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嫦娥奔月再一次將人類的視線由喧囂的世界拉向浩瀚的宇宙。如果這個時候有個巨人站在宇宙的某個角落看著藍色星球上發生的故事,會不會有一種蝸角之爭的既視感?
蝸角之爭出自《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這個典故說的是蝸牛左邊的觸角有個國家叫觸氏,右邊的觸角有個國家叫蠻氏。兩個國家經常因為爭奪土地而打仗,屠戮數萬。勝利的一方追趕失敗的一方半個月才能回來。
這個典故莊子本意是說人類為了微塵般的國土不停徵戰是很可笑的,但是莊子又怎麼知道國土對於觸國與蠻國的重要?沒有國土,國家又怎麼發展?沒有發展,普羅大眾又怎麼通過普遍的發展獲得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
因此,於人類而言,鬥爭是永恆的,為守護重要;同時發展同樣是永恆的,為了追尋美好。但是,怎麼鬥爭,怎麼發展?經歷過70年前的立國之戰,又經過近年的改革強軍,以目前的中國國防實力在亞太地區贏得戰役主動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長期來看,鬥爭的主動權根本來自發展。中國與美國的競爭至少是百年之爭,放眼到世界則可能是數百年之爭。沒有深厚而廣泛的發展基礎與動力,想要確保鬥爭主動權的可持續是不現實的。
而發展又主要涉及思想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思想層面的發展單獨說,只說科技的發展。以最近的嫦娥五號登月為例,雖然確實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進步,但是要知道這些主要還是在學習美蘇的步伐。我們更多是對技術的應用與改善,還沒有普遍的物理、數學方面的重大發展,更不用說體系學說的創立。
當然,這些也著急不了。首先讓科學技術與國防、產業的發展形成正循環,從而可以長期互相驅動應該會是一個好的開端。國防可以由政府引領,產業由企業引領。在中國,公有制企業引領可以間接由政府指導,私有制企業根據什麼指導來引領產業發展?即使產業發展不需要私有制企業引領,但至少不是應該讓資金消費更多樣的流向高科技商品?以此來促進產業發展升級。否則,政府即使可以通過土地出讓金、房地產關聯稅收回收部分資金,但是豈不是會有更多的資金沉澱浪費在房地產市場?有人說房地產是吸納通脹的資金池,但是資金為什麼多到需要通過房地產來作資金池這不是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像現在產業升級已經說了很多年,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也已經打了很久,還會時不時出現像深圳這樣爆出高價炒房,上海周邊通過捆綁車位拉平房價的新聞,真是多少有點驚奇。炒房者不奇怪,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只是這樣的現象與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南轅北轍。
最後還是說點技術問題。這次的嫦娥奔月著陸器與上升器本身是一個可太空飛行機器人技術,同時又是一個雲端與邊緣計算技術。只是這個端是遠程在月球完成土壤挖取的機器人,而雲端則是地球。不過以外行的角度看,這其中核心的是變推力發動機技術。因為只要發動機使得登月器可以懸停足夠長時間,那地球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圖像通信來控制並計算預測登月器的位移軌跡。
最後按慣例打個我們項目研發的廣告!
新產學研項目研發
如果項目需研發,歡迎諮詢!微信 qiaodada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