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導航系統作為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自誕生起在軍事、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測繪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在2000年發射了第一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導航系統的國家,經過20年的建設,終於在今年即將迎來了第55顆北鬥衛星的收官發射,發射窗口原本定於6月16日上午,但是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臨射前測試過程中發現了了技術問題,出於安全考慮決定推遲發射。

結合實際需求,我國制定了北鬥衛星三步走戰略
上世紀八十年代,著眼於自主導航系統的巨大價值和實際需求,我國制定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就是建設北鬥一號系統,發射兩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服務,由此拉開了我國建設自主導航系統的序幕。第二步建設北鬥二號系統,發射14顆北鬥衛星,目標是定位服務覆蓋亞太地區。第三步建設北鬥三號系統,在2020年前後實現全部北鬥衛星的組網發射,服務全球用戶。

我國長徵火箭共8個系列,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安全性較高,有著「金牌火箭」的稱號
目前我國長徵火箭共有8個系列,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包括長徵三號甲、長徵三號乙、長徵三號丙,主要負責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是承擔高軌道發射任務最多、發射成功率最大的火箭,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稱為「北鬥專列」,幾乎每年都有發射任務,在發射北鬥衛星任務中成功率做到了100%,高密度的發射也驗證了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因此有著「金牌火箭」的美譽。

今年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兩次出現技術問題
運載火箭是一個複雜程度極高的系統性工程,研發難度非常大,航天發射更是高風險任務,即使做得非常完美也不能保證不會出現技術問題,此次計劃6月16日發射的最後一顆北鬥三號GEO靜止軌道衛星,由於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臨射前的技術問題而推遲發射,這說明火箭已經加注燃料,由於火箭芯級採用的燃料有劇毒,箭體已經進入不可逆狀態,一旦洩露很大可能造成火箭報廢,慶幸的是目前火箭系統狀態良好,查明原因後將會再次發射。在今年4月份時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也曾出現過技術問題,在執行印尼通信衛星發射任務時突發故障導致火箭墜毀,時隔兩個月在臨射前發現問題,也算是有驚無險。

航天發射推遲比較常見,基本原則就是絕不帶著問題上天
由於航天發射本就是高風險任務,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為了能夠儘可能降低風險,基本原則是不帶疑點加注、不帶問題上天。早前我國建設北鬥一號系統時,在距離發射第三顆試驗衛星前三個小時突降大雨,此時控制系統中給電磁閥供電的關鍵線路漏電,推進劑也已經加注完畢,眼看就要到發射窗口,如果堅持發射很可能會發生重大事故,最後研究團隊憑藉過硬技術解決了問題,火箭按時發射成功。而此次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出現的技術問題比較複雜,具體原因尚未找到,因此推遲發射是正常操作。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我國也曾參與過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的建設,共投入2.7億美元,但是後來在美國的推動下禁止我國參與其中,因此我國下決心要建設自己的導航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基於國家安全考慮的基礎建設,整體性能與美國GPS不相上下,與其他導航系統不同的是,北鬥衛星系統獨創了通信功能,這對於在執行救援任務時具有很大幫助,同時在軍事上也有重要意義,安裝有北鬥系統的東風系列飛彈在打擊精度上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如今我國北鬥也已經被聯合國正式納入了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被聯合國認可的海上衛星導航系統,可以說意義重大。
