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彭強1
界面新聞從自然資源部獲悉,9月12日11時26分,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5米光學業務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國內首顆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它將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為五年。
高光譜業務衛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高解析度成像光譜儀。目前,這類衛星大多為軍方發射,民用類較少,主要用於大氣、海洋和陸地探測等。
通過所搭載的兩臺相機,5米光學業務衛星可有效獲取115公裡幅寬的9譜段多光譜數據,以及60公裡幅寬的166譜段高光譜數據。
其中,全色譜段解析度可達2.5米、多光譜為10米、高光譜優於30米,高光譜載荷可見近紅外和短波紅外光譜解析度分別達到10納米和20納米。
自然資源部表示,該衛星獲得的這些光譜數據,可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並將與後續系列衛星組網,形成全球領先的業務化對地光譜探測能力。
5米光學業務衛星是中國空基規劃中的重要型號,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並對該業務衛星工程建設負總責。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為該項目法人,直接負責工程建設管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則承擔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
自然資源部稱,此次成功發射的5米光學業務衛星,可拓展中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手段,大幅度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定量化調查監測能力,及時掌控自然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狀況及變化趨勢。
據自然資源部介紹,該衛星在承接O2C衛星能力的基礎上,從姿態機動、圖像質量等方面提升了衛星的功能性能。
衛星圖譜解析度越高,就能在生態環境監測、土壤質量評估、地質礦物填圖、地表水和冰川監測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該衛星可以廣泛應用於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與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相關領域。
自然資源部稱,目前該部已經建設了21家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未來還將建立整體聯動、多網協同、輻射市縣的衛星應用體系,加快高光譜等新型載荷數據及應用技術的推廣。
隨著國家《空基規劃》、《陸海規劃》的逐步落實,預計到2025年,自然資源領域將陸續建成陸地中分星座、高分星座,涵蓋全色、多光譜、高光譜、SAR、雷射雷達等載荷,形成全天候、全譜段遙感數據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