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自主建造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運行

2020-12-04 i自然全媒體

近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

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凌月明充分肯定了衛星工程在軌測試取得的高光譜精細分類應用等成就。他指出,5米光學業務衛星是我國衛星產品高質量發展支撐我國行政管理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後續自然資源部將聯合各有關部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自然資源部將充分用好國產衛星遙感數據。在加強部內技術融合、做好衛星應用產品體系宣傳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衛星高光譜應用潛能,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中充分考慮利用新型衛星遙感技術。二是做好衛星工程運控應用管理。及時總結應用經驗、發現技術問題,促進後續衛星工程研發製造水平提升,實現衛星工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三是加強部際溝通融合。做好與衛星工程各用戶部門深度互動,實現部門間技術雙向交流,互通應用經驗,依靠高新技術,促進部門間工作機制更順暢,破解管理難題更高效,充分發揮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使用效益。

據介紹,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測試表明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礦物填圖方面,在甘肅、青海、江西等成礦帶地質礦產遙感調查中,形成多個區域礦物分布及豐度調查成果,有效識別工作區內褐鐵礦、白雲石、方解石等十餘種重點礦物信息;植被參量定量分析方面,在內蒙古、江西、河北等地開展植被長勢指標反演分析,精細識別植被葉面積指數等信息,為自然資源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支撐;水體質量調查方面,開展了太湖等大型湖庫以及大規模水產養殖區,水體透明度、富營養等級等水質信息的提取;在東北黑土地典型耕地區域內有效提取土壤有機質、沙化信息,識別土壤類型;通過高光譜與多光譜數據融合,成功開展了植被類型識別、農作物物種分類、道路材質劃分等地表目標精細分類應用。

國防科工局、應急管理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代表共40餘人參加儀式。

(記者 王中建 薛 亮)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
    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 源 / 文 / 2020年11月23日 10時58分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
    昨天(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運行。 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比如在水體質量調查方面,開展了太湖等大型湖庫以及大規模水產養殖區,水體透明度、富營養等級等水質信息的提取。高光譜衛星的投入運行,將為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由數量向質量和生態轉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中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完成
    2020年11月16日,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5米高光譜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該衛星正式投入運行。該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四號運載火箭送入預定軌道。衛星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5年,通過所搭載的兩臺相機,可有效獲取115公裡幅寬的9譜段多光譜數據以及60公裡幅寬的166譜段高光譜數據,其中全色譜段解析度可達2.5米、多光譜為10米、高光譜優於30米,高光譜載荷可見近紅外和短波紅外光譜解析度分別達到10納米和20納米。該星作為中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新型對地觀測衛星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 我國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常欽)1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召開的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獲悉: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測試表明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衛星的正式交付,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用於林草領域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訊  實習記者高志哲報導  11月16日,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5米光學業務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將用於林業和草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  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
  • 我國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新篇章
    5米光學業務衛星為我國空基規劃中的重要型號,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並對該業務衛星工程建設負總責,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為項目法人,直接負責工程建設管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
  • 中國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國內首顆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它將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為五年。高光譜業務衛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高解析度成像光譜儀。目前,這類衛星大多為軍方發射,民用類較少,主要用於大氣、海洋和陸地探測等。
  • 我國成功發射首個民用高分光學業務星座,委遙感衛星二號項目交付
    此次發射的高分一號02、03、04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所屬的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首個民用高解析度光學業務星座。該星座具備多種運行模式,具有高質量、高效能成像的優勢,可實現3星15天全球覆蓋、2天重訪,長期、連續、穩定、快速地獲取全球2米全色、8米多光譜影像。
  • 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它為什麼意義重大?
    ,公開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京師一號」小衛星設計適用於極地和中緯度環境監測,其主要載荷為1臺專門針對極地觀測設計的高動態場景寬幅相機,通過對同一地物自動進行長、短兩次曝光,輸出融合後的圖像。該技術可有效改善冰雪、陸地水體同時存在的高動態場景成像效果。
  • 我國成為世界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雲三號04星於11月15日2時35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後,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測的主衛星,與此前發射的風雲三號C星組網,形成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上下午觀測的布局。
  • 歐比特:從宇航電子邁向衛星大數據 高光譜藍海市場前景廣闊
    在國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政策背景下,公司向產業下遊拓展,於2014年提出「衛星大數據」戰略,並陸續收購鉑亞信息、繪宇智能、智建電子以完善衛星大數據產業鏈布局。2017年6月和2018年4月,公司完成兩次衛星發射,將「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兩組衛星發射升空。目前,公司已有7顆衛星在軌運行,具備了衛星遙感服務能力。
  • 自然資源部:繼續堅持國產衛星數據規模化應用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後,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還表示,將繼續堅持國產衛星數據規模化應用,確保自然資源基本信息客觀真實。同時,進一步增強衛星影像獲取與應用能力,發揮高光譜載荷定量化應用優勢,為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實施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耕地非農化與非糧化等提供強有力保障。
  • ...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
    原標題: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中非首顆遙感星!中國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
    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儀式2日在北京舉行,這也是中國同非洲合作的第一顆遙感衛星。中方表示,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採取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近年通過實施一系列南南合作項目,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
  • 我國首次實現全譜段高光譜衛星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
    近日,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1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多譜段集成紅外探測器為核心器件的高分五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標誌著國家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中最有應用特色的高光譜能力形成。用全譜段高光譜衛星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 ...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10月26 日,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資源一號 02D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具備了在軌交付及投入業務使用的條件。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地面系統及應用系統各項功能正常,性能達到了規定的技術指標;衛星基礎數據質量滿足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行業對同等解析度遙感數據業務應用的要求;通過在軌測試基本建立起業務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 我國首個衛星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開始業務化運行
    據中國自然資源報消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近日,我國珠海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觀測系統通過現場驗收,標誌著萬山定標場正式開始業務化運行。據悉,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地面系統建設定標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美國哈維斯特石油平臺定標場、法國科西嘉島定標場、希臘加夫多斯島定標場和澳大利亞巴士海峽定標場之後,全球第五個、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衛星雷達高度計定標場,主要為我國自主海洋觀測衛星雷達高度計的在軌絕對定標業務服務。
  • 清華科學衛星:我國首顆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
    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專門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外層空間並不是絕對真空,仍然殘餘極其稀薄的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