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大數據的未來: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時代〡水木資本原創

2020-09-03 水木資本

提到人造衛星,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我國的北鬥系列以及Elon Mask搞得轟轟烈烈的SpaceX。北鬥專注的是衛星導航系統,SpaceX的衛星則在商業通信領域重點探索;但其實還有一類聚焦於對地觀測的衛星,它們從太空俯視地球,通過遙感技術持續搜集並監測地球表面指定區域的氣象、森林、海洋、環保、國土等各種情況,提供了穿越時空的大數據。



遙感衛星是一種外層空間遙感平臺,位於地球同步軌道,當它們沿軌道運行時,能夠在規定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連續對地球表明的指定區域進行數據採集。同時,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地面站的配合,通過地面接收站和地面處理站有效接收、處理、存檔及分發遙感衛星傳回的各類數據。根據所採集的數據內容,遙感衛星可分為氣象衛星、陸地衛星、海洋衛星三大類型,可涵蓋包括農業、林業、氣象、海洋、國土、環保等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數據,而這些數據則可被應用到國土普查、草原/森林普查、地圖測繪、海洋測繪、礦產勘探、地面選址、軍事偵察、防震減災等多個領域。


美國是最早使用衛星遙感技術的國家,於1962年利用「先鋒二號」衛星首次拍攝地球雲圖;此後,俄羅斯、中國、歐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日本、以色列、印度等陸續建成自己的遙感系統,中國最早是於1975年首次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從全球各國擁有遙感衛星的數量來看,截至2018年,美國持有數排名第一,為360顆,佔比50%;中國位列第二,為132顆,佔比18%;第三名是日本,擁有28顆,佔比4%;剩下則為俄羅斯、印度、德國等。

表1:截至2018年全球遙感衛星存量數據

(單位: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統計表明,2015年全球發射遙感衛星數量為82顆,其中中國發射了11顆,中國發射遙感衛星數量佔全球總量的13.4%。2016年全球共發射遙感衛星95顆,到2017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增長至224顆,較2016年增長了近2.5倍;其中,2017年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19顆,佔全球總量的8.5%,佔比有所下滑。

表2:2012-2017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

(單位: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

近年來,隨著全球民間資本、特別是諸多商業巨頭湧入航空領域,越來越多的商業遙感衛星企業進入市場,而一批初創企業也紛紛提出要建立各類型的遙感衛星星座,成為推動衛星製造的重要力量,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行業正進入爆發期。前瞻研究院指出,2016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僅29枚,而這一數字到2017年迅速攀升至194枚,增長了近7倍;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商用遙感衛星數量達319顆,佔全部遙感衛星數量的50%;政府及軍事用途衛星分別為197顆與145顆,分別只佔28%及20%。遙感衛星作為獲取時空大數據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補足地面採集數據的諸多不足,遙感數據及相關增值服務正創造著越來越大的商業價值。

表3:2013-2017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年發射數量

(單位: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自2014年起,中國政府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衛星遙感產業的發展,明確表示支持民間資本深度參與包括遙感衛星在內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11月,《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發布,指出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民用遙感衛星數據政策,加強政府採購服務,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 2015年10月,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聯合研究編制並出臺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表示要「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促進衛星應用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能力。」 2019年6月更是發布《衛星網絡國際申報簡易程序規定(試行)》,對中國境內、民間申報衛星網絡的流程進行了明文規定,特別是「擬申報遙感和空間科學非靜止軌道衛星網絡」的可適用簡易申報流程,為遙感衛星的民營化按下了快捷鍵。


