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

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穿著藍色防靜電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在電腦「叢林」中。

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

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穩坐指控大廳。3天後即將迎來31歲生日的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喊出最後一道關鍵口令。

指控大廳裡,隨處可見洋溢著自信的青春面孔。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平均年齡僅33歲。

時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號順利抵達環月軌道直播現場,看著許多年輕人歡欣雀躍的身影,時年57歲的總設計師吳偉仁潸然淚下。在他們身後,時年82歲的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靜靜注視著這一切。

82歲、57歲,再到今天的33歲。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躍升。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歡慶勝利。供圖:「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

翻開塵封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末,寒風瑟瑟的酒泉基地,鬢髮已斑的基地領導翹首以待。當前來援助的蘇聯火箭專家走下飛機時,這些曾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將軍們不禁吃了一驚:「這麼年輕?」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時間,洗禮著一代代航天人,悄然將皚皚華發偷換成青春容顏。

偉大的時代選擇了年輕的一代,偉大的事業造就了年輕的一代。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用無可比擬的青春力量,在託舉「嫦娥」的漫漫長路上,寫下嶄新的中國探月故事。

那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

時隔多年,一張舊報紙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

泛著灰白的新聞紙上,油墨印製的方塊字佔據著小小的角落。那年的《解放軍報》上,刊登著一篇報導,介紹了中國擬定的「繞、落、回」探月三步走計劃——

「我國從今年起將正式啟動探月工程,計劃於2007年前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也就是繞月衛星。爭取2010年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2020年實現月面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

網友們在手機屏幕上閱讀著這篇「舊聞」,忍不住讚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

那一年,是2004年。

那一年,嫦娥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64歲,嫦娥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75歲,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69歲。

那一年,坐落於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是一片荒蕪;長徵二號丙火箭載著納星一號躍入天穹;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進入開局之年。

那一年,如今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年輕的指揮員周承鈺,還是一位未滿10歲的小女孩;如今運載「嫦娥」升空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孫振蓮,才剛剛踏進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

作為今日嫦娥五號任務中堅力量的「80後」「90後」航天人,那時還坐在天南海北的不同課堂裡。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

11月24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著火箭尾焰灼穿夜幕,長徵五號搭載著嫦娥五號順利躍入長空。在航天人那深淺不一的藍色身影間,周承鈺青春的面龐引起了網友的注意。

許多人忍不住化身「檸檬精」:「看看別人的24歲,我『酸』了!」

這位1996年出生的貴州土家族女孩,是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不過24歲的年紀,她已經坐進了肅穆的指控大廳,作為發射場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護送嫦娥五號探測器登空攬月。

在龐大的航天工程系統中,周承鈺無疑是年輕的。但大家早已對這種年輕見慣不驚。

11月30日凌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26歲的高健緊緊盯著電子屏幕上的數據反饋。

「探測器組合體分離正常。」他的聲音順著無線電波傳遞到測控系統各個點位。話音落地,這名進入調度崗位不過兩年的年輕人,才覺察到自己滿手是汗,後背也有些溼溼的。

調度崗位是雙人雙崗。此前大多數時間裡,高健都是作為備份和副手,輔助主調度。

今天,是高健第一次在重大航天任務中獨立完成一道「大口令」。適度的亢奮對他來說,很有必要:「為了這一句正常,必須要清楚背後所有『不正常』的狀態。」

看似平靜地坐在座位上,他們的大腦要時刻保持高速運轉。作為整個飛控系統的「發動機」,調度員必須清楚「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為什麼此時此刻要做這件事」。

每一句口令背後,都是龐雜繁瑣的資料數據,是夜以繼日的推敲籌劃。做這份工作,全力以赴更要全心以赴,盡心盡力才能盡善盡美。

幾尺見方的工作檯,方方正正的電腦屏幕,線路錯落的通信設備……這就是「高健們」的「戰場」;他們喊出的一句句口令就是重如泰山的命令;操作的要求,就是零失誤。

另一側調度崗位上,總調度劉建剛宛如一根定海神針。1989年出生的他今年剛做了父親;1980年出生的嫦娥五號發射任務01號指揮員胡旭東,已經是文昌發射場指控大廳裡的「大齡人士」;長徵五號火箭總控系統指揮徐文曉不過26歲……

