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圈裡有了中國衛星接收站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李大慶)記者從中科院獲悉,建在北極圈內的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北極接收站15日在瑞典基律納通過現場驗收並投入試運行。北極站的建立可大大增加我國衛星拍攝數據的下傳時效,極大提高我國全球數據的接收穫取能力。
-
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我國「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首顆試驗衛星——冰路衛星(又名「京師一號」)近日已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數據將服務於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研究和北極航道開發。發展極地專用遙感衛星意義何在?
-
遙感數據地面接收、處理與分發系統
20多年來我國已建立起5個國家級遙感衛星數據接收和服務系統。 一、氣象衛星地面接收、處理與分發系統 我國極軌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由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運行控制中心、數據存檔中心,以及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地面接收站組成,為適應對衛星氣象應用日益增長的需求,計劃逐步增建三個國內站,一個海外站,形成覆蓋全球的氣象衛星地面接收體系。
-
「深圳星」已服務近3000艘船和飛機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近日,記者獲悉,今年7月成功飛天的「深圳星」通信衛星,在五個月的太空漫遊後,全面轉入運營階段,截至今年12月,已服務近3000艘船和飛機。「深圳星」即亞太6D衛星,旨在為亞太區域提供高通量寬帶通信服務。無論是設計監造還是投入使用,亞太6D背後都有深圳科技公司的身影。在成功升空後,亞太6D被深圳市命名為「深圳星」。
-
高分三號衛星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公布
8月10日,我國成功發布高分三號衛星,今天,國防科工局正式公布了高分三號的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高分三號是我國第一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也是國內第一顆設計壽命達8年的低軌遙感衛星。
-
時空大數據的未來: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時代〡水木資本原創
同時,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地面站的配合,通過地面接收站和地面處理站有效接收、處理、存檔及分發遙感衛星傳回的各類數據。根據所採集的數據內容,遙感衛星可分為氣象衛星、陸地衛星、海洋衛星三大類型,可涵蓋包括農業、林業、氣象、海洋、國土、環保等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數據,而這些數據則可被應用到國土普查、草原/森林普查、地圖測繪、海洋測繪、礦產勘探、地面選址、軍事偵察、防震減災等多個領域。
-
臺灣造價56億衛星傳回照片全失焦,功能恐已報廢
圖為臺灣「福衛五號」衛星發射資料圖。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資源三號03星數據
(中科院空天院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7日發布消息說,該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成功接收最新發射升空的資源三號03星數據,處理情況正常。至此,從2012年資源三號01星至今,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完成資源三號系列衛星數據接收任務20501條軌道,接收數據量達到897TB。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實現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下屬的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日前已成功實現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的數據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是具備亞米級解析度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環境減災二號衛星數據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數據。上午10時07分和11時42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先後成功跟蹤、接收到環境減災二號A星和B星的首軌下行數據。此後,喀什站也按計劃成功完成環境減災二號A、B星數據接收任務。當日,總計接收衛星數據119GB,所有接收數據均在第一時間完成回傳,處理情況正常。
-
1分鐘獲取指定目標影像,「開採夫科技」發力在軌實時遙感服務
文:劉年華編輯:石亞瓊**更快獲取需求數據,從小時級到分鐘級的突破傳統遙感衛星獲取數據的流程,從衛星採集圖像、傳輸至地面,到地面接收、預處理,平均需要2小時到數日的時間。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限制成為遙感應用行業發展的痛點。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 探討我國高分衛星與遙感產業發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4日消息(記者 王子遙 周靜泊)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是遙感技術的應用。通俗來說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表示,高分專項數據如今已在越來越多行業和區域得到應用,保障了自然資源、災害應急、農林水土、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重要行業的主體業務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比如數字地球也是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一種。專家們普遍認為,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數據
密雲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2米全色高解析度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中科院遙感地球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遙感地球所)6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已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數據,後續處理正常。密雲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16米多光譜中解析度寬幅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深圳造」
在深圳東方紅總裝車間,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裝箱作業。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文 吳鎧峰/圖)昨日,「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的首顆試驗衛星——京師一號(全球變化科學實驗衛星系統)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
-
密雲站當先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7月3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實現了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7月3日該衛星發射當天,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於22點07分至22點16分按計劃成功跟蹤、接收到高分多模衛星首軌下行數據。
-
中國首批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發布 可監測罌粟大麻
60萬米外的衛星傳回圖像中,北京故宮的黃琉璃瓦頂、上海機場的飛機機型,均能精細分辨。 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 昨天發布的首批高分二號衛星圖像,包括北京市區、上海市區、哈爾濱市區、蘭州市區、銀川市區、克拉瑪依市區和崑崙山天池、雲南省魯甸災區等多個地點,綜合考慮地域分布、地域類型、目標關注度和高分二號衛星主要用戶部門測試與示範應用需求等。
-
美國旅行者號飛了190億公裡,它到底是怎麼給地球傳照片的?
美國旅行者號飛了190億公裡,它到底是怎麼給地球傳照片的?
-
從太空可分辨車型:高景一號衛星發布首批影像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中國近日發射的首個自主研製的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一號已經開始下傳圖像,香港會展中心、西藏布達拉宮等清晰可見。衛星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遙感衛星數據及增值服務,打破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市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
港中大(深圳)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大賽重磅來襲!
來源:陸家嘴雜誌港中大(深圳)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大賽CUHKSZ Remote Sensing Data Processing Contest為了增強我校學生對衛星遙感數據產業的了解和興趣,培養衛星遙感數據人才,助力衛星遙感數據的應用與發展
-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天琴一號」衛星首軌數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廖俊 胡民達報導 12月20日22時12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在「天琴一號」衛星升空十餘小時後成功接收其首軌數據,並即時傳送至中山大學天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