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點|夜光遙感衛星捕捉城市燈光,讓我們換個視角從太空看夜...

2021-01-15 新民網

夜上海,一個不夜城。

有人說,了解一座陌生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搭乘夜間航班,隨著夜色潛入其懷抱。半空中俯瞰到的點點亮光和燈帶,恰是這座城市最生動的脈搏和呼吸。事實上,如果我們將視線再往上移,從太空中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更有魅力的夜上海。

圖說:長三角區域範圍的夜光遙感圖,圖中紅色表示燈光亮度較強,黃色表示燈光亮度較弱,黑色區域表示未採集到明顯的燈光(紅色虛線圈顯示長三角區域範圍有四個顯著的城市群)。三省一市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提供

「夜上海」影響不斷擴大

不久前,一張打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間地圖成為「網紅」,特別是上海就處於光源集中的地方。事實上,相比NASA的夜間地圖,由我國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傳回了夜光遙感全國一張圖,大幅度提升影像的絕對定位精度,包括上海市測繪院、華東師範大學在內的眾多機構以及專家,正在利用夜光遙感數據來研究上海以及長三角。

「『珞珈一號』是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它傳回的圖像,可以展現出夜光亮度變化的細節,並帶來豐富的應用場景。理想條件下,可在15天內繪製完成全球夜光影像,提供我國及全球GDP指數、碳排放指數、城市住房空置率指數等專題產品,動態監測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可觀依據。」上海市測繪院總工程師趙峰表示,「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夜光遙感全國一張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應用研究。」

據趙峰介紹,夜間燈光的密度和強度,能夠反映區域繁榮程度,與國民生產總值存在較高相關性。從夜光遙感圖也可以看出,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這5個城市的夜光強度顯著高於周邊地區。

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餘柏蒗教授團隊,為我國最早研究夜間燈光遙感數據的團隊之一,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並在國際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餘柏蒗表示,相較於傳統評估方法,夜間燈光數據為高效、客觀地反映城市化水平提供了可能,「通過研究上海的長時序夜間燈光遙感影像,我們發現:1996年,上海的高亮度區域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及陸家嘴區域,而與上海接壤的江蘇、浙江的燈光亮度則相對較暗。經過18年的發展,上海燈光的亮度和範圍均有明顯的增長和擴張,出現了明顯的多中心現象,尤其是長寧區、外高橋以及浦東新區等區域——這說明了上海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狀態。截至2018年,由於受到上海發展的帶動,上海周邊地區的燈光亮度也處於增長的態勢,例如上海與蘇州的燈光區域已連成一個整體。」

圖說:上海和江蘇交界處的燈光區域(紅線標明行政區劃)。NPP-VIIRS夜間燈光數據(下同)

餘柏蒗特別提到,「通過對比美國紐約的夜間燈光影像發現:1996年,紐約的燈光範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城市,在近20年裡,雖然燈光強度仍有一定增長,但範圍並沒有顯著性地擴張,這說明了紐約的城市發展得早,而上海近幾年發展得快。總而言之,從這些影像中,能夠很直觀地看到上海快速城市化的整個過程,輔以不同的算法或是模型,就能夠很好地量化城市在不同維度上的變化情況。」

「利用夜間燈光數據,還能夠快速識別城市中心位置與範圍。」餘柏蒗說,「通過與上海的城市發展規劃藍圖比較,發現規劃中的城市中心得到了更快更好的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區域雖未被列入規劃,但卻也達到了城市中心的水平,例如嘉定工業區、南翔鎮等,這在未來的城市規劃中,也是需要引起關注的。」

更好認識城市影響力

「對普通人來說,第一眼看到夜光遙感圖,首先關注的就是燈光的亮暗。而專業研究人員從圖上還可以看到更多細節。」趙峰說,「利用夜光遙感進行城市擴張驅動力成因分析,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同時,由於夜光遙感衛星能夠捕捉到城鎮的夜間燈光,且夜間燈光與人類的活動緊密相連,因此夜光影像可以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參數的估算。」

據趙峰透露,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牽頭下,通過跨行政區域的政府、研究機構的廣泛合作,上海市測繪院基於二三維一體化GIS技術,搭建了涵蓋地理、人口、經濟、規劃、基礎設施的信息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服務於長三角區域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資源利用、災害防護等方面的決策與行動。

圖說:上海和紐約2008年、2012年、2018年三年的夜間燈光亮度對比圖(紅線標明行政區劃),說明紐約的城市發展得早,而上海近幾年發展得快。

「夜光遙感影像可以用來準確提取和分析建成區範圍和空間聚集現象(城市群)。從夜光遙感影像上不難發現,長三角區域範圍有四個顯著的城市群,即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為中心的四大都市圈,這也與相關機構發布的城市群分析報告不謀而合。」趙峰說。