在嫦娥五號背後的各系統團隊中,無數年輕的航天人早已接過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將中國航天的未來扛在肩上。

2004年,「嫦娥工程」啟動當晚,首任總指揮欒恩傑落筆寫下這樣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

我們仍感念,16年前兩鬢斑白卻要託舉「嫦娥」飛向月宮的航天前輩們;我們更自豪,今時今日,中國航天人才已成為最具年輕活力的「宇航之鷹」。

這是一個「不浪漫」的航天人,對航天事業最浪漫的回應

航天這一詞彙,往往與壯美瑰麗的想像相連。

就像一位中國航天人所說:「不斷加速的太空飛行器逐漸擺脫地球引力,邁入無比廣闊又陌生未知的太空去探索。太空飛行器好像風箏,不管飛出多遠,絲線還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上。」

在漫漫星辰大海間穿梭,求解宇宙謎底——聽上去如此神秘奧妙。選擇進入航天領域前,高健也是這樣想的:「從一個星球探索下一個星球,是多麼浪漫的事情。」

然而實際上,仰望星空的同時更需要腳踏實地。日復一日與航天人相伴的,通常是無窮無盡的數字代碼和方案圖紙。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紀錄。

這些紀錄的背後,是充滿浪漫精神的想像力,也是無數航天人為之孜孜不倦付出的辛勤汗水。

從總體設計、軌道控制到上行控制,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嫦娥五號任務確實是近年來最複雜、最困難的任務之一!」擔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總體設計職責的潤冬由衷感慨。

總體設計,猶如居中協調的神經中樞,承擔著溝通內外各系統協同工作的責任。每一處微小的調整變化,都意味著一系列的設計要推翻重來。

坐在指控大廳裡,潤冬和同事們守在座位上接收信息、分析資料、反覆接打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電話,向各系統通知或詢問太空飛行器的最新狀態。

從近月制動到交會對接的那7天,飛控中心各崗位要執行一連串關鍵控制。這個星期,是大家公認的「魔鬼周」。

埋首在數據海洋裡,兼顧方案調整計算,每一輪24小時值班,接打幾十通電話……潤冬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便又一頭扎回指控大廳。

軌道室全員在位,工作人員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反饋,全身心地沉浸在數字與代碼的流轉切換中,不停計算著控制參數。擔任著軌道控制工作的副主管設計師曹鵬飛一秒都不敢放鬆心神:「軌道是最基本的,要是路走偏了,後續的一系列操作都會受到影響。」

從探測器發射到落地,23天時間裡,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深空探測飛行控制室共發出近萬條控制指令。雖然已經工作3年,嫦娥五號上行主管設計師李曉宇在最後點擊發送指令按鍵時,手指仍會微微發顫。

「這是控制的最後一環,如果我們出錯,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李曉宇的話語中透出幾分豪氣,「我們團隊從2017年組建,到現在完成嫦娥五號任務,沒有發錯過一條指令。」

12月6日,進行嫦娥五號任務交會對接當天凌晨,一切操作完畢,曹鵬飛仍緊張地注視著電子屏幕上反饋的曲線。

近了,更近了……入軌正常!軌道團隊的同事們興奮得拍紅了手掌。

一切順利,沒有發生任何預想中的故障。上行控制崗位的操作手扔掉了手中最後一疊故障預案卡。

航天人最愛聽到的兩個字就是「正常」。一串串數據依照著既定的軌跡注入到遙遠的探測器上,將地面上科研人員的意願傳達給太空中的「嫦娥」——請帶著月亮的禮物,平安重返人間。

