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一面唐代的銅鏡。」我對靈犀說。
「是依據什麼呢?」靈犀問我。
「這一面銅鏡為菱花式,所繪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菱花的造型,神仙人物故事的主題這都是隋唐以後的銅鏡才有的特徵。至於唐嘛,完全是出於大唐的偏愛。」我回答道。
靈犀笑了起來,與我同看牆上的標籤:「大吉」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唐,果真!我與靈犀在看展時常不看其介紹而先猜測其年代及背景作為一種樂趣。
左上角飛天的仙子是嫦娥,左下角是搗藥的玉兔,對角線上的是桂樹,中心的瑞獸是銅鏡上作為裝飾結構的鏡鈕。對此,我們都沒有異議。我和靈犀產生分歧是右下角的蟾蜍。
蟾蜍之辯,蟾宮折桂?
為什麼銅鏡上會有一隻蟾蜍?在我看來這一面有「桂樹」與「蟾蜍」的銅鏡所表現的就是「蟾宮折桂」的主題。
蟾宮折桂最早的出處是晉時郄詵當雍州刺史將上任時,晉武帝讓他評價一下自己。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科舉盛行時便引申為了「蟾宮折桂」。
《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鑑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我先說了我的推測,這是一面唐代的銅鏡。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唐代以後流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應考得中。《紅樓夢》中就有寫林黛玉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笑著說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又自古而今,人們常把漢字中代表寓意美好的字或詞彙,用諧音之物在建築、木雕、繪畫、剪紙等生活中加以體現。
建築的影壁,瓦當上雕繪有蝙蝠,乃取意幸福吉祥;福州木雕刻一隻螃蟹,一鰲鉗住蘆葦花,寓意「二甲傳臚」,與「蟾宮折桂」一樣寓意金榜題名。近代書畫大家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作品之中繪有柿子,藉以傳遞「事事如意」的願望;民間傳統年畫之中常用蓮花與鯉魚的組合表現「連年有餘」,借寓豐年吉利、富足有餘之願。
故而,這一面有蟾有桂的鏡子是唐代的時候,人們對取得功名願望反映在現實之中,生活之物的具體體現。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中的蟾蜍便是人們根據「蟾宮折桂」這一願望繪上去的。對此,靈犀懷有不同的意見,她給我講了自己的觀點。
蟾蜍之辯,自古有之?
靈犀告訴我說,月亮裡有蟾蜍自古有之,極大的可能是古代的人觀察月亮,通過月亮中的陰影輪廓而想像出來的。
文字可見記載,戰國就有蟾蜍出現在了月亮中。屈原在《天問》中問道:「月亮有著什麼特性,缺了又能圓?月中黑點是什麼,是不是蟾蜍藏在腹中?」「顧菟」一般就解釋為蟾蜍與兔子,聞一多先生的看法「顧菟」就是蟾蜍。
(《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
靈犀的話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與疑問。古人盡可想像很多美好的事物,為什麼要把月亮中的陰影想像成為蟾蜍呢?也就是今天的癩蛤蟆。而且在今天流傳的神話故事之中,我的記憶裡,月宮之中並沒有蟾蜍一說。有的是嫦娥、搗藥玉兔、吳剛和砍不倒的桂花樹。
對我這個歷史小白,靈犀少不得一一耐心的講解。靈犀說,這很可能與遠古時代人們的信仰崇拜有關。新石器時代出土陶器上有很多的蛙紋,源自於對蛙神的崇拜。
中國新時期時代的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都有蛙的形象出現。中國少數民族中,布朗族就認為他們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壯族、黎族的圖騰中也都有蛙。
內蒙古陰山,廣西花山巖畫都有「蛙形人」圖案。北美、阿爾及利亞以及澳大利亞等地也有發現。
古人對蛙崇拜的原因有三。一是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惡劣,出生率與存活率都極低,人口的缺失是當時各部落都會面臨現實的問題,而蛙是極強的繁殖能力,造成了人們對蛙的崇拜,屬於生殖崇拜。
另一則遠古神話故事女媧造人。據說,女媧的稱謂也是從蛙圖騰演變而來的。「媧」與「蛙」同音,古代的文字「蛙」與「始」字相通,女媧因而被視為人類的始祖母。
莫言在《蛙》中描寫:「人跟蛙是同一祖先。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狀相當,人的卵子與蛙的卵子也沒有什麼區別;你看沒看過三個月內的嬰兒標本?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與變態期的蛙類幾乎一模一樣啊。為什麼「蛙」與「娃」同音?為什麼嬰兒剛出母腹時的哭聲與蛙的叫聲相似?為什麼我們東北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許多懷裡抱著一隻蛙?為什麼我們的始祖叫女媧?「媧」與「娃」同音,這說明人類的始祖是一隻大母蛙,這說明人類就是由蛙進化而來的,那種人由猿類進化而來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第二個原因是,古代人們不理解氣候的變化,不能理解晴雨雷雪等自然現象。但是田間的青蛙總會在風雨來時呱呱叫,這引起了人們觀察並揣測青蛙與天氣是否存在聯繫,自然地將動物的反應神化。另外,蛙能吞食田間的害蟲,保護禾苗,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莫大的功勞。人們很容易將蟾蜍、青蛙認為是保護人們的益蟲產生好感而進行崇拜。
