頻9月15日,我國首個由網際網路公司嗶哩嗶哩(簡稱B站)定製、用於科普傳播的視頻遙感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 成功升空。該衛星由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視頻衛星入軌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6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政府、行業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中國首顆!中大將研製發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會上進行了聯合中心揭牌儀式,並宣布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目前,中大在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已形成了從數據、機理、地球系統模擬、到社會服務的體系,總體居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衛星軌道及目標示意圖據介紹,天基遙感觀測是追蹤並評估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手段之一,對監測、理解和預測全球變化至關重要。
  • 中國預計2022年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山大學官網 圖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12月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中國成功發射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中新網西昌12月29日電 (記者 張素)12月29日0時0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這是中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影像圖發布 中國自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
    高分七號衛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真彩色融合正射影像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琳、瞿文斌、楊璐):12月10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了「高分七號」衛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體現了這一衛星特有的立體測繪性能。
  • 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原標題: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本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吳江龍   2015年武漢大學就放出要研發「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消息。直到今年2月3日隨著「珞珈一號」02星工程協調會在武漢召開,「珞珈一號」衛星再次曝光。意味著「珞珈一號」衛星漸行漸近。
  • 中國是怎樣讓地球變綠的?衛星遙感影像告訴你!
    中國宣傳的主題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動綠色發展」。可以說,在防沙治沙領域,中國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績單。地球變得更綠了,中國的貢獻比例居首。這一結論來自於美國宇航局(NASA)對地觀測衛星Aqua和Terra的數據。
  • 高分七號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發布
    據悉,首批影像產品在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的組織領導下,由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聯合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遙感中心、國家統計局、交通運輸部等單位聯合製作。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供圖)  山有多高?峽谷多深?飛機起飛速度是多少?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童旭東表示,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高分七號衛星的觀測來獲取。
  • 中非首顆遙感星!中國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
    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儀式2日在北京舉行,這也是中國同非洲合作的第一顆遙感衛星。中方表示,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採取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近年通過實施一系列南南合作項目,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
  • 資訊 | B站首顆衛星升空,遙感數據將製成科普產品
    9月15日,我國首個由網際網路公司(嗶哩嗶哩,簡稱B站)定製、用於科普傳播的視頻遙感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 成功升空。該衛星由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成立於2012年的「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整合了國內外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並通過統籌規劃多源衛星採集,為不同行業用戶提供數據獲取解決方案。航天世景衛星資源圖當前,衛星數據運營已經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從遠距離採用高空鳥瞰的形式進行探測,包括多點位、多譜段、多時段和多高度的遙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強的遙感信息,能提供綜合系統性、瞬時或同步性的連續區域性同步信息,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優越性。 遙感技術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
  • 深圳造衛星傳回北極照片 首批衛星遙感數據已傳至地面接收站
    原標題:深圳造衛星傳回北極照片目前衛星在軌測試一切正常,首批衛星遙感數據已傳至地面接收站深圳商報2019年9月19日訊 由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京師一號衛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