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在月球表面「風暴洋」區域軟著陸。此次探月任務需要在星球表面鑽孔,取得大約2公斤的樣本後返回地球。上一次從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還要追溯到1976年的蘇聯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對於這次中國「嫦娥奔月」,歐洲媒體怎麼看?說實話,有點酸。我們看到,德國媒體DW報導的標題是:
這個標題的意思很明顯,「嫦娥」光「奔月」還不行,安全返回地面,才算真正成功。
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在12月1日晚間著陸在月球表面預定區域。探測器是在一星期前(11月24日夜間)由長徵五號火箭搭載從中國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當嫦娥五號到達靠近月球軌道的近地點時,要點火,形成環月軌道
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命名的「嫦娥5號」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和返回器等4部分組成。著陸器降落在月球表面後,嫦娥5號探測器的機械臂將分別從月表以及鑽孔中取樣,鑽孔深度約2米。隨後將樣品裝入樣品箱。
報導說,探測器將從月球發射,並與上空的軌道器對接後,將巖石樣品裝入太空艙,然後返回地球。該太空船計劃於12月16日或17日著落內蒙古。如果發射,採樣,返回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的第三個成功實現這一探月計劃的太空國家。前蘇聯已於1960年代以及美國於70年代成功實現了月球探測任務。此次為期三周的複雜月球探測之旅也被視為是在為將來可能的載人登月任務做準備。
交會對接的軌道距離地球有幾十萬公裡之遙
其實,國際航天業非常看好中國嫦娥5號此次奔月,歐洲航天局的專家認為:
中國嫦娥5號此次奔月受到了航天業的廣泛關注。這次的登月計劃是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歐洲航天局航天專家費裡表示這個複雜的任務可能也是對未來載人登月的一個測試。
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他認為,嫦娥5號的探測之旅也是在為將來可能的載人登月任務做準備。他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說:「中國選擇了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從月球採集樣本送回地球。」 這次行動可能是為未來載人登月做準備。費裡曾是歐洲空間業務中心任務運營負責人。
按照計劃,採集月球土壤後,嫦娥5號的上升器將會攜帶採集的樣本從月面上升,回到月球軌道,和繞月飛行的返回器交會對接,返回器飛回地球。
費裡表示:「在另一個天體上降落總是很複雜的「。不過由於月球缺乏大氣層,引力低,降落要比在火星上要容易。飛入軌道相對簡單。降落在月球,中國已經成功過兩次。他認為,這次的關鍵點是最後的對接,並且降落地球時,要計算精準。
點火升空
中國這次探月工程對費裡來說並不意外。「他們已經按部就班地準備好了一切。「先是進入軌道,然後降落月球,返程也已經測試過了。他還補充說:「這並不奇怪,甚至是早就計劃好了。「
他還表示,目前很難判斷載人登月方面,中國是否已經比美國航天局的技術更勝一籌。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所使用的技術用途廣泛。費裡說:「在月球上的許多操作都可以用在火星上。"
德國航天局一負責人表示,來自中國的飛船,搭載著德國的儀器,前往月球背面進行軟著陸。這說明,中國擁有國際化的科研團隊,也有著雄心勃勃的目標。
英國媒體BBC認為,「嫦娥奔月」顯示中國信心很強。因為這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成功執行一系列月球任務後,中國信心應該很強。十多年前,這些任務從幾顆衛星開始。
中國最近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首次月背軟著陸,此前任何航天國家都沒有完成過。
中國最近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首次月背軟著陸,此前任何航天國家都沒有完成過。
嫦娥五號的目標是接近位於月面風暴洋高火山呂姆克山的近地位置。與美國「阿波羅號」上的太空人和蘇聯「月球3號」無人月球探測器的取樣相比,這個地方的巖石非常年輕。與早期任務中採集到的30-40億年前的巖石不同,它們大概有13億年的歷史。
這將為科學家們測定太陽系事件發生時間的方法提供另一個數據支持。
這個任務是進行下一個月球複雜工程的前奏。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凱蒂·喬伊博士(Katie Joy)說,嫦娥五號採集的新樣品也會改善我們對月球火山史的認知。
「這次任務被派往一個有火山爆發史的區域。我們想準確地知道爆發時間,這將告訴我們關於月球的巖漿和熱力歷史的時間,由此我們可以開始更廣泛地回答關於所有太陽系內星球何時發生火山和巖漿活動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月球可以比其他一些天體更早地耗盡能量形成火山。」
嫦娥五號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軌道器攜帶返回器留軌運行,著陸器承載上升器擇機實施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軟著陸,按計劃開展月面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紅色表示嫦娥五號的採樣任務地點。黃色代表阿波羅號任務曾經的採樣地點。
英國專家認為,我們現在看到各國在月球的擴張活動。由美國領導的(讓太空人返回月球)的 『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和圍繞該計劃建立的夥伴關係;中國有非常雄心勃勃的探索計劃;但也有更多的新參與者。
看得出來,歐洲航天界和媒體,對於中國的「嫦娥奔月」給予了非常大的希望,雖然有一絲酸意,但這畢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大事,很多媒體和專家還是傳達了積極的評價。
返回艙會以極快速度接近地球大氣層。
只要中國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推動人類進步的事情,世界各國會對我們越來越了解,也會有更多個合作。這次我們的嫦娥奔月團隊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科研團隊,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頭條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