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遙感研究以及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2020-10-24 上海規劃資源

2020年7月2日,依託於上海市測繪院的上海市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資源共享、務實管用」為目標,統籌各路影像資源,開展全市衛星遙感應用工作。本期兩個項目便是基於衛星中心的多源遙感數據,以深化遙感數據研究、擴展遙感應用領域為目的而開展的。

夜光遙感與城市經濟發展指標性數據相關性研究

Part 1研究背景

夜光遙感是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的一種新型遙感技術,其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觀測夜間地球的光芒。光源主要來自人類夜間燈光照明,同時也包括海上漁船燈光、森林火災以及火山爆發等。

與普通的遙感技術不同,夜光遙感衛星獲取的是地表發射的可見光-近紅外的電磁波信息,主要反映地表人類活動狀況。它能提供以人類活動為中心的獨特視角,直接解釋地表人類活動的潛在規律,可以用來表徵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強度,進行城市空間結構相關研究,從而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研究內容

那麼,夜光遙感可以用來幹什麼呢?

夜光遙感影像和人類活動存在較高的相關性,且具備時空連續、獨立客觀等優勢,因此夜光遙感影像能夠為國民生產總值、人口、電力消費、溫室氣體排放、貧困指數、基尼係數等社會經濟參數的估算提供重要依據。本課題以長三角城市群為研究區,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

一、探討夜光遙感數據與城市經濟發展指標性數據的空間耦合關係,分析其與城市空間結構的關係

一方面,利用核密度分析、數據網格化等方法對NPP-VIIRS、吉林一號等夜光遙感數據和GDP分布柵格數據等社會經濟參數進行預處理和可視化。結合實驗結果,將某一特定時期長三角地區的夜光遙感數據和社會經濟參數之間的空間耦合關係進行可視化,得到其相同及相異的區域,並比較其與城市空間結構、經濟發展程度等的聯繫。

二、利用長時間夜光影像數據序列探討夜光遙感輻射亮度變化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另一方面,長時間序列數據對於揭示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化歷史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以某一段長時間尺度下的長三角地區夜間燈光長時間序列影像為數據源,對長時間序列的夜間燈光像元動態變化及空間分異規律進行分析,探討夜光遙感輻射亮度變化與區域城市發展情況的內在聯繫。

研究意義: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

測繪院自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啟動以來,在整合衛星影像資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進行長三角城市群夜光遙感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推進上海市衛星應用技術中心的建設,拓展測繪院的空間遙感數據資源庫,為優化資源空間配置和科學規劃城市群發展獻策獻計,推進超大型城市精細化管理

階段性成果

6月6日21時,吉林一號

上圖為吉林一號拍攝的6月6日晚、首屆上海夜生活節開展期間的燈光圖,可以看出各大商圈的亮度都有了升高,光亮輻射的範圍也擴大了。亮度值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於虹橋機場、浦東機場、臨港新片區以及靜安寺、南京路步行街、外灘及五角場等商圈。

同時,研究了2020年2月至6月的長時間序列的NPP夜光遙感影像。可以看出,隨著疫情之後復工復產的火熱進行,上海城區主要商圈的亮度在逐步升高,輻射區域的範圍也逐步增大。總結來說,夜光遙感數據是一種空間化的社會經濟指標,在分析城市內部的社會活動、經濟總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初步對長三角地區進行了夜光遙感數據長時間序列的變化研究,接下來打算以更長時間尺度下的長三角地區夜間燈光長時間序列影像為數據源,對長時間序列的夜間燈光像元動態變化及空間差異進行詳細分析,深入探討夜光遙感輻射亮度變化與區域城市發展情況的內在聯繫。

基於航空影像的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Part 2

研究背景

影像解析度是評價影像質量的重要指標,解析度越高,細節越精細,影像提供的信息越豐富,因此,高時空解析度的遙感影像是超大城市遙感應用的關鍵。我國遙感衛星影像資源豐富,解析度從0.5米到2.5米不等。目前,測繪院建立了衛星影像季度更新機制,採用的是高景一號衛星影像,解析度為0.5米。

2m解析度

1m解析度

0.5米解析度

衛星影像在國土監測、城市智能化管理、軍事偵察、交通及安全監控和模式識別等應用領域中展現了其獨特的優勢性。要想最大限度地開拓遙感影像的應用領域,就要對影像的解析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本項目考慮進一步提升衛星影像的解析度。

研究必要性

測繪院已有0.1米高解析度的航空影像,為什麼還需要高解析度衛星影像?