靈犀講到這,我想到了古代樂器展中看到的一家銅鼓。我問她:「中國古代樂器展有一面銅鼓,鼓面就順序排列著四隻青蛙,是不是就與此有關?」
她回道:「是的,銅鼓在古代作祭祀之用,古代人們認為音樂能感天通地,與神靈交流,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會用來祈雨,銅鼓上的蛙就是圖騰崇拜的反映。」
接著,靈犀說了第三個原因。在古人觀念中,蟾蜍還是一種長壽神物,能活三千歲,甚至一萬歲。傳說中嫦娥就因為吃了不死的仙藥飛升月亮變成蟾蜍。故而,綜合以上幾個方面,古代的人們相信月中有蟾蜍,又將月亮稱之為「蟾宮」。
嫦娥變成了蟾蜍?
靈犀的講述我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還有幾件事是我好奇的,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追問道:「那麼,依你說來,月宮中的形象最開始是蟾蜍,搗藥兔、嫦娥、吳剛、桂花樹又是何時有的,蟾蜍怎麼和嫦娥關聯上的?」
靈犀說,嫦娥這一形象可能經由「常羲浴月」神話演變而來。「常羲」因發音接近「嫦娥「,這一故事在長期流傳講述中漸漸變作了「嫦娥」,直至後來越來越被人們接受認同。
傳說中,常羲是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生下了十二個月亮,並給她們洗澡。(《山海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的另一位妻子羲和則生下了十個太陽。
靈犀特別和我分享了下面這個觀點。生日、月均屬於人們對於理解天上日、月存在所作的解釋。古代人們對宇宙,對日與月,天地萬物存在的觀察與闡釋,創造了諸多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最終演變成為了各國文化的一部分,那些神話故事越是繁榮的國度其文化就越深厚。
在中國對日與月的觀察認知,就發展為人們對萬物有陰陽,萬事有兩面,其一面發展到了極致便會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這些看法遂而逐漸擴展形成了陰陽五行的學說,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見於秦墓竹簡《歸藏》,記載了嫦娥盜竊了西王母的不死藥飛往月亮變成了蟾蜍。(《歸藏》中《歸妹》卦辭:「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東漢張衡《靈憲》:「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常曦浴月」與「嫦娥奔月」這兩個故事在創造時序上應該是常曦在前,蟾蜍也先與嫦娥存在月中。故而,人們在創造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時候,為了不和已有的認知矛盾或者要讓這個故事在邏輯上顯得真實可信,就有了嫦娥飛升到月亮變成了蟾蜍這一說法。
嫦娥奔月通常又和后羿射日關聯在一起,兩個傳說歷來有不同的版本,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后羿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考古資料顯示,那時有一段非常乾旱的時期,火燒連野,引發了人口大遷移。國外有科學家說這是一場彗星撞擊地球事件,或許正是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的人們有這一段艱難時日,難以忘卻卻不能理解的現象方才編造了這一神話故事。
我繼續問道:「神話故事可以說是由於過去的人們認知偏差而想像出來的故事,對於我們還什麼意義嗎?」
靈犀非常肯定作了回答。她說,當然有意義,無論是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都是人們渴望去理解身邊的宇宙與宇宙現象而引發的一系列的討論或通過想像創造出來的故事。儘管這些故事並非我們與今天利用科學手段觀察到的現象一致。
但是這些故事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與認同,構成了聯結一個民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使一國一族的文化得以傳承千年不斷。今天,當探測器被送上月球,會取「玉兔號」「嫦娥號」這樣的名稱,也是如此。
這些故事不僅是歷史溯源的依據,也是個人在人間精神的寄託。同時也為後來者的生活和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
於個人而言,這些故事形成的民風民俗也讓身處同一時代的我們,因為有了相同的體驗而有了聯結,正如到中秋時,人們會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情感。
於思維方式,今人與古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想像未知,古人創造神話故事通過講述或文字記錄加以表達。今天只不過是在人口相傳和文字記載之上,多加了圖片、影像等表現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今天探尋月亮,探尋天體能夠取得成功,不也正是古人的願望的延續嗎?而今這一願望仍然被追尋著。
玉兔是怎麼成了搗藥兔的?
