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出發,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史上5個「首次」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是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髮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將經歷11個飛行階段,20餘天的在軌飛行過程,採集約2公斤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如果任務取得成功,有望創造我國航天史上的5個「首次」。

  多種方式的月面自動採樣

  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

  五院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

  當著陸上升組合體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就開始為期2天的月面工作。它隨身攜帶的鑽取採樣裝置、表取採樣裝置、表取初級封裝裝置和密封封裝裝置等,將科學分工、精密配合,採取深鑽、淺鑽、「鏟土」「挖土」「夾土」等方式,採集約2公斤月壤並進行密封封裝。

  據五院專家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採樣裝置為全新研製,技術新、難度大,需要考慮飛行任務以及探測器的測控、光照條件、電源、熱控等條件約束;採樣期間面臨月面高溫的工作環境;採樣任務時序緊張、機構動作多、不確定因素多。因而採樣封裝是此次任務的核心環節之一。

  月面起飛全靠太空飛行器自力更生

  完成月面工作後,嫦娥五號就要踏上歸途。從月球回家可不容易,第一步能否邁好至關重要,這要突破我國航天史上另一個首次——月面起飛上升。

  嫦娥五號上升器在月面點火起飛,是一個高難度科目。

  眾所周知,運載火箭在地球起飛有一套完備的發射系統,點火起飛位置經過精確測算,飛行軌道也是一遍遍計算好的。

  而月面起飛就不一樣了,沒有一馬平川的發射場,更沒有成熟完備的發射塔架,上升器只能站在著陸器身上發射。而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平穩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的地形上,這都會增加起飛的難度。總而言之,整個起飛過程只能依靠太空飛行器自力更生。

  五院專家介紹,面對傾斜發射的技術難題,需要明確起飛穩定性的各項因素及其耦合的影響,依靠精確的定姿能力完成空中對準以實現精確入軌,必須通過大量地面仿真和試驗對起飛上升發動機開展驗證。但月面環境的特殊性,低重力、高真空等環境模擬使得地面驗證較為困難。

  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五院科研團隊成功開展了各項試驗驗證,建立了一整套環環相扣的系統保證任務,護送嫦娥五號離開月球。

  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面起飛後,將飛到月球軌道上。但要它憑藉一己之力將月球樣品送回地球,卻非力所能及。它需要在月球軌道上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把樣品交給返回器,讓其完成接下來的旅程。

  上世紀70年代,蘇聯成功實施了3次無人月球採樣任務,先後利用月球16號、20號、24號探測器,一共從月球取回300多克樣品。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蘇聯採用探測器從月面起飛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探測器需要攜帶大量燃料,而攜帶樣品的能力極為有限。

  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熟練掌握了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是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在我國尚屬首次,而且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第一次,這給五院科研團隊帶來了極大挑戰。

  記者從五院了解到,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採用停靠抓捕式交會對接方式,且無衛星導航信號支持,對接和樣品轉移過程自主性要求很高。這需要在考慮探測器的測控、光照條件、姿軌控、電源、熱控等各種約束條件下完成交會對接飛行方案設計。

  同時,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過程中,地面測控支持能力受限,受到對接機構大小的限制,對接精度的要求較高。此外,嫦娥五號對接機構中必須考慮樣品轉移裝置的設計,保證對接精度滿足樣品轉移相關要求。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機構一體化設計也是難點。

  從上升器進入環月飛行軌道開始,一直到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完成對接與樣品轉移為止,五院設計師為嫦娥五號精心設計了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軌返組合體與對接艙分離等一系列關鍵動作,力助嫦娥五號精準完成樣品接力。

  帶著月壤高速返回地球

  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大氣層時,速度通常為每秒約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號從月球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速度接近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

  每秒3公裡多的速度差,帶來的力道大不相同。假如嫦娥五號衝勁過猛,一頭撞向地球,整個任務都將前功盡棄。

  為此,科研人員首次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一樣,讓返回器先高速進入大氣層,隨後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跳」起來,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進入大氣層返回地面。

  2014年,我國發射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模擬了嫦娥五號奔月、繞月、返回的全過程,並對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進行了成功驗證,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實施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軌道重返地面的國家。