目前,測繪院已實現年度更新0.1米解析度的航空影像,可滿足應用需求,但仍要提高衛星影像解析度,原因有四。

1、衛星影像獲取周期較短,數據現勢性高

2、衛星影像空間尺度更大,信息宏觀

3、衛星影像製作成本更低

4、衛星影像在獲取時不受主權和自然條件的限制

研究內容

彌補衛星影像解析度不足缺陷的方法有二,一是改進硬體設備,二是開發軟體技術。通過改造硬體設備提升影像解析度成本高、周期長、技術限制大等諸多限制。因此,本項目從技術手段上考慮,利用深度學習的方法,結合異源高解析度航空影像,優化衛星影像中的地面採樣距離(超解析度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航空影像降採樣方法研究,製作模型訓練樣本

建立不同空間解析度的遙感影像之間的超解析度非線性映射模型

低解析度衛星影像超解析度重建

建立超解析度衛星影像綜合評價體系

研究意義

01提升數據質量

提升衛星數據質量,實現季度更新高解析度衛星影像

02降低生產成本

降低低解析度數據應用困難造成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

03打造核心競爭力

助力提升衛星應用中心品牌形象,拓展衛星遙感數據應用領域,進一步推進衛星應用中心的發展建設

預期成果

本項目的預期目標是利用航空影像製作樣本訓練深度學習模型,利用優化後的深度學習模型對0.5米解析度的高景一號衛星影像進行重建,並利用PSNR(Peak Signal-to-Noise Ratio)和SSIM(Structure Similarity Index)指標對重建後的衛星影像進行綜合評價,從而設計出一套適合高景一號衛星影像的超分辨重建機綜合評價方案。