指控大廳正前方的大屏幕上,嫦娥五號探測器沿著標定的曲線平穩行進。

燈火通明的大廳裡,除了大屏幕的月球地圖上標定了「紫微」「太微」「天市」等幾個頗具古韻的撞擊坑名字,再找不到哪一處蘊含著奔月綺夢的美感。

正如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所說,航天是一個沒有「逗趣」,也無法迎合世俗潮流的工作。這裡只有一群「沒有浪漫天賦」的理工科研人員,守在純粹理性的數據之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那裡又是一個特別平靜的地方。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跡,可以在那片荒蕪寂靜之地留存一萬年。」曹鵬飛說,「想像一下吧,一萬年後的人們,仍然能從月球上感受到今天的『中國力量』。」

這,或許就是一個「不浪漫」的航天人,對航天事業最浪漫的回應。

為了偉大夢想,致敬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回顧自己工作,嫦娥五號遙控軟體設計師劉辛認真地說:「其實,我就是個程式設計師。」

說著,劉辛不自覺摸了摸長發的發尾,微微笑著調侃自己:「雖然還沒像其他男同事一樣髮際線告急。」

劉辛沒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有多特殊,不過就是每天泡在機房敲鍵盤、寫代碼、找「bug」,反覆更新、反覆測試。

「就是普通程式設計師的生活,特別枯燥。」機房沒有窗戶,劉辛常常從早上8點多坐進去,一坐就不知白天黑夜。

去年夏天機房沒裝空調的時候,他們擺了幾臺電風扇。熱得坐不住,大家就全都站在電腦前寫代碼。

時不時碰上靈感枯竭,劉辛就去跑步機上跑步,出一身汗,放空一下大腦,靈感也許就冒出來了。

有時候大學同學聊天,說起劉辛正在忙的「長徵」「嫦娥」「天舟」「天問」,都覺得特別「高大上」。

「不過都是普通的崗位、普通的人。」劉辛對此置之一笑。

在劉辛身邊,有這樣一位年屆五旬的航天人——高級工程師張祖麗。她守著最後一崗,堅持要等到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圓滿成功才肯放心退休。

30歲的劉辛有些嚮往:「我挺想像她一樣,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

這份外人看起來頗有些神秘的工作,其實平淡而枯燥,隨著發射任務的增多日益繁忙。劉辛已經習慣了這份忙碌,以及忙碌後收穫的成就與自豪。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地球。負責月面遙操作的副主管設計師何錫明和團隊成員終於鬆了一口氣。

指控大廳的屏幕已經「飄紅」。何錫明和同事們滿面笑容地站在「任務圓滿成功」幾個火紅碩大的字前合影留念。

此時此刻,不論是冰封雪裹的四子王旗著陸場,還是夜色闌珊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或是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航天測控站,中國航天人正分立於不同的地理坐標上,共同分享這一瞬間的喜悅。

數不清的困苦與煎熬,最後都定格為屏幕上一張張滿足的笑臉。

對年輕的航天人而言,這段為嫦娥五號而日夜奮戰的歲月,也許最珍貴的記憶就是平淡,他們不需要太多波瀾。

合影慶祝過後,何錫明和其他許許多多航天人就要從託舉「嫦娥」的歡慶中抽身,無縫切換到下一項任務中去。

到月球南極採樣返回、探測火星、建設空間站……為了把中國人的目光和足跡帶到更遙遠璀璨的深空,中國航天人馬不停蹄。

伴著「繞、落、回」三步走計劃圓滿成功,中國航天將再次開啟新的徵程,踏著青春的節拍,以嶄新的「中國速度」繼續前行。

【面孔】

#發射場上最年輕的女指揮#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996年出生的周承鈺擔任火箭連接器系統指揮員,是發射場上最年輕的女指揮。由於素質過硬,她被同事們稱為「大姐」。大家說,「大姐」不大,但「大姐」很強!

