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數據
密雲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2米全色高解析度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中科院遙感地球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遙感地球所)6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已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數據,後續處理正常。密雲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16米多光譜中解析度寬幅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
-
中科院兩顆高光譜微納衛星成功獲取在軌遙感數據
12月22日3時22分,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製的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SPARK01、SPARK02)搭載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火箭發射升空。 衛星入軌後,在微納衛星飛控人員的密切監視和緊湊高效地飛行控制下,SPARK雙星第1軌自主順利展開太陽帆板;第8軌順利完成星地對站指向數傳鏈路驗證;第23軌起對我國西藏和南美、北美等地區進行高光譜遙感成像;第31軌高光譜遙感數據成功傳輸落地。
-
「天空之眼」在中國 遙感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更為重要的是,高分衛星的「自拍」,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民提升種植收入。吳加敏說,通過高分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農地的邊界、土地的坡度、種植的作物種類等,相關部門將這些數據提供給農業部門的有關專家,再由他們制定農地種植規劃,向農民提出種植建議,實現農地生產最優化。
-
遙感衛星概念股有哪些?遙感衛星概念股一覽
高分四號衛星是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具有可見光和紅外成像能力,其中光學解析度為50米,紅外解析度為400米。將重點針對國內用戶對高時間解析度遙感圖像數據的需求,為綜合防災減災、氣象預警預報、地質災害調查、林業災害監測等應用領域,以及海洋、農業、國土、水利等提供遙感數據服務。
-
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成立
本文轉自【山西日報】;本報訊(記者王荔)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運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近日,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掛牌成立。該應用中心將對運城市緊跟時代發展前沿技術,聚焦「六新」突破,加快數字產業化步伐,打造「三個高地」、建設「三個強市」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
-
衛星遙感技術賦能保險業數據「說話」成為重要應用場景
例如,平安產險對某沿海城市服務區段海堤工程的沉降情況進行試點監測,對可能存在坍塌損毀風險的海堤區域進行篩查,為進一步開展海堤「健康體檢」和安全檢測提供指導、建議。其他諸如地鐵、高速公路、建築質量缺陷保險(IDI)等保險項目的防災防損服務中,也已逐漸開始運用衛星遙感技術。
-
氣象數據網960種衛星遙感數據面向公眾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和衛星遙感數據網完成整合,正式向公眾發布包含風雲系列、日本MTSAT和美國EOS/MODIS等在內的共計960種衛星遙感數據及相關產品,並提供相關服務。
-
中星乾景與銅川市政府達成「銅川2號」遙感衛星合作 打破全球商業遙感衛星記錄
日前,在北鬥「收官星」發射成功之際,中國商業航天再傳喜訊,中星乾景數據技術(陝西)有限公司與銅川市政府正式籤訂 「銅川二號」遙感衛星合同。「銅川二號」衛星將打破全球商業航天遙感立方星解析度的記錄,實現中國商業遙感衛星的重大突破。
-
百度地圖上線衛星圖功能 中國四維提供影像數據
百度地圖今日正式上線了衛星圖功能,目前首批覆蓋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5個城市,由中國四維提供影像數據。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環境減災二號衛星數據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數據。上午10時07分和11時42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先後成功跟蹤、接收到環境減災二號A星和B星的首軌下行數據。此後,喀什站也按計劃成功完成環境減災二號A、B星數據接收任務。當日,總計接收衛星數據119GB,所有接收數據均在第一時間完成回傳,處理情況正常。
-
夜光遙感研究以及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2020年7月2日,依託於上海市測繪院的上海市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資源共享、務實管用」為目標,統籌各路影像資源,開展全市衛星遙感應用工作。本期兩個項目便是基於衛星中心的多源遙感數據,以深化遙感數據研究、擴展遙感應用領域為目的而開展的。
-
密雲站當先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7月3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實現了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7月3日該衛星發射當天,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於22點07分至22點16分按計劃成功跟蹤、接收到高分多模衛星首軌下行數據。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隨著遙感應用行業的深化發展,自然資源、環境監測、金融保險等領域對遙感數據的需求逐漸旺盛。遙感數據供應商的壁壘在於數據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基礎服務的細節。如何更好連接上遊衛星與下遊應用端,為遙感應用企業提供優質數據和基礎處理服務,成為當前遙感數據供應商的競爭焦點。
-
從場景出發,「羅賽塔科技」要以衛星遙感等另類數據分析切入大宗...
一直以來,36氪都在持續關注衛星遙感數據應用市場的發展,認為衛星遙感數據的價格將會越來越低,日後還可能在城市建設規劃、房地產投資、工業設施評估、金融保險以及網際網路產業等多個方面大顯身手。近日,36氪最近接觸到了一家將衛星遙感數據分析應用於大宗商品交易領域的另類數據服務公司——「羅賽塔科技」。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如今,監測中心基於MODIS、OMI、AIRS等衛星傳感器,可以進行PM2.5、NO2等多種大氣汙染物、霧霾分布、沙塵傳輸、秸稈焚燒、城市熱島、植被指數等一系列區域大氣汙染和生態環境遙感業務的動態監測。 「我們已經構建起覆蓋北京地區的3年3個級別60餘種共計30TB(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的專題產品遙感資料庫,積累了北京及周邊最齊全的大氣遙感基礎數據,為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信息支撐。」
-
時空大數據的未來: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時代〡水木資本原創
北鬥專注的是衛星導航系統,SpaceX的衛星則在商業通信領域重點探索;但其實還有一類聚焦於對地觀測的衛星,它們從太空俯視地球,通過遙感技術持續搜集並監測地球表面指定區域的氣象、森林、海洋、環保、國土等各種情況,提供了穿越時空的大數據。
-
今日焦點|夜光遙感衛星捕捉城市燈光,讓我們換個視角從太空看夜...
事實上,相比NASA的夜間地圖,由我國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傳回了夜光遙感全國一張圖,大幅度提升影像的絕對定位精度,包括上海市測繪院、華東師範大學在內的眾多機構以及專家,正在利用夜光遙感數據來研究上海以及長三角。「『珞珈一號』是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它傳回的圖像,可以展現出夜光亮度變化的細節,並帶來豐富的應用場景。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實現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下屬的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日前已成功實現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的數據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是具備亞米級解析度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
-
【北京日報】衛星遙感揭秘全球夜光
科研人員意識到了這一作用,通過對每天衛星採集的影像進行合成處理,研製出了無雲的夜光遙感數據,這個數據被全球的科學家廣泛應用,從而促使夜光遙感逐漸成為遙感領域發展活躍的一個分支。 世界上第一顆夜光衛星(DMSP-OLS)是由美國國防部主導發射,而後該系列衛星一直延續到2013年,提供了迄今最長時間序列(1992年-2013年)的年度夜光遙感數據。
-
成功發射遙感衛星 2018遙感衛星概念股有哪些?
2018年4月10日12時2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一號01組衛星和微納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衛星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71次飛行。遙感衛星股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