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唐朝大詩人李商隱詩中的這一名句早已家喻戶曉。關於嫦娥與后羿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純情的少男少女。然而,你是否想過這個傳說故事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一開始的版本又是什麼樣的?嫦娥奔月和月餅又是如何扯上關係的?且不急,聽筆者為你細細道來。
我們先來看一看李商隱詩中的那個充滿了「遠古氣息」的愛情故事:話說嫦娥本是一位「海邊出生,海裡成長」的漁家姑娘,身形健美,一看就很能生娃那種,而後順利地被一位方面、大耳、長身、猿臂的名叫后羿的大漢看上。在一次「不經意的偶遇」中,月光照進了密林,后羿徹底迷上了嫦娥。月圓之夜,后羿跑嫦娥家門口唱歌(叫喚),一番交流後,嫦娥被后羿扛進了密林,二人就此私奔。
后羿能吃,有力氣,善射箭,一舉幹下了兩件大事,射九日和推翻夏朝太康的統治,之後,后羿在崑崙山被西王母賜下仙藥。后羿原準備和嫦娥一同分享仙藥,不料嫦娥好奇心作祟,竟趁后羿不在先偷偷去嘗了一點,此後一下上了癮,很快就把藥吃完,再然後,就飛升去了月亮。嫦娥奔月後十分孤獨,後來,后羿得高人指點,以「月餅」祭之,兩人才得以團圓。
以上僅為流傳至今的版本之一,其它版本可能在細節方面有些出入,例如嫦娥吃藥是為了防止別人搶什麼的,但大致背景都是相同的。那麼,這是傳說的本來面目嗎?當然不是。嫦娥在已知古籍中最早的記載,是在古易書《歸藏》中,然而,裡面的故事是,嫦娥偷了王母的靈藥奔月,壓根沒人后羿什麼事。「昔者恆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支佔。」
一直到了西漢,后羿才和這事扯上了關係。不過當時的版本是,嫦娥偷了后羿的藥,但兩人的關係僅限於偷和被偷,並無夫妻關係。到了東漢,張衡(地動儀那個)在《靈憲》中又給這故事加了點料,即嫦娥奔月後化成了蟾蜍。「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美女變蟾蜍,張衡的版本很順利地被歷史所拋棄。那麼,后羿到底是怎麼和嫦娥成為夫妻的呢?這要說到東漢的一位大儒,高誘。
說到高誘,可能很多人沒聽過,他有個很有名的師兄弟,叫劉備,兩人都師從於盧植。在高誘的筆下,嫦娥和后羿可算走到了一起。同時,高誘還改了張衡不討喜的「蟾蜍說」,代之以「月精說」。「姮娥,羿妻也……奔入月中為月精。」到了明代,故事又被進一步補充:嫦娥奔月後,后羿十分想念他,得高人指點,以米粉作丸團(即月餅來源)祭拜,兩人才得以團圓。
由此,我們得知,「嫦娥奔月」的故事與其說是在流傳,不如說是一直在「被創造」的路上。傳說也不是一日而成的,而實為無數人智慧的結晶。傳說經年而變,但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祈盼嚮往之心是不變的。中秋將至,謹祝海內外中華兒女:月圓,心圓,人圓,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