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2020-12-04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嫦娥五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將攜帶約2千克月壤回到地球

翩然嫦娥再奔月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月色未盡時,嫦娥再赴廣寒約。

11月24日4時3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五火箭)點火升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嫦娥五號發射,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4個「首次」背後是空前挑戰

嫦娥五號,是嫦娥探月家族的最新成員。上一次「嫦娥」奔月還是在2018年年末,在飛行約40萬公裡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於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這一回,嫦娥五號任務不同,四個「首次」是其最大亮點。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重點實現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完成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和完善探月工程體系三大工程目標。

目標激動人心,背後挑戰也更加艱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是一顆單獨的衛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分別由著陸器和月球車兩器組成,而嫦娥五號由著陸器、上升器、軌道器、返回器4器組成,包含15 個分系統,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

結構複雜,是由任務本身的複雜性決定的。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技術專家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技術難點主要表現在軌道設計、月面採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月地入射、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六個關鍵環節。

嫦娥五號的4個器並非各自獨立。其中,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摘月戰隊」,共同開展月面工作。當「摘月戰隊」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就開始了為期 2 天的月面工作。它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

表鑽結合,多點採樣。五院技術專家們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嫦娥五號隨身攜帶鑽取採樣裝置、表取採樣裝置、表取初級封裝裝置和密封封裝裝置等「神器」,採取深鑽、淺鑽、「鏟土」、「挖土」、「夾土」等方式採集月壤。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在這種環境下鑽孔、鏟挖、把樣品封裝進上升器,對探測器技術要求極高。「採樣時序緊張,動作多,而且裝置也是全新研製的,需要考慮探測器的測控、光照條件、電源、熱控等各種約束,還有月面高溫的工作環境,不確定因素多。」五院技術專家說。

據悉,在經過發射入軌、地月轉移等11 個階段、約23天的在軌飛行後,嫦娥五號將攜帶約2千克密封封裝的月壤回到地球。

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是我國首次,在人類航天史上也前所未有

完成月壤採樣封裝後,嫦娥五號將踏上回家之路。把月球「特產」帶回地球,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邁好第一步至關重要,這涉及到突破我國航天史上另一個首次——月面起飛上升。

這是一個高難度科目。以往都是地面固定發射,有一套完備的發射塔架系統,點火起飛位置、飛行軌道都經過精確測算。在環境複雜的月面,以著陸器為平臺發射上升器,沒有平坦規整的起飛地,沒有成熟完備的發射塔架,更沒有地面人員測調確認,怎麼導流、怎麼散熱、如何控制,都是新課題。

「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上,這給起飛帶來了很大難度。此外,還要克服地月環境差異、發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等難題。」五院技術專家說,太空飛行器必須「自力更生」,實現起飛時自主定位、定姿。為了確保上升器順利起飛上升,五院嫦娥研製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驗證,建立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系統保證任務,為嫦娥五號回家保駕護航。

著陸器託舉著上升器完成月面起飛上升,但僅僅依靠上升器是不可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成的「返地戰隊」(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像傳接力棒一樣,把月壤轉移到返回器。

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熟練掌握了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是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是我國首次,在人類航天史上也前所未有。

作為「太空郵差」,嫦娥五號軌道器是如何做到「雞蛋殼上掛秤砣」的?

太空對接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人類此前三次無人月球採樣任務,由於無法掌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採用的都是月面起飛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嫦娥五號則採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技術。為此,從上升器進入環月飛行軌道開始,一直到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完成對接與樣品轉移為止,嫦娥五號研製團隊精心設計了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軌返組合體與對接艙分離等一系列關鍵動作,助推嫦娥五號實現完美對接。

軌道器是名副其實的「太空郵差」——它將在相距38萬公裡的地球和月球之間,架起一條太空「物流」的特殊通道,既承擔地月往返運輸任務、將乘客安全送往目的地,又在太空中完成貨品「接收」「裝箱」,將珍貴的月壤投送回地球。

「軌道器在軌共有5次分離,6種組合體狀態,承擔地月往返運輸、器間分離、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等關鍵任務,是目前最複雜的空間飛行器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以下簡稱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查學雷告訴記者,針對飛行狀態多、器間接口多、工作模式多、技術攻關難、地面驗證難等特點,研製團隊突破了高可靠連接分離技術等4項關鍵技術。

軌道器內有錚錚鐵骨,外有完美身材。受探測器整體重量約束,軌道器在具備強大的承載能力的同時,還得「身輕如燕」。據八院技術專家介紹,軌道器首次使用大承載複雜構型輕量化結構和多冗餘路徑複合傳力結構,首次創新使用多次分離複雜構型,首次採用大承載複合材料一體成型插層變厚度承力球冠技術等七項創新技術。「僅46公斤的承力球冠能承載3噸的貯箱,極限承載能力達30噸,做到了『雞蛋殼上掛秤砣』。」

