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2020-11-30 西部網

嫦娥四號團隊科研人員在測試現場工作。資料圖片

嫦娥四號團隊科研人員在飛控工作現場。資料圖片

嫦娥四號探測器試驗隊成員在動員會上宣誓。資料圖片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

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我國探月工程,不斷寫下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嶄新篇章。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

2020年11月22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也稱「月球車」)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目前,嫦娥四號已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在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後,中國國家航天局認為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應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不僅要解決中繼通信的難題,還要面對起伏多變的崎嶇地形。」

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自古以來,人類都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臉」,雖然國內外繞月探測器已經得到了月球背面的影像,卻從來沒有探測器能夠著陸於月球的背面開展探測。

為了應對嫦娥四號任務帶來的種種挑戰,曾擔任我國首臺月球車「玉兔號」設計師的賈陽和同事們對「玉兔二號」巡視器進行了多項改進創新,希望它更自主、更健壯、更可靠,可以在月球上走得更遠。

「著陸器在月球上降落後,『玉兔二號』要從著陸器上行駛下去。進行試驗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比較多了,比如說著陸器降落的地方很可能不是平的,最大能傾斜到多少度呢?如果是張家界那樣的地形呢?車在往下邊走的時候,是順著兩個梯子,這兩個梯子一定是平行的嗎?如果梯子之間形成異面角度,角度最大又能有多少?」賈陽說,「團隊成員做了幾千種可能情況分析,窮盡了各種極端情況,對最後算出的可能情況又增加難度做了實驗,月球車也能成功行駛,這樣我們心裡才踏實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這片永遠背向地球的亙古荒原,在寂寞了數十億年後,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

「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了多項創新,填補系列國際國內空白,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人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動仗的精神。」張立華說。

率先在月背刻上中國足跡

嫦娥四號探測器由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組成。嫦娥四號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鵲橋」中繼星發揮了關鍵作用——為地面與嫦娥四號探測器搭建起通信橋梁。

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中繼星呢?

原來,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在月球背面後,會被月球所遮擋,地球和探測器無法進行通信。「『鵲橋』雖然不是嫦娥四號任務的主角,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全新研製的,其使命就是為月球背面的著陸器和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服務。」張立華說,「『鵲橋』中繼星個頭不大,整星重量只有400多公斤,但它要一端連著遠到8萬公裡的探測器,另一端連著40多萬公裡外的地球,架起一座橫跨地月的信息『橋梁』。」

「由於通信距離太遠,通信天線口徑要儘量大。」張立華說,如果在地面上,這很容易實現,但由於火箭空間限制,上星的天線要面臨很多難題。

最後,中繼星研發團隊選擇了傘狀天線的新方案。「這樣發射時天線可以收攏到最小,入軌後再展開,但這樣的天線加工裝配過程非常複雜。」張立華介紹,天線上有幾千個繩系控制點,為確保展開後符合型面精度要求,必須一個一個點通過手工調整到位。

「傘天線研製和衛星測試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巨大,時間上又不能鬆動,團隊的科研人員經常連續幾個月加班加點,最緊張時連軸轉,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張立華說。

「嫦娥四號任務,我們能夠完成人家沒有做過的全新的任務,依靠的是航天事業多年的積累和不斷地創新,從跟跑、並跑到在一些任務上實現領跑。」張立華說。

「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張立華說,研製團隊從2015年年底接到任務,在短短30個月內按期實現了發射,大家真的是靠著一股精神,憋著一口氣,才最終堅持下來。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張立華說,「中國航天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航天人拼搏與奮鬥精神的充分展示。」

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

「太空飛行器的特性就是一旦投入使用,我們沒有辦法修復它。壞了,我們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零缺陷在航天行業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適說。

「航天科研團隊是有精神傳承的,以老帶新、積澱傳承的傳統一直在團隊中延續。嫦娥四號研發過程,也是一個航天人才培養的過程。」劉適說,「任務緊張的時候,甭管多晚開辦公會,哪怕是凌晨1點,像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等領導,他們都不會缺席。在總結過程中,他們要聽一聽今天碰到什麼情況,有時測得很不順利,他們還給大家鼓鼓勁兒,然後提一些建議。」

有一天晚上,因為測試中發現幹擾很強,科研人員一直測不到真正想要的一個結果。「當時時間又很緊張,最後商量說在測試場地周圍加一些特殊板材,需要臨時去從別的測試場搬過來。」劉適說,「團隊裡也不分誰是總師、誰是測試人員,大家都一起去,確保測試進度不受阻。」

嫦娥四號探測器落月成功後,嫦娥四號著陸器總體主任設計師李飛說:「大家都非常激動,很多同志都哭了。」

其實,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李飛就搭上最早一班飛機,從西昌回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駐守監控。在此之前,他已在西昌發射場鏖戰了3個月。「我們在發射場連續奮戰92天,為確保在發射場零質量問題,不留一絲隱患上天,研製團隊每天下班前都要周密策劃第二天的工作,並且認真總結當天的工作,幾乎每天晚上都差不多10點才能下班。」李飛說,「整個團隊是以短跑速度進行長跑,沒有使命感是堅持不下來的。」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嫦娥五號已開啟中國航天新的徵程。「探月人將不負韶華,努力奔跑,讓夢想在宇宙發出燦爛的光芒。」賈陽說,「我們要心懷夢想、奮勇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鬥中成就夢想。」

【連結】

嫦娥四號創造了多少個世界第一?