我對靈犀的講述著迷大有拍手鼓掌的衝動。當我還沉浸在聆聽的喜悅之中時,靈犀已經講起了月中兔子的事。
靈犀說,月宮中有兔子,西漢時就有了,不少的典籍有記載,磚石畫像也能說明。(劉向《五經通義》有一句:「月中有蟾蜍與玉兔。」東漢王衝《論衡》中說:「月中之獸,兔、蟾蜍也」。)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也能印證。
這幅T形帛畫反映了古人對宇宙的認識。上中下三層,最上一層為天,有《山海經》中的日月、飛鳥,中間一層為人間與地下,最下一層力士託起了整個世界。
帛畫左上方會有一彎鐮月,月下有一飛升的女子,就是嫦娥。這個時候,蟾蜍已不再是嫦娥的幻化之身了。月中還繪有一隻含著靈芝蟾蜍和兔子,可以看到此時兔子是處於奔跑的狀態。
奔跑的兔子之所以變成了搗藥兔,與西王母的傳說有關。西王母可能是商周西方崑崙山一帶部族的首領。西王母信仰最初就流傳於此,瑤池所指當是這一帶的湖泊。
西王母崇拜先秦時就有,戰國晚期魏王墓出土的《穆天子傳》,《山海經》《莊子》皆有記載。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東西文化進一步交流,使得西域各國關於西王母的神話回流至中原,使其相關的內容更為豐富。
這時黃老學說盛行,統治者迷戀神仙方術,尋求不死藥、長生之術。長生的觀念也在民間流傳,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佛教傳入以後與道教互相刺激,道教編織神庭,掌握長生秘訣的西王母成為女仙之首,並在當時的社會上廣為流傳。
是以,在漢磚石畫像中,有很多西王母的形象。經常與西王母一起出現的就是作為侍從的搗藥兔,所搗的即不死藥。漢樂府詩集中有寫「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
所以,月中奔跑兔變成搗藥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漢時期的長生不死的念想,西王母圖像志中的搗藥兔更為符合當時人們的願景。
月中桂樹從何而來?