End

來源:上海市測繪院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衛星遙感揭秘全球夜光
    隨著NPP-VIIRS衛星2011年發射成功,該衛星能夠獲取新的夜光遙感影像,空間解析度也提高到500米左右,而且發布了月度合成產品。這兩個夜光數據由美國海洋大氣局開展處理分發,並免費開放獲取,這樣就促使更多科學家加入到了夜光遙感研究中,並不斷拓展其應用領域。  除了這兩套夜光遙感數據,美國、阿根廷、以色列等國的衛星及國際空間站也能獲取夜光遙感衛星數據,但這些數據較少,且不易獲取。
  • 【科普秀】中國計劃2017年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夜光遙感衛星是什麼?
    千龍網綜合報導 中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大踏步前進,各種新型火箭成功首飛,各種新型衛星也是陸續上天,量子通信衛星、民用高分三號衛星,以及未來的電磁監測衛星,都讓世界刮目相看。
  • 今日焦點|夜光遙感衛星捕捉城市燈光,讓我們換個視角從太空看夜...
    事實上,相比NASA的夜間地圖,由我國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傳回了夜光遙感全國一張圖,大幅度提升影像的絕對定位精度,包括上海市測繪院、華東師範大學在內的眾多機構以及專家,正在利用夜光遙感數據來研究上海以及長三角。「『珞珈一號』是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它傳回的圖像,可以展現出夜光亮度變化的細節,並帶來豐富的應用場景。
  • 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將於明年發射
    11月16日,湖北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向記者介紹,武漢大學團隊與相關機構共同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的衛星「珞珈一號」已通過論證,預計明年底將發射升空。  該衛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夜間能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屆時將獲取精度遠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該衛星將面向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監測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客觀依據。同時,該衛星將搭載導航增強載荷,用於開展低軌衛星增強「北鬥」等高軌導航衛星的試驗。
  • 中國計劃今年發射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助力宏觀經濟分析
    雷鋒網消息,由武漢大學多個院士領銜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衛星(包含01星和02星),01星在今年底發射,02星預計在2019年發射,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據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院士說,「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將側重於應用夜光遙感技術,目前研製進展順利,發射後將為宏觀經濟分析、「一帶一路」建設決策等提供數據。01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夜間可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說。
  • 中國計劃在2017年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
    據中新網2月8日報導,記者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計劃在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在2019年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 「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由武漢大學多位院士領銜研發。
  • 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原標題:全球首顆夜光遙感衛星或將今年發射   本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吳江龍   2015年武漢大學就放出要研發「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消息。直到今年2月3日隨著「珞珈一號」02星工程協調會在武漢召開,「珞珈一號」衛星再次曝光。意味著「珞珈一號」衛星漸行漸近。
  • 夜光遙感裡的中國城市夜景(1)—北京夜晚哪裡最亮?
    夜光遙感,是獲取無雲條件下地表發射的可見光-近紅外電磁波信息的遙感方式。這些信息大部分由地表人類活動發出,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類夜間燈光照明,同時也包括石油天然氣燃燒、海上漁船、森林火災以及火山爆發等來源。
  • 這是珞珈一號衛星「眼中」的夜光衡水!
    11月20日,阜城縣氣象局技術人員劉馨利用珞珈一號夜光遙感衛星提取了衡水全區域燈光遙感影像並進行處理解譯,於是一張衛星「眼中」的衡水燦爛夜光影像被呈現出來。
  • 中國今年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中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大踏步前進,各種新型火箭成功首飛,各種新型衛星也是陸續上天,量子通信衛星、民用高分三號衛星,以及未來的電磁監測衛星,都讓世界刮目相看。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披露,2017年,我國還將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2019年再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
  • 論文推薦| 許麗娜:基於凸集投影的高分四號衛星影像超解析度重建
    基於凸集投影的高分四號衛星影像超解析度重建許麗娜, 何魯曉
  • 印媒:中國將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精度高於美國衛星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印媒稱,中國計劃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據《印度快報》網站2月11日報導,中新社援引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的話稱,「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由武漢大學負責研發。該衛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
  • 太空看武漢夜光蔓延至邊界 衛星圖顯示發光面積從中心擴散
    原標題:太空看武漢夜光蔓延至邊界 衛星圖顯示發光面積從中心擴散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德仁院士團隊獲悉,比較20年來的夜光覆蓋區域發現,2016年武漢市夜間發光面積比1996年增加了1.56倍,武漢夜光朝東西方向的延伸已接近城市邊界。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裡看到「太空天眼」下的武漢夜光全貌圖片。
  • 印媒: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 觀測美國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印媒稱,中國計劃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據《印度快報》網站2月11日報導,中新社援引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的話稱,「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由武漢大學負責研發。
  • Night Light Earth(夜幕下的地球)| 夜光遙感解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GEOVIS iData將通過夜光遙感數據直觀視角展示人類活動,間接通過夜光發展指數與經濟、人口等統計數據的關係來分析經濟發展差異空間分布特徵,解密人類活動的潛在規律。  大多數夜間的社會和經濟活動都需要燈光,因此,夜間燈光的強度應與社會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相關性。
  • 「上天入地」找數據:大資管用衛星研究宏觀經濟效果如何?
    衛星正在被引入分析全國100餘個工業園區的復工、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的開工、全國散落的光伏電站的運營情況……衛星數據分析對宏觀經濟和企業運行研究影響幾何,能否改變「大資管」機構投研思路,仍值得認真觀察。
  • 專業夜光遙感衛星將於2017年年底升空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透露,由武漢大學多名院士領銜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衛星有望在今年年底發射。據悉,「珞珈一號」將主要用於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包含01星和02星,其中01星將在今年底發射。
  • 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及建議
    遙感作為遠距離觀測技術,具有空間覆蓋廣、時間一致性好、獲取周期短等諸多優點,已成為變化速度快、空間範圍廣的海岸帶以及可達性較差的海島礁等目標的重要監測手段 [3]。及時、準確地了解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可為我國海岸帶、海島礁生態系統研究和管理、社會經濟發展和規劃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支撐。
  • 可滿足諸多地球觀測任務 深大科究團隊提出民航客機平臺遙感新方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2日訊(記者 金洪竹 通訊員 汪施馳)近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地理空間信息研究團隊取得最新研究進展,針對傳統遙感衛星獲取遙感數據方面存在的限制,提出了民航客機平臺遙感新方法,在洪澇製圖應用、夜光遙感經濟監測和夜光光汙染監測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 高分三號衛星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公布
    8月10日,我國成功發布高分三號衛星,今天,國防科工局正式公布了高分三號的首批微波遙感影像圖。高分三號是我國第一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也是國內第一顆設計壽命達8年的低軌遙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