第一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第一次利用運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中繼通信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連續可靠中繼通信。

第一次在月球背面開展月球表面科學探測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填補世界月球科學探測領域多項空白。

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創新成於實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對此,我們航天人感受最真切。幾十年來,大家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嫦娥四號任務就是一個代表。

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創新中要有實幹,實幹中也要有創新。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比如說,我們在研製「鵲橋」中繼星過程中,為確保衛星在天上能夠表現得好,首先要確任它能在地面上表現得好。儘管只有兩年多的研製時間,我們還是做了大量的地面測試和試驗,整星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就做了超過1300個小時的地面測試,平均每天都是十多個小時。可以說,大家是拼了命地在推進研製工作,用實幹確保創新的成功。

在工作中,我們要設想各種可能出現的故障情況,設計各種邊界條件下的解決方案。傘狀天線的研發就是如此。傘狀天線,顧名思義,在發射時像一把傘一樣收攏起來,入軌後才打開,形成一個大尺寸拋物面天線。在茫茫太空中,這把「傘」要經歷嚴酷的環境帶來的考驗與洗禮。比如,中繼星在軌要不時經歷一段長達4個多小時的陰影區,天線上有些組件的溫度將低至零下230攝氏度。在如此嚴寒下,傘天線是否會被凍壞?暖和過來以後型面精度是否還能保證?研究院的設計師們做了不計其數的測試和試驗,才保障了它在軌性能良好。

目標不會自動抵達,實幹是通往成功的最近道路。當然,航天最講究的還是成敗。我們開展創新,必須是成功前提下的創新,必須得把工作提前做紮實做充分。無論是個體「小我」,還是民族「大我」,要想實現夢想,等不來、喊不來、要不來,必須靠揮灑汗水拼出來、擼起袖子幹出來。

從實際走過的過程來講,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完成也給我們信心:有夢想,有創新,有實幹,就能夠取得新成就。不要怕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兒,只要把每一項工作做充分、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全,我們就能夠在科研「無人區」奮勇向前。

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

(作者:孫澤洲,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多年來對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系統培育與精心培養。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從航天事業發展的歷程看,也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鼓舞和支持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矢志不渝、接續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航天精神從無到有,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精神坐標」,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不斷傳承創新的精神譜系,包括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和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譜系薪火相傳,賡續不斷。

五院獨具特色的是,將航天精神融入重大工程任務,融入技術攻關、管理優化、能力提升等各個環節,通過舉辦型號出徵儀式、進場動員會等,使航天精神落地生根。天問一號探測器試驗隊臨時黨委突出「融、新、實、細、嚴、慎」,創新設計了「技術+計劃+產保+技安+政工+防疫」4+2全方位流程管理模式,實現了精神鼓舞與型號任務的同頻共振。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每一位航天人把個人理想熔鑄在航天強國建設的使命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航天精神的時代內涵。回顧天問一號探測器5年的研製歷程,團隊遇到過核心技術突破難的瓶頸,遇到過試驗環境異常惡劣的考驗。但大家堅持大膽創新、全力攻關,最終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系統的培養體系是保障

中國航天事業能夠蒸蒸日上,航天人能夠快速成長成才,核心在於搭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育新才,先培沃土。五院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人才強企」戰略,遵循「四個堅定不移」的人才建設方針,不斷深化「識才、用才、育才、留才」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涵養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五院立足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理念,充分發揮「系統總體+分系統專業」的組織體系優勢,探索並形成了適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的項目管理模式和成果,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為新形勢下後續重大科技工程的組織實施提供了有效借鑑。通過重大工程任務的實施,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年輕、優秀的工程技術、科學研究和工程管理人才,造就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過硬、富有創新精神、置身於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隊伍,為我國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研究培養了中堅力量,為保持我國在航天高技術等前沿領域的優勢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橫向上,根據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強化源頭培養。以五院的龍頭單位總體設計部為例,通過技術人才「接力」計劃、管理人才「集訓」計劃、領軍人才「攀登」計劃、青年人才「尖峰」計劃,按照「隔級培養、一帶三」的方式,實施技術人才「接力棒」培養模式。針對「航天新人」舉辦虛擬衛星培訓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新員工擔任「總設計師」「主任設計師」等職務,在協同設計培訓平臺上,設計一顆虛擬衛星,真實體驗衛星研製流程,快速建立衛星系統工程的概念。對於我們型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則搭建了「兩總上講臺」、《兩總工作指南》培訓等平臺,為我們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

縱向上,五院研究提煉了骨幹、專才、將才、帥才到大家等不同層次航天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徵、角色定位和成長規律,對於一些有潛力的科技人才苗子,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向。對於那些性格相對內向、甘於寂寞,同時對技術追求執著專注、精於鑽研的,鼓勵他們在專業上向縱深發展,成為更高層次的專家;對那些不僅具有較強專業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骨幹,則重點向將才、帥才培養。

