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造衛星,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我國的北鬥系列以及Elon Mask搞得轟轟烈烈的SpaceX。北鬥專注的是衛星導航系統,SpaceX的衛星則在商業通信領域重點探索;但其實還有一類聚焦於對地觀測的衛星,它們從太空俯視地球,通過遙感技術持續搜集並監測地球表面指定區域的氣象、森林、海洋、環保、國土等各種情況,提供了穿越時空的大數據。
遙感衛星是一種外層空間遙感平臺,位於地球同步軌道,當它們沿軌道運行時,能夠在規定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連續對地球表明的指定區域進行數據採集。同時,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地面站的配合,通過地面接收站和地面處理站有效接收、處理、存檔及分發遙感衛星傳回的各類數據。根據所採集的數據內容,遙感衛星可分為氣象衛星、陸地衛星、海洋衛星三大類型,可涵蓋包括農業、林業、氣象、海洋、國土、環保等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數據,而這些數據則可被應用到國土普查、草原/森林普查、地圖測繪、海洋測繪、礦產勘探、地面選址、軍事偵察、防震減災等多個領域。
美國是最早使用衛星遙感技術的國家,於1962年利用「先鋒二號」衛星首次拍攝地球雲圖;此後,俄羅斯、中國、歐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日本、以色列、印度等陸續建成自己的遙感系統,中國最早是於1975年首次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從全球各國擁有遙感衛星的數量來看,截至2018年,美國持有數排名第一,為360顆,佔比50%;中國位列第二,為132顆,佔比18%;第三名是日本,擁有28顆,佔比4%;剩下則為俄羅斯、印度、德國等。
表1:截至2018年全球遙感衛星存量數據
(單位: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統計表明,2015年全球發射遙感衛星數量為82顆,其中中國發射了11顆,中國發射遙感衛星數量佔全球總量的13.4%。2016年全球共發射遙感衛星95顆,到2017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增長至224顆,較2016年增長了近2.5倍;其中,2017年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19顆,佔全球總量的8.5%,佔比有所下滑。
表2:2012-2017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
(單位: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數據)
近年來,隨著全球民間資本、特別是諸多商業巨頭湧入航空領域,越來越多的商業遙感衛星企業進入市場,而一批初創企業也紛紛提出要建立各類型的遙感衛星星座,成為推動衛星製造的重要力量,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行業正進入爆發期。前瞻研究院指出,2016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僅29枚,而這一數字到2017年迅速攀升至194枚,增長了近7倍;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商用遙感衛星數量達319顆,佔全部遙感衛星數量的50%;政府及軍事用途衛星分別為197顆與145顆,分別只佔28%及20%。遙感衛星作為獲取時空大數據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補足地面採集數據的諸多不足,遙感數據及相關增值服務正創造著越來越大的商業價值。
表3:2013-2017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年發射數量
(單位:顆)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自2014年起,中國政府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衛星遙感產業的發展,明確表示支持民間資本深度參與包括遙感衛星在內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11月,《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發布,指出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民用遙感衛星數據政策,加強政府採購服務,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 2015年10月,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聯合研究編制並出臺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表示要「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促進衛星應用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能力。」 2019年6月更是發布《衛星網絡國際申報簡易程序規定(試行)》,對中國境內、民間申報衛星網絡的流程進行了明文規定,特別是「擬申報遙感和空間科學非靜止軌道衛星網絡」的可適用簡易申報流程,為遙感衛星的民營化按下了快捷鍵。
然而,衛星產業鏈的複雜性以及對相對高額的資金投入的持續要求,導致中國的民間衛星產業仍然少不了政府投資的身影,北京、西安、武漢、浙江湖州等地都在加速建設地方航天產業園或航天相關的智能製造基地,並有多地政府陸續出臺鼓勵商業航天產業的地方性支持政策。因為正如《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所言,「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既是信息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社會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也是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手段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在全球經濟下行、各行各業紛紛面臨民間資本退潮的2020年,民間資本在布局遙感衛星產業時,緊緊擁抱住政府產業資金不失為更加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