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9月17日籤署主席令,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其中,葉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嫦娥"飛九天,"玉兔"遊廣寒。近年來,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與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兢兢業業、默默付出、努力拼搏密不可分。葉培建便是其中之一。
葉培建,1945年1月出生於江蘇泰興。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的首席專家,肩負著嫦娥系列各型號總設計師、總指揮顧問的重任,掌舵中國探月之旅。
葉培建
1967年,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葉培建在航天部衛星總裝廠當了幾年技術員。後來,全國恢復研究生考試,他赴瑞士留學,成了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批出國的留學生。
獲得了博士學位後,葉培建決定回國。他說:"中國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自己身上肩負的使命,我應該盡我自己的能力,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回國後,葉培建立即加入了中國第一顆戰略偵察衛星的研發隊伍。早前,美國嘲諷中國,說中國30年也造不出一顆偵察衛星,而讓美國不可思議的是,我國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研發成功了。
2000年,這顆衛星發射升空後,繞地球轉了三圈就飛出了中國,甚至一度還失去了信號。至今回憶這段艱辛的歷程,葉培建還是心有餘悸。因為這顆衛星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人摔下去是烈士,衛星丟了無法交待。
幸運的是,在葉培建一行人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找到了衛星,任務圓滿完成。
一年後,葉培建擔任"嫦娥一號"技術負責人,開闢中國的探月道路。此後,經過了三年論證,他們設計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完成無人探月工程。
2004年,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啟動。當時,葉培建既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也沒有充分的數據參考,甚至連試驗星的沒有,整個工程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就這樣,葉培建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用3年時間穩打穩紮,先後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的研製。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不久,科研人員對是否發射"嫦娥二號"衛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面對很多反對意見,葉培建反問道:"中國探月,難道只有這一次嗎?既然備份衛星已經做好,發射了可以為今後多積累點成果。"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不僅到達了距離地球150萬公裡外的拉格朗日L2點,還會見了圖塔蒂斯小行星,達到了預期目標。
"嫦娥四號"發射之前,很多人不同意著陸點選在月球背面,因為風險太高。葉培建認為,只要中國繼續探月,早晚都要去月球背面,要去月球兩極,才會有創新,既然現在可以去,為什麼要等回過頭再花錢呢?
當然,要在月球背面著陸,面臨很多技術難題。為解決通訊問題,我國發射了中繼星"鵲橋"號;為了解月背複雜的環境,科研人員做了很多敏感器判斷地形地貌。
就在"嫦娥四號"發射的兩天前,葉培建在動員會上說:"我已年過七十,經歷諸多,此時心情仍舊激動。為什麼?首先是自豪。嫦娥四號落到月球背面,這是全人類的第一次。我們現在能去,真是太幸運了。全世界75億人,我們骨幹隊伍就幾百人,只佔千萬分之一。這千萬分之一的幸運就落在我們頭上。"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月球車"玉兔二號"到達月面開始巡視探測;同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完成兩器互拍,標誌著此次航天任務圓滿成功。
"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同時,"嫦娥四號"任務還開展科學載荷的國際合作,搭載了4臺國際科學探測設備。葉培建說:"國際上有的月球探測項目排斥中國,但我們不排斥其他國家,我們的空間站和月球探測都歡迎他們來。"對於一些美國科學家想利用"鵲橋"中繼衛星,希望其工作時間延長到5年,葉培建表示:"他們想利用,沒有問題的。"
如今,葉培建並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按照計劃,在2020年前後"嫦娥五號"完成"繞落回"三部曲之後,我國探月工程將開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探測、建立無人的月球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