大膽的崗位歷練是關鍵

「擇優選拔年輕人,大膽起用年輕人,積極培養年輕人」,是航天重大工程團隊成功的重要秘訣。大膽吸納新人,起用年輕人,會讓隊伍的年齡層次更趨合理,專業技術整體水平更高,綜合能力更強,技術研究更有創新性。

我35歲時被破格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38歲時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在我們航天領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嫦娥二號當時的衛星總體技術負責人還不到30歲。通過合理的職業發展通道,以實際太空飛行器研製任務為平臺,通過3年至5年的時間,一批優秀的航天人才便能培養出來。

與「壓擔子」相匹配的,是構建高層次人才梯隊。通過推進領軍人才「攀登」計劃,構建覆蓋多年齡層次、多專業分布的領軍人才梯隊,制訂三年培養計劃。對於高層次領軍人才更是由「一人一策」增強為「一人一隊」支持保障。

老一輩航天人都很無私地幫助青年人成長。在每一項任務關鍵階段,葉培建院士都會詢問我有什麼問題和困難,並叮囑我一些注意事項。可以說,正是許多像葉培建院士這樣的「掌舵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淵博的知識,向青年人傳授工程實踐經驗,幫助其掌握分析和解決複雜技術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指導青年人才探索攻關路徑,創新研究思路。

在暢通的成長通道中,我們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和脫穎而出的路徑;在重任的壓力下,我們感受到了無比的信任和無盡的動力;在老前輩無私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收穫了寶貴的經驗和嚴謹的作風。我們隨著任務的成功而成熟,隨著夢想的實現而成長。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老一輩航天人帶領我們相繼圓了「兩彈一星」夢、載人飛天夢、探月夢,但未來更深邃的太空等著我們這一代去探索、去徵服。在祖國與人民的重託中,在組織的精心培養下,相信我輩及後來者們能夠擔當起實現航天強國夢的重任,湧現出更多的「大師」。

如今,我國的航天事業正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探索深空的步伐越來越快,航天強國的夢想也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將以實際行動弘揚航天精神,向著更遠的深空進發,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原題為《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記嫦娥四號探測器研發團隊》《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創新成於實幹》《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記嫦娥四號探測器研發團隊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  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來源:中新網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資料圖片【解碼「新動力人群」】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遙遠的月球之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迎來新的夥伴。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論文原文:http://scis.scichina.com/en/2020/200201.pdf嫦娥四號:創下多個「人類首次」的中國探月任務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時 23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最新英文評述:梳理嫦娥四號...
    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時 30 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順利將其送入預定軌道,至此,以 「嫦娥奔月」 神話故事命名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已成功實施 5 次發射任務。嫦娥五號的發射將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航天專家: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有五大不同
    中新社西昌12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原本為嫦娥三號任務備份的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並將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抓總研製嫦娥三號、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專家表示,備份的確是嫦娥四號原本的使命,但在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後,嫦娥四號被賦予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這一全新任務。
  • 嫦娥五號「挖土」之旅開啟——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此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巡視探測。 如今,中國航天的腳步要再往前邁出一步——採樣返回,即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落月,獲取月壤樣品並返回地球。這是我國首次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 70年來首次!中國嫦娥四號探月團隊獲世界航天最高獎項
    6月11日,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顯示,由中國宇航學會推薦,經過國際宇航聯合會兩輪投票表決。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這也是該國際組織成立70年來首次把這一獎項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 揭秘嫦娥四號年輕團隊:成功是差一點失敗
    發射成功合影這一天,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開展一系列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這是人類一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也是太空探索技術的一次重大創新。劉適說:「美國NASA的局長,在推特上發文,大概意思就是:『人類的首次,印象深刻』。
  • 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
  • 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之旅!關於嫦娥四號,想知道的都在這兒了!
    12月8日凌晨,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球背面「登陸」之旅開啟! 2時23分,中國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隨後,器箭成功分離,嫦娥四號成功進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作為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19年中國航天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中均位列榜首。此外,備受關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獲得圓滿成功」等新聞入選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箭60星』開啟『星鏈』星座組網」等新聞入選2019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嫦娥五號出發,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史上5個「首次」
    這是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髮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
  • 嫦娥五號計劃2020年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電 (郭超凱)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會上透露,中國預計2020年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 嫦娥五號計劃2020年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電 (郭超凱)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會上透露,中國預計2020年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 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即將由嫦娥五號完成,難度究竟有多大?
    在這次「取土之旅」之旅中,嫦娥五號將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每一個首次背後意味著什麼?中國航天人將如何一一破解?就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進行揭秘。 在這個階段,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並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為此,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當著陸上升組合體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就開始了為期2天的月面工作。
  • 觀察| 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觀察|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70年來首次!嫦娥四號科學家獲世界航天獎
    吳偉仁、於登雲、孫澤洲等「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目前,「嫦娥四號」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