趙峰的觀點也得到了餘柏蒗的認同:「利用夜間燈光數據,我們結合圖論等模型,提出識別城市群時空演化的方法。結果表明,近20年裡,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間範圍在不斷擴大,作為城市群中心的上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助力城市精細化發展

在餘柏蒗看來,隨著夜間燈光遙感數據空間解析度以及光譜解析度的提升,以及與地理空間大數據的結合,今後有望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社會經濟評估、節能光源判別等一系列研究,並實現從「數據驅動」向「信息驅動」的跨越,助力上海的精細化城市可持續發展。

圖說:上海夜間燈光影像三維拉伸圖,紅色顯示夜光強度大,繁榮程度高。

「夜間燈光數據不僅僅能夠用於城市結構的分析,它還能夠用於測度城市的人口信息、國內生產總值(GDP)、社會存量、碳排放與電力消耗水平、貧困度評估、災害評估以及光汙染等一系列社會經濟指標。」餘柏蒗說。

據餘柏蒗透露,目前已提出一系列評估社會經濟指標的模型與方法,可泛化應用於全國、一帶一路甚至是全球範圍。例如利用夜間燈光數據估算的數據,分析一帶一路的電力消耗水平發現,近20年來,一帶一路地區的夜間燈光亮度空間的重心正逐漸往中國方向移動。此外,餘柏蒗團隊已免費公開了6套多時相的全國(全球)社會經濟指標數據集,其中包括城市碳排放數據集、城市電力消耗數據集、城市鋁材存量數據集、城市混凝土存量數據集、城市鋼鐵存量數據集以及城市建成區數據集,「分享這一系列成果,既能方便社會大眾對城市化進程的直觀認知,也為城市管理者和規劃部門提供了客觀詳實的城市發展水平數據,為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提供依據。」

「從全球來看,遙感技術不僅用來調查夜光的分布,同時也用來揭示夜光的健康與生態效應。海外一些機構曾利用醫學樣本數據和夜光影像,分析了以色列女性乳腺癌、肺癌發病率與夜光強度的關係。研究表明,光汙染強度與乳腺癌的發病率有顯著相關,而與肺癌發病率沒有顯著相關,表明了夜光強度與乳腺癌的發病可能存在因果關係。」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方翔