#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小姐姐#

還記得長五遙三火箭發射成功時那個「笑著笑著就哭了」的航天人嗎?她叫孫振蓮。她說,壓力喚醒了潛藏在每個航天人心中的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

#曾經的年輕人哪裡去了#

嫦娥五號任務期間,不少年輕的航天人「火了」!有人問,那些曾經的年輕人又到哪裡去了?原來,他們都在陪著這些更年輕的一代人奮鬥呀!他們是曾經的「後浪」,今天的「前浪」。

#口罩上印著特殊「代碼」的小姐姐#

她叫張心言,來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是嫦娥五號任務上行控制崗位上的一名操作人員。電視直播畫面中,她臉上印有「live laugh love」字樣的口罩,引發網友關注。這是一串什麼特殊「代碼」?原來,這是媽媽為她精心定製的「專屬口罩」。戴著家人的愛與囑託,在執行任務的每個階段,她都覺得很安心。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平均年齡33歲!「不浪漫」的人,最浪漫的回應……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穿著藍色防靜電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在電腦「叢林」中。千裡之外,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嚴陣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
  • "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時勢造英雄     在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40歲以下青年佔71%左右,平均年齡不到30歲;託舉「嫦娥一號」衛星升空的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共188人,40歲以下人員佔到60%以上。
  • 「託舉「嫦娥」的嫦娥」何京江:用數據助力「嫦娥」奔月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海南文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直奔寰宇,火箭飛行數據曲線伴隨著陣陣掌聲在指揮控制大廳熒幕上同步向上,坐鎮數據處理崗位的何京江明白,自己第七次探月徵程開始了。
  • 為他們打Call!文昌航天發射場科技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1歲
    約2200秒後,火箭搭載的嫦娥五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文昌正式成為中國探月新母港。 時光荏苒,13年前,李本琪曾擔任嫦娥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在西昌發射場滿懷豪情,恭送「嫦娥」奔月。據了解,當時發射嫦娥一號要求較高,需要用大推力火箭先將它送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5.1萬公裡的地球同步大橢圓軌道。
  • 平均年齡僅33歲,他們憑啥拿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團隊,先後獲得首屆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獎項;骨幹成員先後榮獲全國傑出工程師、中國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獎、航天功勳獎等榮譽,成為逐夢太空的航天先鋒。 歷經6年艱苦攻關,他們最終研製成功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該平臺實現了整星功率達到萬瓦、壽命突破15年、整星質量超過5噸等裡程碑指標,核心能力相比東方紅三號提升近20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19顆基於該平臺的通信衛星成功發射,更徹底扭轉了我國廣播電視領域長期依賴進口衛星、使用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 走進三大「天團」青春故事
    青春「天團」接續奮鬥新時代(新時代青春之歌③)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這樣的青年英傑數不勝數!」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點讚極富青春氣息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褒獎他們是「青年英傑」。
  • 結婚越來越晚,杭州去年平均結婚年齡:男33.1歲女31歲
    杭州市的國內居民結婚登記中,男性平均年齡33.1歲、女性31.0歲,與上年相比均晚1.3歲;男性初婚平均年齡28.6歲、女性27.1歲,與上年相比,男性晚0.1歲,女性晚0.4歲——3月6日,杭州市民政局發布「2017年杭州市婚姻登記數據」。
  • 年齡的秘密:紅雀盼老樹開花 布朗刮青春風暴
    他們知道如何跑位,預測對手打法,並作出最適當的反應。但是為了這些賽場上的經驗,球隊也需要犧牲他們捉襟見肘的工資帽。根據計算,如果使用一名新秀球員替換一位徵戰聯盟10年的老將,球隊可以節省至少50%的開支。根據NFL各支球隊在第一周賽事上的出場陣容,外加預測的邁阿密海豚隊以及坦帕灣海盜隊的22人首發名單,亞利桑那紅雀隊是NFL聯盟中首發平均年齡最大的球隊。
  • 他們在銅鼓嶺上託舉「嫦娥」向月而行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太空,開啟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在7月底送飛「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之後,該發射場銅鼓嶺測控區測控設備又一次及時捕獲目標,有效獲取火箭飛行數據資料,成功託舉「嫦娥」向月而行。
  • 平均年齡近32歲創歐冠紀錄
    國米與馬賽之戰,首發11人居然全部都是外援,而且平均年齡為
  • 1700個集體赴死的年輕人,平均年齡23歲!今天的頭條應該屬於他們