月中嫦娥、蟾蜍、兔子弄清楚了,不過我一直以來有一個疑問,月中桂樹是從何而來?所指的又是哪一種?是月桂還是桂花?我先以為是月桂,查閱資料又有桂花樹一說,都沒找到確切的關聯,少不得向靈犀請教。
靈犀說,倒沒必要糾結月中之桂是月桂還是桂花樹。古人未必不知道到嫦娥奔月是想像出來的故事。故而生活之中,不同地區的人們也可能把月中桂樹想像成為了自己生活周邊的一種桂。實際上,在人們的認識裡之中二者應當都是有的。
神話編出來是讓我們發揮想像力的,這才有聲有色。探尋溯源的過程中往往也有不可多得的樂趣,藉此可以理解古代人們的思維方式,以至可以理解我們自己。
於是,她繼續給普及了月桂的知識。桂最早也是在《山海經》中有記錄:「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桂林八樹,在賁隅東。」《呂氏春秋》感嘆:「物之美者,招搖之桂。」
月中桂樹確切有記錄是在漢代。(《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可作月月桂說。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說桂「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黃嶽淵、黃德鄰合著之《花經》說月桂「月月開花,以十月為盛,花香較次」。明代詩人李東陽寫的《月桂》詩:「一月一花開,花開應時節」,歌詠的就是月桂的花逐月開,其特點在時序上與月的陰晴圓缺統一。以此把月中之桂說成是月月桂未嘗不可。
至於月中桂為桂花樹,在唐詩中可見一斑。「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裡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等等。
桂樹進入到月亮中當與搗藥兔一樣,與秦漢至魏晉時期追求長生有關。「成仙」、「長生」觀念瀰漫,道家方士或架爐煉丹,或到自然界尤其是深山老林之中,去尋找「長生」之藥,如「靈芝」、「蒲」、「菊花」等,月宮鏡中嫦娥右手託著的便是靈芝。
桂在古代醫家眼中,是上品佳藥,被方士們選中為服食靈藥。《本草綱目》說桂能使人的容顏和童子一樣。
《說文》:「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本草綱目》:「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百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古代流傳著很多服桂成仙的故事。《列仙傳》說仙人「桂父」,因為常服桂葉,顏色如春。郭璞《抱樸子·內篇》說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腳下生毛,日行五百裡,力舉千斤。幹寶《搜神記》說彭祖活了八百歲,經常吃的就是「桂芝」。
故而,月中有桂樹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故事,無非是人們對長壽的渴望。桂樹之與仙人有緣,不僅在月亮之中,在人世間就如此。曹植有一篇《桂之樹行》:「桂之樹。桂之樹。桂生一何麗佳。揚朱華而翠葉。流芳布天涯。上有棲鸞。下有盤螭。桂之樹。得道之真人鹹來會講仙……」
與之相關的,是月宮中的另一人物吳剛。吳剛伐樹的記載首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講出生在西河的吳剛,因學仙術犯了錯被罰在月宮中伐桂,每砍一斧,桂樹的創傷就立即癒合。
《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吳剛這一則故事文本無多大變化,相比其它幾個故事也沒有那麼重要,之後再創造的故事中還會缺席。不過,我在與靈犀交流的過程注意到很值得探討的和玩味的一點,吳剛伐樹與希臘神話中的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二者都同樣的做著徒勞無功之事,只是西西弗斯有比吳剛更能理解攀登的艱辛,而吳剛又比西西弗斯能更快的知曉無望。在西方對西西弗斯的神話故事加以闡釋的大有人在,而中國鮮有人。這是值得探尋的,或可用來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進展到這裡,我們對這一面的銅鏡的探討已經接近尾聲,除了幾處細節。嫦娥左手持「大吉」牌,為銅鏡之中常用的銘文,與之相對的鏡鈕下方系「水」字銘文與水池;邊緣紋飾區為蜂蝶花枝、祥雲和奇異花枝相間,反映了人們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嚮往。
到此,我們回到了最初的討論,這面銅鏡到底象徵了些什麼?我們作了總結,這一面月宮鏡是流行於中唐時期的故事鏡,可能同時表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兩種觀念,是對於「仕」的追求和長壽的生命願望,也是儒與道兩種思想的反映。
最後,我們也把目光落在了「嫦娥五號」上,「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了1731克月壤上。靈犀說,古代人們崇拜自然,星空,而把認知的渴望借用故事來表達,這些故事共同構成了人在一定時期的對宇宙的理解,同時這些故事在各民族間演變流傳形成的民風民俗也構成了當地人們對民族的認同與精神寄託。
如今,我們已經登上月球,並從月球上取到了月壤,未來人類在天空中還會有進一步的拓展。但是,如果要肯定人類在今天取得的進步。那麼,真正值得肯定的不是我們知道了更多,而是我們更加知道了自己的無知。
薦展薦書
展覽
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
不容錯過的展品
鏡中有銘文五十二字,其中有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當時對中國最好的祝福。
戰國 武士鬥獸紋銅鏡
兩組武士鬥獸圖像,生動傳神,頗具戲劇性。
鏡背嵌螺鈿刻畫人物、樹木、鳥鵲等,氣韻華美,充滿大唐氣象。
書籍
作者挑選了漢至唐代的銅鏡,復原古人使用銅鏡的方式和環境,將考古發現、古代文獻、詩詞、圖像中的鏡子融合在一起,展現精妙的鏡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