相關連結>>

夜光遙感  夜光遙感是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觀測夜間地球的光芒,最早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軍事氣象衛星計劃,初衷是希望捕捉夜間雲層反射的微弱月光,獲取夜間雲層分布信息。操作中卻意外發現,該衛星可捕捉到無雲情況下夜間城市區域發光。科研人員意識到了這一作用,對每天衛星採集的影像進行合成處理,研製出無雲的夜光遙感數據。這個數據被全球科學家廣泛應用,夜光遙感逐漸成為遙感領域發展活躍的一個分支。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衛星遙感揭秘全球夜光
    夜晚燈光的強弱,直接彰顯了人類活動區域的發達程度。基於這個特點,夜光遙感的作用開始凸顯。  簡單地說,夜光遙感就是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觀測夜間地球的光芒。夜光遙感最早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軍事氣象衛星計劃,該計劃的初衷是希望捕捉夜間雲層反射的微弱月光,從而獲取夜間雲層分布信息,但意外發現該衛星可以捕捉到無雲情況下夜間城市區域發光。
  • 夜光遙感研究以及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其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觀測夜間地球的光芒。光源主要來自人類夜間燈光照明,同時也包括海上漁船燈光、森林火災以及火山爆發等。與普通的遙感技術不同,夜光遙感衛星獲取的是地表發射的可見光-近紅外的電磁波信息,主要反映地表人類活動狀況。它能提供以人類活動為中心的獨特視角,直接解釋地表人類活動的潛在規律,可以用來表徵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強度,進行城市空間結構相關研究,從而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 太空看武漢夜光蔓延至邊界 衛星圖顯示發光面積從中心擴散
    原標題:太空看武漢夜光蔓延至邊界 衛星圖顯示發光面積從中心擴散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德仁院士團隊獲悉,比較20年來的夜光覆蓋區域發現,2016年武漢市夜間發光面積比1996年增加了1.56倍,武漢夜光朝東西方向的延伸已接近城市邊界。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裡看到「太空天眼」下的武漢夜光全貌圖片。
  • 夜光遙感裡的中國城市夜景(1)—北京夜晚哪裡最亮?
    夜光遙感,是獲取無雲條件下地表發射的可見光-近紅外電磁波信息的遙感方式。這些信息大部分由地表人類活動發出,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類夜間燈光照明,同時也包括石油天然氣燃燒、海上漁船、森林火災以及火山爆發等來源。
  • Night Light Earth(夜幕下的地球)| 夜光遙感解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宏觀的經濟發展差異,直接影響到微觀的國民幸福度,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EOVIS iData將通過夜光遙感數據直觀視角展示人類活動,間接通過夜光發展指數與經濟、人口等統計數據的關係來分析經濟發展差異空間分布特徵,解密人類活動的潛在規律。  大多數夜間的社會和經濟活動都需要燈光,因此,夜間燈光的強度應與社會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相關性。
  • 衛星展現「夜經濟」地圖
    從太空俯瞰我們熟悉的城市,即便相隔535公裡,夜色中仍能感受到溫熱 隨著首屆上海夜生活節啟幕,一批批重磅活動、一條條周末限時步行街、一個個特色集市爭奇鬥豔,共同點亮申城星光。 在夜生活節啟動當晚,「吉林一號」衛星恰好拍下了上海之夜。根據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航測遙感工程師王斯健介紹,「吉林一號」是國內首顆能夠獲取夜光影像的商業衛星,其解析度可達到亞米級。
  • 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原標題: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本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吳江龍   2015年武漢大學就放出要研發「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消息。直到今年2月3日隨著「珞珈一號」02星工程協調會在武漢召開,「珞珈一號」衛星再次曝光。意味著「珞珈一號」衛星漸行漸近。
  • 【科普秀】中國計劃2017年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夜光遙感衛星是什麼?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披露,2017年,我國還將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2019年再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由武漢大學多位院士領銜研發,包括01星與02星。
  • 這是珞珈一號衛星「眼中」的夜光衡水!
    11月20日,阜城縣氣象局技術人員劉馨利用珞珈一號夜光遙感衛星提取了衡水全區域燈光遙感影像並進行處理解譯,於是一張衛星「眼中」的衡水燦爛夜光影像被呈現出來。
  • 印媒: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 觀測美國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印媒稱,中國計劃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據《印度快報》網站2月11日報導,中新社援引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的話稱,「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由武漢大學負責研發。
  • 3分鐘遙感衛星知識入門
    杭州西湖湖心島羅平螺絲田那些最常見的景像換個視角就變成了另一道風景遙感衛星無疑是人類從太空中觀測地球的「千裡眼」,在800公裡的太空中俯視著地球上的一街一城、一草一木,山河湖泊、城市變遷,並且影像足以高清,精細。
  • 中國計劃今年發射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助力宏觀經濟分析
    雷鋒網消息,由武漢大學多個院士領銜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衛星(包含01星和02星),01星在今年底發射,02星預計在2019年發射,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據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院士說,「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將側重於應用夜光遙感技術,目前研製進展順利,發射後將為宏觀經濟分析、「一帶一路」建設決策等提供數據。01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夜間可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說。
  • 專業夜光遙感衛星將於2017年年底升空
    「珞珈一號」即將升空,我們可以看見發自太空的大橋晚景啦!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透露,由武漢大學多名院士領銜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衛星有望在今年年底發射。據悉,「珞珈一號」將主要用於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包含01星和02星,其中01星將在今年底發射。
  • 中國今年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中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大踏步前進,各種新型火箭成功首飛,各種新型衛星也是陸續上天,量子通信衛星、民用高分三號衛星,以及未來的電磁監測衛星,都讓世界刮目相看。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披露,2017年,我國還將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2019年再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
  • 哪個城市夜光最強?衛星數據顯示,全國工業企業復工接近50%
    同時通過對工業園區的行業屬性簡單劃分為——電子信息/生物製藥、製造/加工、化工三個大類行業,發現與疫情相關的生物製藥行業的復工率相對較高,製造/加工業次之,化工業整體開工率較低,平均為30%左右。去年11月5號,招銀理財發布了全球夜光指數,並持續研究夜光在經濟領域的應用,發現夜光作為可量化數據對金融冶煉、物流、化工多個行業的開工活躍度有非常明確的描述。
  • 印媒:中國將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精度高於美國衛星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印媒稱,中國計劃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據《印度快報》網站2月11日報導,中新社援引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的話稱,「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由武漢大學負責研發。該衛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
  • 中國計劃在2017年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
    據中新網2月8日報導,記者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計劃在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在2019年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 「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由武漢大學多位院士領銜研發。
  • 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將於明年發射
    11月16日,湖北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向記者介紹,武漢大學團隊與相關機構共同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的衛星「珞珈一號」已通過論證,預計明年底將發射升空。  該衛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夜間能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屆時將獲取精度遠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該衛星將面向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監測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客觀依據。同時,該衛星將搭載導航增強載荷,用於開展低軌衛星增強「北鬥」等高軌導航衛星的試驗。
  • B站回應發射衛星失利:計劃不停 將再次發射視頻衛星
    來源:北京頭條客戶端7月10日,B站回應在酒泉發射視頻衛星失利一事時表示: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發射計劃不會停止,還將再次發射衛星。 中午12時17分,嗶哩嗶哩(B站)視頻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近年來,憑藉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能提供北京及周邊6省區、市PM2.5、PM10等大氣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並且動態監控沙塵、秸稈焚燒等大氣汙染來源。並構建了覆蓋北京及周邊地區3年3個級別60餘種,共計30TB(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的專題產品遙感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