「零窗口」發射要求高長五火箭挑戰高難度動作

護送嫦娥五號,唯有長五火箭堪當此任。

身高約 57 米,起飛重量約 870 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長五火箭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這次搭載的「乘客」嫦娥五號重達8.2噸,是我國目前發射的最重探測器。

「在長徵火箭家族中,只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可以將這麼重的載荷直接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這是對運載火箭能力的集中檢驗,也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最佳註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李明華說。

當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長五火箭已經載著嫦娥五號出發。這次發射為何選在凌晨呢?

除了凌晨天氣狀況較穩定、減少太陽活動影響、方便觀測等原因外,發射窗口是決定性因素,即適合火箭發射的時間範圍。範圍大小也叫做發射窗口寬度,寬度有寬有窄,寬的以小時甚至以天計算,窄的以分鐘甚至秒計算。

由於地月相對位置以及軌道設計等因素限制,此次發射是一次接近於「零窗口」的發射,發射窗口只有50分鐘;一旦在發射窗口內不能實施發射,嫦娥五號的奔月計劃就會受影響。

常規任務中,一枚火箭有一條軌道即可,但嫦娥五號對火箭發射概率和發射場口提出了更多要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副主任計師劉秉介紹稱,與近地軌道任務相比,探月任務的軌道設計更加複雜。「由於地月距離較遠,探測器用於中途修正所需的推進劑有限,而地球和月球的相對位置在不斷發生變化,還要考慮火箭與探測器分離後的光照因素,這對軌道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窗口窄,「爭分奪秒」尤為重要。「為了確保火箭準時發射,我們採用變射向、變滑行時間的多軌道奔月發射方案,應用『窄窗口多軌道』技術,針對50分鐘的發射窗口分別設計了5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對應10分鐘的發射窗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

長五火箭點火升空後,要飛行一段時間才能到達地月轉移軌道。為了把嫦娥五號精準送達目的地,它要在太空完成一個高難度動作——長時間滑行。

滑行,是指火箭主發動機關機後,火箭靠慣性向前飛行。聽上去毫不費力,但實際上,長時間滑行對火箭來說是不小的考驗。

從長徵五號火箭二級發動機一次關機到再次點火,中間要間隔最長約935秒。在這一開一關之間,火箭要完成箭體姿態調整、真空狀態下推進劑沉底等工作,動作非常多。「另外,滑行時間越長,火箭在空間輻射影響下的環境變化越複雜,低溫推進劑溫度和貯箱承受的壓力也在不斷變化。」 劉秉說,從立項之初,研製團隊就將長時間滑行作為關鍵技術加以攻克,並在長五火箭首飛以及後來多次飛行中得到了成功驗證。

採集月壤將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如果一切順利,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等階段後翩然落月,開展月面工作並帶著月壤重返地球。

50年前,蘇聯月球16號將101克月壤樣本帶回地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月球無人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

對於月球,我們在探索什麼?又為何充滿期待?

月球是資源富饒的「礦場」。作為世界公認高效、清潔、安全的可控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在解決地球能源危機與環境問題上被寄予厚望。據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估算,全中國只需8噸氦-3,全世界只需100噸氦-3,就可滿足人們一整年的能源需求。不過,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少,全球已知且易取用的只有500公斤左右;而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儲量達上百萬噸。

月球也是人類遨遊太空的理想「補給站」。若月球上證實存在足量「水冰」(水或融水在低溫下固結的冰),那意味著火箭燃料準備、氧氣和飲用水製備、建立長期基地等都可能在月球上夢想成真。

以上夢想能不能實現?月球還有哪些奧秘有待發掘?科學家或許可以從月球樣品中尋找答案。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也是嫦娥五號去月球「鑽巖挖土」的意義所在。

「月壤是指覆蓋在月球基巖層之上全部風化物質,甚至包括或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行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月壤包含大量信息,既是了解月殼巖石圈的組成和分布特徵,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演化歷史的絕佳樣本,也為了解太陽活動歷史等提供必要信息。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地質學家埃裡克·賈文也曾撰文表示,來自月球的巖石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月球表面性質、月球起源以及太陽系演化三大問題的認識。

1978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時,向中國贈送了1克月球巖石標本。這塊黃豆大小的石頭被一分為二,一半送去北京天文館向公眾展出,另一半由時年43歲的天體化學家,日後的「嫦娥之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主持展開研究。歐陽自遠回憶,「我們花四個月全面解剖,把它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演化歷史等全弄清楚了。」

研究得再透、分析得再好,石頭終歸不是自己的,1克大小也終究不夠用。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擁有自己的月巖樣本?