    1700個集體赴死的年輕人,平均年齡23歲!今天的頭條應該屬於他們!戰爭是殘酷的,這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到現在抗日戰爭已經結束了這麼多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懦弱挨打的中國。那1700個英勇赴死的年輕人,平均年齡才23歲,那是最好的年紀,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們做了最值得讓人欽佩的事情。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他們吧。高志航,他原來的名字叫高銘久,在東北軍擴建了空軍後,他就改了名字報了名,後來被送到法國系統的學習飛行知識。1927年,年僅19歲的高志航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回國後就被任命為飛鷹隊的駕駛員和教官。
  • 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
    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走近二○二○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忘初心,甘於奉獻,面對疫情勇敢逆行,以自身所學守護人民健康;他們矢志報國,銳意攻關,鑄造「大國重器」,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他們面向國家和人民需求,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能,建報國之功。
  • 一群平均年齡70多歲的清華學子、上海老人成為最出彩的中國人!
    一群平均年齡70多歲的清華學子、上海老人成為最出彩的中國人!沒有遊戲裡的英雄華麗無比,沒有電影裡的英雄威風八面,守著孤獨和擔當,負重前行,感謝你們帶來的歲月靜好。用更美好的明天回饋今日的精彩,才是最好的致敬!《我愛你,中國》這首歌,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但聽這首歌聽到淚流滿面,小編還是第一次。
  • 平均年齡下降7.9歲,完全適配球隊打法
    火箭在官宣伍德加盟後,又連續宣布籤下三名球員,分別是斯特林-布朗、梅森-瓊斯、泰特;同時續約卡博科洛、麥克勒莫及大衛-努瓦巴,可以發現這些球員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年輕,這些球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而休賽期離開的球員有考文頓、小裡弗斯、格林、錢德勒、卡羅爾等人,這些球員的年齡相對更大,平均年齡為31.9歲。在火箭上賽季的戰術體系中,對球員的體力要求不是很高,只需要把握住空位投籃機會即可,火箭的節奏也多以「蠕轟」為主。而新賽季火箭的陣容相對更為年輕,年輕人們體力相對更為充沛,打比賽的態度也將更為積極,他們是否會掀起一陣青春風暴呢?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點擊觀看視頻<<<    感動中國評委對於嫦娥團隊的評價語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彭長城)    最崇敬他們,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  最熱愛他們,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  大江後浪推前浪,  豐田新穗趕舊穗。  好日月,好社會,崛起振興  靠的就是這新一輩  (閻肅)    少年壯志當拿雲。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十年磨一劍,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飛天之夢。
  • 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出乎意料,現在34歲結婚都被平均了
    2001年4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這部《婚姻法》從實施到現在,已經過去17年,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婚姻法》的這條規定,恐怕已經不適應規範現在結婚年齡了。據上海市婦聯公布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
  • 走近青年科研工作者: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
    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走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一線講述】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哈爾濱老年冰球隊身姿矯健 平均年齡超過60歲
    這支老年冰球隊,平均年齡66歲,年齡最大的已經77歲。據隊員介紹,多數隊員早年都打過專業隊或是廠隊,還有打過國家隊的,基礎都很好,他們已經連續十餘年冬天在松花江冰面上打冰球了。在冰場上,隊員們各個動作矯健,隔著頭盔很難分辨出他們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每當有精彩進球,老人們都會高聲歡呼。
  • 【中國夢·踐行者】西昌發射場的巾幗英雄: 各顯神通 託舉「嫦娥...
    大洋網訊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發射升空,這是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執行「嫦娥」任務,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與執行的第6次探月任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從月城西昌到海島文昌,有一群巾幗英雄十數年如一日,深耕發射場的關鍵崗位和核心領域,助力發射場軟硬體實力的一次次提升,她們可謂是託舉「嫦娥」奔月的「嫦娥」。
  • 電解質|30名副局級,平均年齡39.7歲!青島要找的「非常之人」有了答案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3日訊 近日,青島面向全市和駐青單位集中遴選了100名優秀年輕幹部,其中,40歲左右副局級30名,40歲以下正處級40名、縣級市正科級30名。「年輕化、專業化」成本次遴選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