  不過,當年的試驗與如今的任務尚有細微差別。五院專家表示,嫦娥五號再入返回設計繼承了此前飛行試驗器的設計,任務再入航程也與飛行試驗器基本一致。但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重量有一定不確定性,有可能影響返回器的質量特性,這對返回器制導導航控制系統的魯棒性(控制系統在一定參數攝動下,維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提出了較高要求。

  除了前述四點,裴照宇還表示,我國將首次實施完整的月球樣品存儲、分析和研究全過程。

  從立項到發射,嫦娥五號任務團隊經歷了10年的艱辛奮戰。圍繞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和難點,五院充分研究繼承低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載人航天交會對接、地外天體無人著陸與太空飛行器返回等技術經驗,聯合參研單位集中最強陣容攻克難關,確保了嫦娥五號探測器方案設計合理,各項功能性能滿足任務的要求,研製過程技術狀態和質量受控。

  在接下來20多天裡,嫦娥五號能否成功完成任務如期歸來,讓我們拭目以待。(龐 丹 記者 付毅飛)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嫦娥工程此前完成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以及五號T1試驗器的任務,每一次任務都在上一次任務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此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要力爭實現中國的四個「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成的著上組合體將在月球表面自主完成月壤採集,並將樣品封裝進上升器中。作為首次採樣,取多取少不是重點,取到了就是成功。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2020-11-24 18:41:13   來源:央視網
  • 觀察| 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觀察|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力爭實現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嫦娥工程此前完成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以及五號T1試驗器的任務,每一次任務都在上一次任務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此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要力爭實現中國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成的著上組合體將在月球表面自主完成月壤採集,並將樣品封裝進上升器中。作為首次採樣,取多取少不是重點,取到了就是成功。
  • 嫦娥五號計劃2020年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電 (郭超凱)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會上透露,中國預計2020年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 嫦娥五號計劃2020年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電 (郭超凱)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舉行,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會上透露,中國預計2020年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 嫦娥五號「挖土」之旅開啟——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11月24日凌晨,瓊北古邑,椰林深處,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身強體壯的「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再一次從這裡刺入蒼穹,帶著「五姑娘」嫦娥五號探測器飛向遠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這標誌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正式拉開大幕。
  • 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 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首次從月面起飛 ■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據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 (記者 張逸之 秦宏)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
  • 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
  • 「嫦娥五號」預計年底前發射,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於登雲說,目前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
  • 嫦娥五號預計 11 月底發射:中國首次可返回的登月發射
    IT之家11月15日消息 據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景區發布,預計「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11月底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海南文昌擁有中國最接近赤道的航天發射場,在這發射的火箭可以更輕鬆地進入軌道,用於組裝不同量級火箭的總裝廠房是這裡的核心區。目前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進入發射場準備階段。
  • 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即將由嫦娥五號完成,難度究竟有多大?
    在這次「取土之旅」之旅中,嫦娥五號將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每一個首次背後意味著什麼?中國航天人將如何一一破解?就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進行揭秘。 在這個階段,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並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為此,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當著陸上升組合體順利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就開始了為期2天的月面工作。
  • 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 我國航天4個「首次」有望實現
    9月19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12月3日晚,嫦娥五號成功完成「地外天體起飛」,踏上回家的旅途。「挖土」「打包」「起飛」……「帶貨」回歸的「嫦娥姐姐」還要經歷怎樣的旅程?從月球帶回來的寶貝,又有怎樣的價值?《新聞1+1》連線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共同關注: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起飛後23個小時過去了,上升器目前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詳細介紹了整個著陸過程。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詳細介紹了整個著陸過程。
  • 今天發射的嫦娥五號實現四個「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月球無人取樣,並且將樣品帶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完成月球取樣的國家,並且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這也是人類繼1976年後首次發射太空飛行器去月球採集回收樣本。
  • 嫦娥五號創5個首次 嫦娥五號任務紀實全紀錄
    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月壤回來了!恰似一部追了23天的宇宙大片,人們期待著、盼望著,晝夜不息。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顆流星劃破天際,驚起一團煙雲,以百米衝刺的姿態迫不及待回到地球。九天攬月,這一刻,中國航天又創造新的歷史。  這是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 嫦娥五號創造中國航天史上多個首次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月球表面;12月3日23時10分,完成月表工作的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鑽取完成、採樣結束、點火起飛……一系列操作在這48小時裡按計劃順利進行,每一步都是中國航天領域的首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