42年如白駒過隙,從首次接觸月巖到自主採集月壤,從1克到2000克,嫦娥五號肩負使命向月行。

「繞、落、回」三步走迎來收官,中國航天前景宏偉

「探、登、駐」,「繞、落、回」——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關鍵六字。

2004年1月,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短期駐紮)」三個階段;而「無人月球探測」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即實現環繞月球探測,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實現無人採樣返回。嫦娥五號發射,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的最後一步即將完成,「探、登、駐」三大步第一階段開始收官。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最終攜帶樣品返回地球事關任務成敗。我國此前尚沒有地球軌道以外的太空飛行器完成過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著陸與回收經歷。2014年11月1日,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嫦娥5T」按既定方案平安著陸,為嫦娥五號再入返回積累了寶貴經驗。

探月工程,是我國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裡程碑,開啟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

後續,中國探索月球的步伐依舊穩健: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探測器還將實施第二次採樣返回、月球極區資源詳查以及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和技術利用。

十六春秋繞落回,九天攬月夢成真。「嫦娥五號是我國無人月球探測的收官之戰。我們已經進行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這次要取樣返回。以後,我們還要建月球基地,載人登月也在籌備當中。」對於嫦娥五號奔月,歐陽自遠滿懷期待:「我們還要探測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向星辰大海挺進。未來,中國航天的前景十分宏偉,希望它一步步完成艱巨的任務。」

相關焦點

  • 觀察| 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11月24日4時3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五火箭)點火升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嫦娥五號發射,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
  • 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趙竹青)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首次從月面起飛 ■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據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 (記者 張逸之 秦宏)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
  • 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 我國航天4個「首次」有望實現
    9月19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嫦娥五號出發,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史上5個「首次」
    這是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髮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
  • 「嫦娥五號」預計年底前發射,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於登雲說,目前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
  • 嫦娥五號2020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我國航天4個首次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說,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有望實現我國航天4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挖土」之旅開啟——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此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巡視探測。 如今,中國航天的腳步要再往前邁出一步——採樣返回,即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落月,獲取月壤樣品並返回地球。這是我國首次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凌晨1時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
  • 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12月3日晚,嫦娥五號成功完成「地外天體起飛」,踏上回家的旅途。「挖土」「打包」「起飛」……「帶貨」回歸的「嫦娥姐姐」還要經歷怎樣的旅程?從月球帶回來的寶貝,又有怎樣的價值?《新聞1+1》連線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共同關注: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起飛後23個小時過去了,上升器目前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 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即將由嫦娥五號完成,難度究竟有多大?
    在這次「取土之旅」之旅中,嫦娥五號將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每一個首次背後意味著什麼?中國航天人將如何一一破解?就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進行揭秘。 在這個階段,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並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為此,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當著陸上升組合體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就開始了為期2天的月面工作。
  • 去月球「挖土」咯:今天發射的嫦娥五號實現四個「首次」,下個月將...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今日凌晨4時30分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月球無人取樣,並且將樣品帶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完成月球取樣的國家,並且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這也是人類繼1976年後首次發射太空飛行器去月球採集回收樣本。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環球時報》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這4條集緩衝、支撐於一體的「腿」來自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的完美基因,但因為本次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落月過程中還有兩個非常精妙的設計。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環球時報》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這4條集緩衝、支撐於一體的「腿」來自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的完美基因,但因為本次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落月過程中還有兩個非常精妙的設計。
  • 嫦娥五號計劃2020年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電 (郭超凱)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會上透露,中國預計2020年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 嫦娥五號計劃2020年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電 (郭超凱)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會上透露,中國預計2020年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 今天發射的嫦娥五號實現四個「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月球無人取樣,並且將樣品帶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完成月球取樣的國家,並且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這也是人類繼1976年後首次發射太空飛行器去月球採集回收樣本。
  • 「嫦娥五號」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嫦娥工程此前完成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以及五號T1試驗器的任務,每一次任務都在上一次任務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此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要力爭實現中國的四個「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成的著上組合體將在月球表面自主完成月壤採集,並將樣品封裝進上升器中。作為首次採樣,取多取少不是重點,取到了就是成功。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將實現5個首次,專家:40年前的秘密要迎來真相了
    今年的航天發射任務中,最讓人振奮的消息就是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探月工程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測器最終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最終目的是實現月面自動採樣並返回地面,這也將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畫上圓滿的句號,此次發射任務是我國航天史上最複雜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探月」歸來 實現五個首次
    回收後的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17日凌晨1時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