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據新華社電 經「嫦娥三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研究決定,「嫦娥三號」探測器將於12月2日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
「嫦娥三號」將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並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等科學探測。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各項測試結果正常,已完成全區綜合演練,發射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火箭加注燃料,意味著發射真正進入倒計時。這將是長三乙火箭的第25次出徵。」嫦娥三號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說。12月2日凌晨,它將把嫦娥三號探測器直接發射至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11月30日,嫦娥三號「座駕」——長徵三號乙改進型運載火箭筆直豎立在高高的塔架上進行常規推進劑加注。發射前數小時,質量更輕、能量更高的低溫推進劑將被加注。
1
誰把嫦娥送上天?
「座椅」量身打造
承擔此次運載任務的長徵三號乙增強型火箭在長徵三號乙火箭的基礎上開展了六大專項技術攻關,以確保「嫦娥三號」完美落月。
據介紹, 火箭長56米多,捆綁有4個助推器,起飛質量約為456噸,發射的「嫦娥三號」重量約為3780公斤。相關負責人介紹,「嫦娥三號」比「嫦娥二號」重了1000多公斤,入軌精度提高3倍多,因此需要突破多項技術來滿足發射要求。
相比於「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結構與尺寸發生了較大變化。增強型火箭新設計了「嫦娥三號」的「連接器」——高度1760mm有效載荷支架以及星箭接口的鎖緊裝置,使火箭與衛星更完美地連接在一起,增強了「嫦娥三號」奔月途中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2
選「窗口」依據啥?
在月球處近地點時發射
據了解,嫦娥三號衛星的發射窗口共6個,從12月2日至4日,每天兩個。其中,第一窗口寬度為4分鐘,第二窗口為1分鐘。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趙民說,目前,發射場已制定了6套發射方案。
中國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表示,探測器進入環月軌道後,要保證在月球虹灣降落,同時希望探測器的降落是在月球的上午,這樣就可以在第一個月晝獲得較長的工作時間。選擇在12月2日發射,就是根據以上要求,層層倒推,來確定發射時間與運行軌道。
而且目前確定的這一發射時間,是近一段時間內地球與月球距離最短的時間,在這個時間發射會幫助「嫦娥三號」最大限度節省能量「保持體力」。
3
著月點怎麼選?
這個地方相對安全
而且沒有人去過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表示,選一個著月點必須進行各種指標的比較。我們首先在月球的正面,選擇六七個可以降落的位置,然後比較出最合適的點。第一,通訊是否暢通無阻;第二,能源是否供應最充足;第三,地是否比較平坦,要確保安全;第四,一定是別人沒去過的地方。最後挑下來是在虹灣。虹灣是月球上被砸出來的一個大盆地,砸時往外扔出去的東西堆在邊上,堆出一座山,這個山像一條彩虹,所以這個海灣就叫虹灣。
4
「玉兔」如何工作?
太陽提供能量,核電池保暖
歐陽自遠表示,著陸器和月球車都有自己的太陽能翅膀。既然全是太陽能,就有一個限制:只能在白天幹活,晚上不能幹活。晚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太冷太長。一入夜,就將持續15天左右,溫度達到零下180度,電子學儀器經受不了會凍壞。所以必須採取措施:晚上「冬眠」,並且給這些儀器保溫。保溫的辦法只有一個:用核電池。核電池能長期工作,就像各家的暖氣一樣,讓你的屋子增暖。所以晚上靠核電池來提高環境的溫度,確保它到第二天能被「叫醒」,起來工作。
月球車的太陽能帆板,白天發電時展開,夜晚則收起來,「正好將儀器設備包在裡面」。這種「包裹式睡眠」,有助於儀器保溫,並且有剩餘電力在月球上的第二天早晨「自主醒來」,展開太陽能帆板迎接新一天的陽光。
【資料】
人類探月大事記
1959年,通過蘇聯的月球探測器,人類首次獲得月球背面圖片。
1959年,蘇聯研製的「月球2號」探測器在月球硬著陸墜毀,成為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人造飛行器。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太空人奧爾德林站在月球上。
美國宇航局公布的「重返月球」計劃中可能進行的科學活動效果圖。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人類走出地球的搖籃。從中國的嫦娥奔月到希臘的月亮女神,許多國家都流傳著關於月亮的美麗傳說。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特別是航天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不斷加大對月球的探測活動。據統計,自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進行了127次月球探測活動。
蘇聯
第一個進行繞月探測的國家
1959年1月2日,蘇聯發射的月球一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飛越月球。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了月球二號探測器並撞擊月球,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此後10多年裡,蘇聯又先後發射22顆月球探測衛星,其中一些到達了月球並進行拍攝、測量、採樣和實地考察,揭示了月球的真實面貌。
1968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並成功返回地球。
美國
將人類腳印留在月球上
1967年1月,美國的「阿波羅1號」發射失敗,3名太空人遇難。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這也是人類月球探測最輝煌的成果。美國之後又多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探測。
1986年,美國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
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國分別發射了「克萊門汀」號月球軌道器和「月球勘探者」號軌道器對月球進行探測,為日後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歐洲
希望在月球建立「諾亞方舟」
1609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利用自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月面上星羅棋布的斑點,並繪製出世界上第一幅月面特徵圖。
20世紀80年代,由歐洲17國組成的歐空局開始探月研究。
2003年9月27日,歐空局將「智能」1號探測器送入太空並完成了多項探測任務。
歐空局探月計劃首席科學家弗英曾表示,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