然而,衛星產業鏈的複雜性以及對相對高額的資金投入的持續要求,導致中國的民間衛星產業仍然少不了政府投資的身影,北京、西安、武漢、浙江湖州等地都在加速建設地方航天產業園或航天相關的智能製造基地,並有多地政府陸續出臺鼓勵商業航天產業的地方性支持政策。因為正如《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所言,「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既是信息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社會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也是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手段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在全球經濟下行、各行各業紛紛面臨民間資本退潮的2020年,民間資本在布局遙感衛星產業時,緊緊擁抱住政府產業資金不失為更加明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2019年全球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數量將會逐步增加在遙感衛星技術領域,研究最早的當屬美國。1961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觀測衛星。1978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世界海洋衛星。美國為世界遙感衛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的遙感技術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時空道宇衛星家族再添一員
    GeeSAT-10(01)星基於6U的立方體衛星平臺GSP10設計,具有可量產、大容量、高速率轉發等特點,該衛星平臺可適應通信、導航、遙感、科學等多種任務需求,並且具備星座組網業務運行能力。立方星量產時代時空道宇的「創新方案」首先,高速數據傳輸能力,讓星座組網應用更高效。
  • 中國遙感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數量與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圖」
    衛星遙感系統的資本和技術較配套系統要求低,因此對民營企業開放程度高,遙感衛星設備系統、地面系統及應用系統的研發和運營都有民營企業的參與。過去5年,全球每年平均發射12顆遙感衛星,未來5年,平均每年將發射25顆遙感衛星。伴隨發射數量快速增長,全球遙感衛星佔在軌衛星比例迅速上升,已從2012年的10%,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27%。
  • 國外陸地遙感衛星投資模式及發展現狀小探
    在陸地遙感衛星的投資模式上,採用政府投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政府購買服務、社會資本投資等優勢互補的多種靈活形式,以推動遙感衛星研製及產業發展。
  • 2020年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衛星遙感應用市場...
    經過10幾年的發展建設,我國遙感衛星技術與遙感信息獲取能力已經位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衛星遙感商業化進程仍比較緩慢。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我國衛星遙感產業進入到市場化為導向的「產業化」發展階段,得到快速發展。
  •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珠海舉行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珠海舉行 2019-11-23 12:57:00來源:央廣網
  • 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成立
    本文轉自【山西日報】;本報訊(記者王荔)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運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近日,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掛牌成立。該應用中心將對運城市緊跟時代發展前沿技術,聚焦「六新」突破,加快數字產業化步伐,打造「三個高地」、建設「三個強市」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
  • 遙感衛星與北鬥導航衛星,結合起來會有怎樣的聯動?
    截止2020年9月,全球共有824遙感衛星在軌運行,其中我國遙感衛星數量為182顆,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的462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設,我國遙感衛星技術與遙感信息獲取能力已經位於世界先進水平。與此同時,在國家一系列關於「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的政策推動下,我國衛星遙感產業進入到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快速發展階段。
  • 商業遙感衛星助推測繪技術發展
    不僅僅是在技術層面,業內會對由衛星組網的傾斜攝影測量有廣泛期望,隨著中國要大力發展商業衛星,商業遙感衛星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克強總理也曾在國內外的多次重要會議上,強調發展商業遙感衛星的重要性,並提出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商業遙感衛星,是支撐童慶禧院士構想,進一步從理論階段到實踐的驅動力。
  • 2020年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中國遙感衛星行業...
    遙感衛星行業產業鏈梳理從遙感衛星產業鏈看:產業鏈上遊衛星製造及衛星發射服務環節,根據衛星投資主體的不同可分為政府建設的民用衛星、軍隊建設的軍用衛星和企業建設的商用衛星三類;中遊為遙感衛星運營和數據的接收處理,參與主體是商業運營商和政府運營商,以及遙感衛星地面與應用系統的供應商;產業鏈下遊主要是衛星遙感行業應用與服務,可分為遙感數據銷售、數據加工服務、應用服務等不同環節,涉及眾多領域
  •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舉行 國內大咖共謀行業發展
    原標題: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舉行,國內大咖共謀行業發展半島記者 孫雅琴11月22日,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暨「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頒獎典禮隆重舉行。
  • 遙感衛星應用的想像空間究竟有多大?丨億歐問答
    區別於導航衛星、通信衛星和科研衛星,遙感衛星主要用於資源調查、農業估產、天氣與海況預報、防災減災等方面,世界各國也普遍重視遙感衛星系統及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但與其重要程度相比,目前遙感衛星商業化價值並未大規模顯現。
  •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舉行,國內大咖共謀行業發展
    半島記者 孫雅琴11月22日,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暨「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頒獎典禮隆重舉行。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歐比特董事長顏軍博士等一大批業內專家、高校教授參加,共話中國高光譜遙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採用的衛星數據全部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解決了以往國內高光譜數據源缺失、數據量少、數據獲取周期長等問題。
  • 農業遙感團隊提出高時空解析度植被指數數據重建新算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遙感團隊在遙感數據時空融合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衛星遙感數據獲取的高時效性(高時間解析度)和高清晰度(高空間解析度)是農作物遙感監測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但受到衛星傳感器的限制,這兩個要素在同一顆衛星上很難同時具備。
  • 上海價格便宜的alos衛星,提供遙感數據快
    上海價格便宜的alos衛星,提供遙感數據快。攬宇方圓是全球zui大的商業遙感衛星公司美國數字地球DigitalGlobe公司和法國的SPOT衛星公司在全球商業合作夥伴。
  • 高分多模衛星,是我國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科研衛星
    這批影像可以說是我國民用科研衛星最高解析度影像,全面展示了高分多模衛星的高效智能敏捷成像模式。高分家族新成員,是我國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科研衛星作為高分家族的新成員,高分多模衛星於今年7月3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有「大美之星」的美譽,甫一亮相就得到廣泛關注。
  • 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行業分析,美國航天遙感能力最強
    國外商業遙感衛星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並逐漸成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航天大國通過積極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扶持,加快了新一代高性能遙感衛星的研製和商業化運行,形成了政府監管、企業運營、「官助民辦」的商業模式,商業遙感衛星以服務政府用戶為主,與政府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目前已形成了美國的Landsat系列、WorldView系列、GeoEye系列等衛星星座為代表的商業遙感衛星服務體系。
  • 多維遙感數據分析系統MARS:讓時空譜數據的存儲與分析更便捷
    但由於受到傳感器硬體研製技術瓶頸的限制,儘管遙感數據單一指標(如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時間解析度)越來越高,仍不能滿足多種遙感應用對遙感數據綜合指標的需求,因此,遙感數據時空融合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之一。長時間的對地觀測過程中遙感衛星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長時間序列遙感影像數據。
  • 3分鐘遙感衛星知識入門
    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人們把遙感裝置裝在了衛星上,開始了利用無線電對宇宙空間進行偵察和探測,遙感技術也是進入了實用階段。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航天遙感時代正式到來。
  • 未來地理空間的智能時代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科技變革時代。大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工業社會的資源。在這個全球競爭的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智慧城市將會導演未來社會的變革,一切都需要大數據的支撐。  當今,人類社會正在從電氣時代走向智能時代,從信息社會走向智能社會。一切都需要用新的科學和技術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