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海南文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直奔寰宇,火箭飛行數據曲線伴隨著陣陣掌聲在指揮控制大廳熒幕上同步向上,坐鎮數據處理崗位的何京江明白,自己第七次探月徵程開始了。
何京江在文昌執行嫦娥五號任務
2007年10月24日,參與「嫦娥一號」任務;
2010年10月1日,參與「嫦娥二號」任務;
2013年12月2日,參與「嫦娥三號」任務;
2014年10月24日,執行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
2018年5月21日,參加「嫦娥四號中繼星」發射;
2018年12月8日,參與「嫦娥四號」任務;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探月工程走過了輝煌壯闊的14載。14年,對於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不過是剎那一瞬,而對於全程參與的何京江來說,卻是人生一段不可再生的青春年華。她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學習成長的70後,在青春最美的年華投身航天,在物慾橫流的時代選擇守望星空,投身航天近三十年,深耕航天測控數據處理和大數據研究領域十數載。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何京江被冠以「數據女王」的尊稱,是託舉「嫦娥」奔月的嫦娥,是西昌航天一張靚麗的巾幗封面。
28年前,當綠皮火車開進川西高原腹地,與世隔絕的貧瘠荒涼感愈發濃烈,21歲的何京江,並不知道青春意氣的選擇會是一輩子。
上世紀90年代初,接二連三的慘痛失敗,讓中國航天跌入了低谷。年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被失敗的陰霾所籠罩,走向世界的道路舉步維艱。
何京江在西昌發射場執行任務
1992年7月,這個來自重慶萬州的姑娘,從四川大學無線電專業本科畢業後,和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一樣,從祖國的大江南北匯聚到川西南的大涼山,選擇在西昌航天最困難的時候走進發射場,奪回民族航天失落的尊嚴。
何京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火箭飛行安全控制,簡稱「安控」。 如同飛機飛行的「黑色13分」,火箭飛行也有至關重要的「黃金10秒」,一旦火箭起飛後出現故障偏離預定軌道,安控人員必須在短短十幾秒內,做出正確的判斷,實施安全控制炸毀,確保發射場和航區內的重要目標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手握火箭飛行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險,這個崗位有多重、這份責任有多大不言而喻。
剛出校門的何京江,擯棄了同齡人中常見的浮躁,踏踏實實學習安控相關知識,經過幾年的鑽研沉澱,安控臺的「前世今生」被她摸熟搞透,成長為發射任務中舉足輕重的安控指揮員,多次在任務緊急關頭排除故障。而更為難得的是,通過紮實細緻的學習,測控系統這張大網在她心中日趨明晰,從硬體設備到軟體信息,全都瞭然於胸。這也為她後面從事總體技術和科研創新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何京江在航天一線測發領域聲名鵲起是在2000年。
那年,她研製的「火箭三維模型實時飛行仿真系統」依據實時接收的火箭飛行數據,同步模擬出火箭在飛出攝像機視野後的飛行狀態,包括各級箭體的脫落、整流罩的打開、衛星的飛出和在軌運行。
何京江在文昌執行嫦娥五號任務
這段「動畫」看似簡單,要做到模擬直觀、形態逼真、數據精準,對於並不熟悉這一領域的何京江並非易事。整整四個月,她幾乎沒有節假日,平均每天在機房工作超過10個小時。辛勤的汗水最終澆灌出豐碩的果實,這套仿真系統首次應用到任務中,便在發射場引起強烈反響,模飛畫面還被中央電視臺同步採用,時至今日仍舊是新聞聯播的經典鏡頭。何京江也據此收穫了多項榮譽,包括全國「三八紅旗手」、總部級「巾幗建功先進個人」、 個人二等功等。
功成名就的何京江本可以在安控、指顯領域繼續深耕,她卻再一次淡出熟悉的領域,2012年調入中心技術部工作後,轉向航天測控系統總體設計和數據處理研究領域,完成了中心測量站新一代實時數據處理系統、航天發射任務外測事後數據處理系統、北鬥二號衛星發射安控對策分析及決策支持系統等重大項目研發工作,並在航天發射任務中廣泛應用,為任務圓滿成功提供了技術保障。
與此同時,中心文昌發射場建設工作也在加緊推進,何京江積極參與到新發射場的建設研討,在「新一代基於國產作業系統的中心計算機系統建設」重大項目中,承擔起核心配置項設計研製工作,解決了多個自主可控重大技術難題,不僅填補了國產基礎軟體在航天發射領域應用的空白,還實現了我國首個航天發射領域中心計算機系統國產化改造應用的成功示範,大大提高了航天發射任務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早在2012年,大數據還沒有引起國內普遍關注的時候,何京江就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數據革命即將帶來的機遇,一份開展航天大數據應用的構想,連同那本舶來的《BIG DATA》,便被她日日放到辦公桌那一摞一尺多高的文案頂端。
「構建覆蓋整個發射場的數據中心,對海量的測試發射數據進行有效管理和深入分析,採取豐富的可視化手段來展示航天發射過程中的業務信息、任務態勢、趨勢預測,從而獲得更加直觀、豐富、深入、準確的內在關聯,實現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的轉化,提升操作手的洞察力、指揮員的決策力和組織的優化改進能力。」光從字面,都能窺見這份構想的美好。但,想讓構想變成現實,卻遠沒有這140個字描述的那麼簡單。整整兩年的時間,何京江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夜晚裡思考著,奮力描繪著數據應用的全新藍圖,用心規划起數據中心的宏大方案。
何京江
2014年項目立項,在接下來四年的研製周期裡,何京江帶領她的團隊攻堅克難,解決了數據管理、知識構建、智能分析、平臺兼容等一系列問題,在浩瀚的航天大數據海洋裡,最終為中心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打造出了一個「超級大腦」。
2020年11月12日,「天通一號」衛星在西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後,何京江就立馬飛往海南參與「嫦娥五號」任務。「嫦娥五號」升空的當晚,當火箭遙測參數自主分析軟體,通過數據中心服務平臺,抽取歷次「胖五」飛行和「嫦娥」任務數據進行分析,以形象直觀的曲線對比分析出遙測參數變化趨勢,何京江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回首近30年的航天路,她說,能參與到「北鬥」「嫦娥」這樣的國家工程中非常地幸運自豪;展望未來的航天夢,她說,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航天強國,責無旁貸!
(文/何玲 圖/張徵宇 趙宜寧)
來源:國防時報
編輯:言午
編審:許小娟
通聯:國防時報新聞中心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